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1]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范式、治理方法與治理體系等方面的創新舉措,全面依法治國蘊含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向度,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治理行為提供了法治路徑,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構建保駕護航。
關鍵詞:全面依法治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法治
中圖分類號:D91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36-0150-03
收稿日期:2022-11-18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先秦法家思想的管理哲學內涵與當代價值轉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GLD233)
作者簡介:王拓(1988-),女,助理研究員,博士,博士后,從事中國管理思想史、行政管理學研究。
國家的長治久安與興旺發達雖然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但其基層邏輯離不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堅持一貫遵循和全方位踐行全面依法治國是構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意。本文遵循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底層邏輯,簡要分析全面依法治國的生成背景、概念內涵、價值向度、邏輯轉換與實現路徑,秉承學理性分析與開放的學術視野,進一步梳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問題以提高管理效能,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治理思想落到實處。
一、全面依法治國是構建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的重要基石
政治秩序的維系、管理活動的延續都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法治精神構成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運行的基本范式。
(一)法治精神和治理行為的歷史實踐相伴而生
今天的一些現代國家要素在公元前 3 世紀的中國就存在了,比歐洲早1 800年,秦代中國的官僚政府比羅馬公共行政機構更系統化[2]。弗朗西斯·福山關于中國傳統政治體制的論斷證實了以先秦法家思想為核心的法治思想史中國國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先秦法家早在數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國”的政治思想主張,其邏輯起點是荀子的“性惡論”,法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使用明令禁止的成文法來對于管理行為“定分止爭”,即運用國家的法度來維護生產秩序、保障百姓財產、肅清奸佞勢力。
另一方面是“興功懼暴”,即運用法律手段賞功罰過用以促進軍功,維系國家安危。在國家治理的實踐中,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國”的思想與儒家的“德治”“禮治”互為表里,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治理“外儒內法”的一極。
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歷史實踐的推移,百姓的自由、平等意識逐漸覺醒,自由、平等諸多價值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法治”的內涵得以在實踐中發展和豐富。綜合西方現代的法治思維演進過程,法治的內涵應當包含三個維度:其一,法律應高于一切司法權與行政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與威懾力;其二,全體公民都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自身行為的最高遵循準則;其三,法律的具體施行對象必須體現在切實的管理活動中,法律是切實定分止息的管理章程,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抽象法條。
綜合來看,從國家治理的理論層面上來講,法律代表一種管理的既定規則和框架,所有國家的成員必須奉法律為圭臬;從國家治理的時間維度上來講,法律代表一種實踐準則與規矩;在法理層面上講,代表一種國家與社會的既定秩序,憲法與法律至上,強調對于國家公權力的配置與制約,對于全體成員基本權利的保護與維護是法律精神的核心要義。
(二)法治精神的理念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相同的導向
法治具有革新國家治理的政治價值訴求,其精神內核是人類社會運行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理念。法治的核心是“良法善治”,其邏輯起點是最大限度地維系和維持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法治與人治是治國方略的兩個方面,代表著對于權與法的兩種不同處理態度:人治意味著國家的政治秩序和治理行為要遵循最高統治者的裁定,這種裁定具有主觀性、偶然性、隨機性;法治則意味著作為律法在國家的行為實踐中是最大要義,公權力需要讓渡于法律的權威。法治與法制這兩種概念在內涵與外延方面既有重疊又有區別,同時也相伴相生。總的來說,法治一般是建構在法律的基礎上,它涵蓋了制定法律的過程、法律執行的過程以及對于法律思想反思糾偏的過程。民主決策、民主制度、民主原則都是法制行為在法治框架下的一種延展。人類既往的治理經驗顯示:沒有邊界意識的人治以及絕對的君主權利將會引起人類社會的倒退和文明成果的削減。而穩定的國家治理的狀態的結果是:國泰民安與百姓豐衣足食所以來并且仰仗的都是法律定分止息的裁定作用,百姓的社會生活以及國家的政治生活所仰仗和依賴的都是法律的絕對理性。
二、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在價值維度上的延伸
國家的治理行為的終極目標在于實現國家、政體、組織內部成員的穩定,維護國家證券的穩定與經濟生產的正常秩序,良法善治在其中起到穩定性和根本性作用。全面依法治國是構建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家治理體制、治理范式、治理模式躍遷與轉變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求,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必要條件。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美好圖景離不開全面依法治國的奠基護航,全面依法治國的有序推進也是構成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要途徑。
(一)何為“全面”
所謂的“全面”,是指所有的治理活動都需要遵循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體系和框架,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必須基于對中國國情的綜合研判和全面分析,綜合統籌國家治理的各種領域、環節與要素,將一切的內容納入法治的軌道當中。在經濟方面,需要經過法治與法制的完善與改進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在政治方面,需要經過法治方式加強與維護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在文化方面,需要經過法治思維來弘揚與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方面,需要經過法治的方法塑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模式與格局;在生態方面,需要經過法治的方法來建立完整和系統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也就是說,國家治理現代化在思想層面上需要社會全體成員都能秉承法治精神、遵循法律法規;在行為方式方面要將自身的行為和實踐都納入法治的軌道中予以考量,同時將法律實踐與法律研究緊密結合,進一步保障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始終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框架之中。
(二)何為“依”
所謂的“依”,其主要的內容在于以“依托法治”為主要的方法來維護國家治理能力的健全與穩定。全面依法治國,要求國家治理的各種行為活動和公民的各種行為都應當在法治的軌道上延續,遵循既定的法律制度展開。推行全面依法治國戰略,也就是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多項措施盡數納入法治框架之內,將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協同推進,確保全面依法治國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執政過程的穩定化,以及行政措施的時效性。
(三)何為“法”
“法”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演變經歷了復雜的過程:首先,戰國時期的李悝頒布了成文法,規定了百姓的行為活動;其后,先秦法家的管仲、李斯、韓非都進一步完善了“以法治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治國舉措;此后,在若干年后的封建統治中“法”一直以“陽儒陰法”的庇護隱藏在人治的陰影下,暗暗地發揮治理功效。“法”這一概念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話語體系下,不僅限于法律體系范疇,并且指稱的是經由國家機構來指定的、反映公共意志的,由國家機器強力保障施行的社會規范體系。該種社會規范體系是法制手段與法制精神的有機整合,全面依法治國不僅需要維護法律制度本身的健全與完善,同時法律還在國家治理的各個方面與各個領域起到了基礎性與保障型作用。
(四)何為“治”
中國古代的典籍之中關于“治”的記載比比皆是,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人民對于天下大治的一種向往。所謂的“治”就是相關的政體將成熟的治理模式運用于國家治理的實踐過程。國家治理的行為主要包含了國家、政治組織、社會團體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共同參與社會各項事務。“治理”的核心概念,應當包含如下的內容:首先,治理是共治,國家和社會組織的管理者與大眾等多元主體對社會事物進行共同治理,進而形成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協同的機制。其次,治理應當包含“善治”,治理活動經由管理活動而來,這種“善治”行為既對管理行為的內容做出了合理延續,較之既往的管理方式展現出更豐厚、更復雜的、更多元的智能,也包含了對于廣大群眾關于國家治理
監督權、決策權、表達權的兼顧。只有治理活動的主體具備相應的規則意識、法治思維與行為主體意識,才能在治理活動中擅用法治思維。同時,善治與共治的持續推進離不開法律制度的建構與法律權威的安排,持續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與依法行政三位一體,實現良法善治。
(五)何為“國”
地球上80億人生活在197個國家,其中14億人生活在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積淀,近百年的近代恥辱,新中國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里的“國”是新時代、新征程的“國”。
2020年6月3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簡稱“國安法”;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這兩部法律的出臺,都是對“一國兩制”基本國策提供的法律依據,既維護了兩岸三地同胞的利益,又堅持了和平統一的基本國策,這里的“國”是統一的、完整的、法律保護的“國”。
同時,現代國家的治理對象多元復雜,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又是一次全球狂歡。同時,隨著新冠疫情等多種不確定性因素的發酵,當下的全球治理格局正發生著深刻變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價值觀深入人心。這里的“國”是唯一的、共同的“地球村”。
三、全面依法治國為新征程保駕護航,提供法治實踐路徑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衰則國家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全面依法治國是有利的保障,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指明了實踐路徑。
(一)新征程離不開“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保駕護航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行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2022年是現行憲法施行40周年。這40年,見證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見證了香港和澳門的回歸,見證了全面依法治國的不斷發展,也即將見證全面依法治國在新征程上保證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立法是基礎,執法是關鍵。完善“立改廢釋并舉”,讓立法工作源于實踐,執法在于解決群眾痛點,著眼于時代變遷、發展趨勢,及時彌補制度的滯后性,提升法律法規的前瞻性,保障法律執行的有效性,監督法律規范的公正性,將全面依法治國落到實處。
(二) 用法治政府建設的高效化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政府作為公權力的執行部門,也是國家職能部門的具體體現,其作用在于制定規則與服務公眾。遵循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治理邏輯,各級政府的治理行為應當包含法律法規在執行層面的科學民主、在實踐層面的權責分明,在治理層面的遵循法律法規。
國家治理現代化離不開數字化、信息化、民主化。大數據時代,每個人的信息都可以變成數據,我國有14億人的數據庫,利用信息手段和數據運算,可以對人口發展、興趣愛好、心理狀態、區域特點等內容進行分析和預判,甚至可以預判問題和事故,提高國家治理的效率。
同樣,應該借助科技,廣開言路,集思廣益,發揮基層組織和群眾智慧,讓“最后一公里”和“第一公里”進行及時互動,發揮群眾對力量,通過實踐和合作實現法治思維的熏陶,推行綜合執法,實現高效化。
(三)以法治的公共理性助推國家治理現代化
《烏合之眾》描述了當人們形成一個群體時,決定命運的,往往是群眾自己,而這時的群體要么過于自信,要么過于低智,極易情緒化、敏感化。由此可見,想通過群體自發行為難以形成一個良性的社會結果,而建設法治社會可以幫助培育公共理性,通過確立行為規范,約束或者懲罰違法行為,從而起到法治、公正等價值指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自發形成的,這是我們基于對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的不同價值目標、取向、準則,做的24個字高度概括,并被寫入憲法中予以明確的。所以,以法治對公共理性進行引導,可以有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綜合來看,新中國篳路藍縷的歷史佐證了國家治理與社會的進步需要良好秩序和穩定的環境,這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與德治的輔助和支撐。結合當下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助力來助推大國崛起是我國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的迫切需要的抉擇。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模式是以全面依法治國為核心,包含了對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傳統法治思想的轉化、馬克思主義法律學說的轉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法治和司法實踐的轉化。
基于中國的治理實踐的維度與客觀的現實需要,國家治理現代化務必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以公民權利為基本治理根基、以法律之治凝聚治理共識、以合作行動創造治理動力,按照這種歷史演進過程與學理邏輯來深入貫徹全面依法治國的相關章程。在全新的歷史語境下,國家治理現代化應當被賦予更多的時代內涵,同時以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視域繼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演進與躍遷。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22-10-25.
[2]? [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M].毛俊杰,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