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欒雨凡
摘 要: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實現了飛躍式發展,但在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問題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在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影響下,我國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刻不容緩。推動經濟綠色發展要在充分理解和吸收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立足我國基本國情,不斷探索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打造新時代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綠色發展理念;低碳經濟;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A8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36-0144-03
收稿日期:2022-11-18
作者簡介:張晶(197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講師,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欒雨凡(1998-),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哲學研究。
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是黨和國家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本原理,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的經驗總結,體現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在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影響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1]為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指明了方向。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視野來看,為什么要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如何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一、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從世界經濟形勢來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建設工業化向生態化轉型已經成為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兩次工業革命在促進世界經濟大發展大繁榮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許多不可逆的破壞。人們逐漸意識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人與自然并非對立的關系,而是共生關系,然而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注定了環境問題無法自發地通過市場機制得到解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存在諸多挑戰,世界各國都急切地需要新思想、新理論、新做法來作為引領,實現經濟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從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水平來看,作為新興的工業制造大國,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2],生態足跡快速增長,由此出現了各種環境污染等問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阻礙和制約也越來越明顯,以往粗放增長、要素依賴的發展模式已經使自然界不堪重負,經濟轉型刻不容緩。
從實際需求來看,隨著我國國民經濟飛躍式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開始對優美的生態環境提出一定的要求,不只要吃喝穿不愁,更要空氣新鮮,水質清澈,環境宜人。因此,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更是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日益增長的需要的客觀要求。
基于以上種種客觀因素,發展綠色經濟成為我國新時代下推動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必須在尊重生態環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加快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綠色低碳經濟。
二、綠色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和發展
在20世紀世界經濟大發展大繁榮的境況下,馬克思和恩格斯便發現了隱藏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危機,在探討人與社會問題的同時,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闡述,為我國的綠色發展理念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綠色發展”作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核心內容,位于“五位一體”理念的核心位置,立足我國實際國情,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和發展,為我國推行綠色低碳經濟、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
(一)綠色發展理念繼承發展了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理論
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礎。馬克思認為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是人的“延伸的手臂”,人絕不可以也沒有能力在自然界中恣意妄為,否則必會受到自然的懲戒和報復[3]。根據時代特點和現實發展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把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看成是尊重自然環境的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統一,同時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以新的時代內容,形成了以“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核心的生態文明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進步、經濟永續發展、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是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理論的新時代新解讀和解決當前經濟以及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基礎。
但是與此同時,馬克思與恩格斯并沒有忽略掉人類在自然環境中以及整個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馬克思認為,人類在自然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類不僅僅是完全消極被動地接受自然的“饋贈”,人類在面對自然時還具有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這也是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人類能夠以認識和尊重大自然為前提,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可以創造出自然界本身所沒有的新的東西,以滿足自己的發展需要。長此以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轉變為人與人的關系,環境危機根源也慢慢轉移到了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危機。
馬克思將生態問題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起來,這為我們解決生態環境危機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對于我國開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探索解決生態問題的有效辦法、實現社會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綠色發展理念繼承發展了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本原理,并結合我國國情以及日常實踐工作逐步形成的,集中體現和發展了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皟缮秸摗崩^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觀點——對立統一,因此我國在面對環境治理問題時要時刻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從而突破環保與發展二元對立的傳統觀念,將生態環境中的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以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發展,進一步強調“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濟優勢[4]。
20世紀工業革命時期,西方國家過度追求經濟增長,看不到自然生態對經濟發展的必要性,最終得不償失,教訓慘痛。馬克思指出,“那里在分析W-G-W(商品—貨幣—商品)時,第一次出現了物質變換?!痹凇拔镔|變換”的勞動范疇里,馬克思批判了傳統觀念中的“人與自然主客二元對立”,提出了人在勞動的過程中,可以與自然之間架構起同一的關系,同時又把人與自然事物的變換看作一個雙向的過程,而非人對自然主宰、改造、索取的單向活動。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強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齊頭并進,自然物質是實現商品擴大生產、商品形式不斷升級創新、增長社會經濟財富的內生資源和內在要素。
三、新時代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边@就需要全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協同發展,共同發力。
(一)統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我國的發展重心和發展的迫切需求都在經濟上,在這一過程中環境污染、資源浪費以及人為災害頻發等問題是難以避免的。而在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影響下,面對經濟永續發展的新要求,我們應提高生產生態性,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循環經濟,絕不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從環境污染問題的源頭開始,綜合治理,聯防治理,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開發、利用生態資源,從而實現生態資本的永續利用,推動社會經濟永續發展。
統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這要求我們努力尋找新的可循環發展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發展,大力支持綠色低碳產業和清潔生產。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下,資源要素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因此東北老工業基地、山西煤礦產業在這一發展模式的驅動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今,由于環境被破壞、資源浪費甚至枯竭,我國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國際市場需要持續疲軟。綠色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出現正是為了有效破解資源環境的現實困局而提出的,而這一發展模式對于知識、技術、制度等要素的充分發揮有著較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時,要重視產業融合發展,發展綠色生產,不斷推進知識、技術、制度等要素同各類產業的深入融合,以此提升產品附加值。
(二)重視綠色科技創新,以創新要素推動綠色發展
技術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永恒動力,自古以來就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之所在,無論是歷史上的兩次工業革命,還是當代的信息技術革命,科技創新都是社會得以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核心能量,為經濟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因此,要實現經濟發展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發展,我們就必須高度重視綠色科技創新,以創新要素推進經濟向綠色化發展。如今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社會經濟要實現高質量、高水平、可持續發展,依靠技術進步與創新是必然選擇。從當下的經濟形勢來看,不論是大型國有企業還是中小型、民營企業,都面臨著轉型升級、重構發展動力機制的問題,基于高污染、高耗能、高投資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生產模式早已不再適用,無法繼續固守以要素驅動產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否則將必然被行業及社會發展大勢所淘汰。
綠色科技創新首先要做的是對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這也是實現低碳經濟的最主要途徑。新能源區別于傳統的化石能源,是通過新技術加以開發和利用的可再生、無污染能源,比較常見的新能源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可燃冰以及制氫技術等等。能源消費是維持國民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支柱型產業,但是大規模開發利用化石能源,導致了生態環境惡化、污染排放,自然環境越來越難以承受并開始對人類進行“反噬”,是如今經濟安全性、社會穩定性的主要威脅之一。
要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作用。數字經濟是指在大數據、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虛擬網絡為互動場所,相較于傳統的技術產業價值鏈,數字經濟能夠更好地突破地理距離、時間差距上的限制,消除經濟發展中的差異,具有跨時間、跨空間共享,互聯互通、高滲透性、快捷性等本質特性。以互聯網為橋梁,數字經濟將產品從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全過程串聯起來,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搜尋成本,成為綠色經濟效率提升的關鍵動力[5]。
除此之外,針對生態環境問題,我們也要不斷吸收、借鑒國外的優秀發展成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對外開放,引進國外的先進新能源技術、人才資源。同時,協同打造能源技術科技園,實現區域能源技術的協調發展,通過新能源產業集聚實現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實現經濟的高質量、高水平、可持續發展。
(三)強化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引導和教育宣傳
首先,政府應充分認識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要深刻認識到政策支持在我國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并且及時根據生態環境問題的新發展、新變化制定新政策。推進發展綠色經濟,是對各級政府工作的一次全新考驗,因此能否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完成科學超前的謀劃,從而使生態治理落實到位,實實在在、合理有效地執行下去,都是對政府預見力、執行力的一次考驗。
其次,政府要加大對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應及時改變傳統的綠色經濟項目補貼重建設、輕運營的政策支持模式,使大中小企業不再是依靠政府補貼才能維持綠色發展,一旦失去或補貼力度不足就馬上“打回原形”,相關政策應研究出臺綠色經濟終端補貼政策,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在政策支持對象方面,應當加大對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重視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在推動經濟綠色低碳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最后,政府應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宣傳力度。相關政策不應僅針對生產方而制定,消費一方的消費方式也從側面影響著經濟的發展方向。也應該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教育和引導人們形成綠色生活方式,要充分利用大數據、自媒體、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同時在線下張貼宣傳語、宣傳欄,涂鴉宣傳墻等方式,以保證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的人群都能將增強綠色發展理念,提倡綠色生活真正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提高民眾的綠色環保認知水平,以消費端促進社會經濟綠色發展進程,為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貢獻力量。
結語
在經濟增速放緩,現有發展格局面臨挑戰的新時代背景下,要摒棄傳統粗放式發展模式,統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重視綠色科技創新,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作用,加強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引導和教育宣傳。推動我國經濟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是當今我國國情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國人民的迫切需求,綠色發展刻不容緩,我們不僅要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雙碳目標的新時代背景下迸發出的強大理論力量,更要立足我國國情,不斷探索出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社會領域。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4.
[2]? 余佶.生態文明視域下中國經濟綠色發展路徑研究——基于浙江安吉案例[J].理論學刊,2015,(11):53-60.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22.
[4]? 譚長峰,周向軍.“兩山論”對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21-28.
[5]? 李曉華.數字經濟新特征與數字經濟新動能的形成機制[J].改革,2019,(11):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