摘 要:部分非營利組織由于資金不足且來源單一、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難以維持生存,社會企業的出現緩解了非營利組織的困境,非營利組織通過向社會企業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針對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的分離式模式,以成都市L服務中心為例,深入探討組織轉型采用分離式模式的原因,研究轉型的過程及轉型前后組織發生的變化,剖析組織成功轉型的經驗,以期為之后組織的轉型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轉型;分離式模式
中圖分類號:C912.2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36-0077-03
收稿日期:2021-08-02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社會企業成長的路徑選擇與績效轉化機制研究”資助(19YJAZH082);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非營利組織向社會企業轉型的模式研究”資助(20KY0327)
作者簡介:王宇凡(1996-),女,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社會企業研究。
一、研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市場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政府和商業企業已無法滿足大眾對于公共物資的需求,而非營利組織彌補了政府和市場供給的不足。非營利組織主要是指以服務大眾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正式組織[1]。它的出現彌補了前述兩大組織在公共福利和供給上的不足。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非營利組織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并逐漸在彌補市場失靈、參與社會治理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2]。非營利組織的資金大部分來自政府補助或企業、民眾捐贈,然而近幾年,由于全球資本市場不景氣,股市發展疲軟,政府縮減了對非營利組織的資金補助,同時企業自身發展困難以及社會失業率的提高,使得來自企業和民眾的捐贈也相應減少[3]。在這種形勢下,部分非營利組織面臨著資金不足難以長效生存的困境,亟待轉型。
社會企業兼具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使用商業手段實現社會目標,在參與社會治理,推動社會創新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4]。本文以成都市L服務中心為例,探討非營利組織向社會企業轉型的分離模式,分析了L企業選擇分離式模式進行轉型的原因、轉型前后企業各維度的變化以及轉型后企業實現的業績,深入分析其成功轉型的經驗,從而為更多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提供借鑒。
二、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的案例分析
(一)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的模式
多個國家的學者對于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設想,主要是圍繞社會企業的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與非營利組織的公益目標如何進行融合展開研究,對于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這兩種組織形式的融合發展,主要提出了三種可能的轉型模式,分別是分離式模式、內含式模式、合一式模式。
1.分離式模式。即在保持原有非營利組織不變的基礎上,另外設立社會企業,兩者均為獨立的法人組織,相互分離,獨立經營[5]。在分離式模式中,非營利組織的建立在先,社會企業的建立在后。社會企業的建立是為了用商業手段支持非營利組織活動的開展,實現其社會宗旨和使命。
2.內含式模式。即非營利組織部分機構轉換為社會企業,但社會企業仍然內置于非營利組織中。社會企業是非營利組織的一個部門,并非獨立的法人機構,其采購和生產、銷售和運營仍受非營利組織控制[5]。
3.合一式模式。是指整個非營利組織徹底完成向社會企業的轉型,轉型之后不再有非營利組織,只有社會企業的獨立法人地位,非營利組織完全融合成為社會企業[5]。采用合一式的轉型模式,可以將全部資金和資源投資創辦社會企業,減輕企業的創立負擔。
(二)L企業向社會企業轉型的分離模式剖析
1.L企業簡介。早在2009年,社會公眾對于養老問題還不太重視的時候,身處不同行業的L企業聯合創始人朱慶海、劉英、曹毅鵬等人經過一年的探索和實踐,于2010年創立了成都市L服務中心。2012年L公司管理者們在工商局注冊成立了成都L產業發展有限公司[6]。2018年成都L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被第六屆中國慈展會認定為成都市首批社會企業。作為一家社會企業,L企業成功地將商業運營和社會使命完美結合在一起,真正實現了商業向善。
2.L企業分離式轉型前后各維度比較。一是發展目標。轉型前L托老所的企業使命是給老年人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養老環境,轉型后其價值觀有了更新的定義,L企業作為中國金牌社會企業,旨在運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立足于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核心業務。轉型前L組織主要是以社區養老作為機構核心業務板塊,采用多種方式在社區中建立微型社區養老機構,還依托于機構完善的社區養老站點布局,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向站點周邊輻射,為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機構養老、養老產業信息咨詢策劃、社工中心等業務。轉型后L企業以適老化改造為其養老的核心業務和主要利潤來源,為個人家庭、單位機構、城市公共三類服務對象進行適老化的定制改造。三是消費群體。轉型前組織的消費群體集中在托老所的老人們以及部分社區老人中,以線下消費為主;轉型后不僅線下受眾數量增加,企業還積極開拓了線上業務,為來自個人家庭、單位機構和城市公共等三類客戶提供獨家定制的養老服務,將消費人群范圍從托老所,拓展到社區,再拓展到每一戶人家。四是員工來源。轉型前組織的員工來源主要是社會志愿者和部分社工,大部分缺乏專業知識和經驗無法給予老人有效的養老看護服務;轉型后企業可從人才市場上招聘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參與企業運營管理,同時招聘專業的護工團隊為老人們提供更科學舒適的服務。五是融資渠道。轉型前L組織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補助和外界捐贈。轉型后企業拓寬了融資渠道,一方面是主動在資本市場中尋找伯樂助力企業發展,于2018年4月獲得北京億方公益基金會千萬級天使輪投資;另一方面通過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獲得融資。六是管理制度。轉型前L組織采用的是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制度,對企業員工的管理較為寬松,財務方面也未能建立清晰的運作流程。轉型后企業學習商業企業的管理模式,對企業進行科學管理、規范管理[7],融合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制度,制定了適合企業的細致化、尺度化的養老服務管理制度。七是營銷方式和市場推廣。一方面是企業營銷方式的變化,轉型前L組織采用的是線下交易和社區服務;轉型后企業不僅在線下已面向數百萬人群服務,每年開展推廣活動達數百次,同時企業也致力于拓展線上營銷渠道,利用網絡為客戶獨家定制養老改造服務,線上和線下相互結合的營銷方式增加了L企業的消費人數。另一方面是在市場推廣上,轉型前組織主要是通過開展公益活動,借助良好的口碑吸引消費者;轉型后企業采用線上、線下的方法拓展業務:線上企業已經與抖音、今日頭條等各大APP合作,即將入住京東、小米等電商貿易平臺成為其供貨商;線下企業通過與政府合作,積極參與其他基金會舉辦的公益活動來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強企業競爭力。
3.L企業轉型后的業績。一是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通過轉型,L企業在保留傳統業務的基礎上開拓出了新的業務板塊。一方面,針對原有的養老院和社區的孤寡老人,企業依托更專業的團隊為社區的老人提供有效的、針對性強的、可持續的服務。另一方面,企業開拓出適老化改造板塊,針對個人家庭、單位機構、城市公共等三類服務對象進行專業定制養老服務。L企業將產品和養老服務整合為其核心競爭力,在全國多個城市進行推廣[6]。二是擴大企業的消費人群和服務范圍。自2012年,企業開始進行社會企業轉型,通過提供專業服務的模式提升了服務質量,拓展了消費人群和服務范圍。截至2019年,L企業已服務人數達125萬,擁有36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服務106個小區,入駐城市20個[8],適老化改造家庭30 000戶。企業轉型后采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營銷方式,不僅增加了企業的收入,而且也為其提供了更多與其他基金會和公益組織合作的機會,便于更好地開展公益項目。三是熱心公益事業,樹立良好企業形象。L企業在獲得投資的同時也公開承諾,未來企業將從稅前利潤中拿出20%捐贈給國內相關行業公益基金會以支持公益事業發展。2018年10月,企業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發起并成立了“適老宜居暖巢計劃”全國大型公益活動,捐贈了首批100萬元的種子基金。計劃將于2019年,預計在全國10個城市落地執行,給予符合貧困條件的空巢老人每家2 000元的養老扶助基金,L企業的公益行為給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9]。
三、非營利組織分離式模式轉型社會企業的啟示
(一)密切與政府的合作,巧用政策紅利
非營利組織轉型要及時了解政府出臺的支持政策,利用政策紅利進行順利轉型。目前,政府已經出臺了如《公益事業捐贈法》《促進慈善類民間組織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和條例[10],鼓勵社會公益捐贈和支持企業參與更多的公益事業。同時,地方政府針對社會企業的認證和發展也出臺了部分適用條例,這為非營利組織向社會企業轉型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
(二)拓寬融資渠道,增加資本積累
無論是社會企業的運營還是非營利組織開展活動都需要資金支持,企業必須盡快拓寬融資渠道,進行資本積累來維持生存。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原來的融資方式,獲得政府的資金補貼和外部捐贈,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從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貸款,或者從其他基金會及金融機構獲得投資。
(三)聯系社會公眾,增進認可理解
由于社會企業在我國起步較遲,發展緩慢,政府及社會公眾對其缺少了解,可能認為非營利組織的轉型是為獲取營利而放棄了公益。為了消除民眾對組織轉型的誤解,非營利組織一方面在轉型前后要對原有的消費者介紹社會企業,讓群眾了解轉型只是通過商業手段來實現公益目標,企業的初心與使命仍保持不變;另一方面企業也要在轉型后熱心公益,樹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品牌口碑,讓更多的人了解其所做的公益事業,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參與其中。
(四)保持社會目標,增強凝聚力
非營利組織選擇轉型是由于資金缺乏難以維持生存,通過轉型成為社會企業后利用商業手段營利從而繼續開展公益活動。社會企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使命,非營利組織轉型為社會企業之后,雖然增加了商業使命,但其本質上還是要實現公益目標。社會企業必須堅持社會目標,保證企業性質不發生改變,增強企業凝聚力,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11]。
(五)解決文化沖突,增強員工使命感
非營利組織文化和社會企業文化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沖突,前者主要強調公益,強調無償地為社會作貢獻;后者則是強調盈利和公益,用企業盈利來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公眾服務。非營利組織轉型為社會企業之后,需要對企業的員工進行企業文化的培訓和教育,不僅要提升員工的工作技能[12],還要使員工了解企業的使命和愿景,使其對企業文化有認同感和使命感,愿意努力工作實現企業目標。
參考文獻:
[1]? 祝建兵,陳娟娟.非營利組織市場化的動因與風險規避[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7,(6):73-77.
[2]? 閆福增.非營利組織影響力規模化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9,(4):54-57.
[3]? 賴奕志,潘昭榮.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轉型困境與實踐[J].海峽科學,2016,(5):120-123.
[4]? 嚴中華.社會創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5]? 王世強.非營利組織向社會企業模式轉型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5,(5):83-88.
[6]? 李丹.中國社會企業多元制度邏輯的管理模式與機制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9.
[7]? 劉婷.NX殘疾人托養服務機構轉型研究——一種社會工作視角[D].南京:南京大學,2016.
[8]? 白露.社會企業WX和LL的制度邏輯演變案例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8.
[9]? 徐胥.“適老宜居暖巢計劃”在北京啟動[EB/OL].百家號,2018-10-26.
[10]? 李靜毅.中國民間公益事業發展與財稅政策選擇[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
[11]? 祝建兵,陳娟娟.非營利組織市場化的動因與風險規避[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7,(6):73-77.
[12]? 于文.扁平化組織結構存在的溝通問題及對策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