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蘭,曾美靜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
著名愛國華僑,抗日女英雄李林,作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她“愛黨愛國、親民愛民,不怕犧牲、不畏艱險,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閃耀著光輝,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前赴后繼、奮勇爭先。李林精神是屹立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道德豐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更是黨和國家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在大學生中弘揚李林精神,幫助學生從李林的言行與人生選擇當中領悟她之所以能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永遠沖鋒在前,均源于她內心無比赤誠地熱愛著我們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和偉大的人民[1]。將李林精神融入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塑造素質過硬、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早日實現。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應用,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與方式也在不斷豐富創新,不再停留在“重內容輕形式”階段,但又容易陷入另一個“重形式輕內容”誤區。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學生手機中的游戲、綜藝“爭寵”,高校和教師使盡渾身解數,運用各種手段增強教育趣味性,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但如果“度”沒把握好,就會陷入“重形式輕內容”的誤區。沒有做到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沒有分清主次,可能導致“熱鬧是一時的,最后腦子里什么都沒有”。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目的,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在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很多高校更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理論與實際結合不夠緊密,不夠“接地氣”,容易使學生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停留在“知”的層面,無法達到“情”,不會深入“行”。只有將理論與學生具體實際相結合,因材施教,讓學生在投身專業實踐、志愿服務與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強大引領力,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理想信念教育的巨大效能,才能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以課堂教育為主,灌輸性有余,啟發性不足,有其自身局限性。同時學生在課堂之外容易受到各種社會思潮和外部輿論環境影響,以及熱點事件沖擊等,不同思想在腦海碰撞、斗爭,容易造成思想混亂、無所適從,如果未能及時為其釋疑解惑、正確引導,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會大打折扣。只有時刻關注學生思想狀況,不斷加強與學生課內課外溝通交流,謹慎應對網絡輿情,及時解答學生疑惑,立足兩個大局,才能不斷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同時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社會思潮泛濫,自媒體多元價值沖擊,大學生因為思想不夠成熟、閱歷不夠豐富等原因,容易陷入思想混亂、價值觀扭曲。高校要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通過榜樣的力量和精神的指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而李林就可以作為這樣一個榜樣,李林精神就可以作為這樣一個價值引領。李林年少就立志,為平倭寇“甘愿征戰血染衣”[2],并為此勤學理論知識,苦練殺敵本領,放棄安逸生活,甘愿投筆從戎,與祖國同行,與人民同在,用年僅24歲的生命踐行了自己年少時的諾言,實現了自己遠大理想。李林精神蘊含著正確的價值理念,對引領新時代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腳踏實地、真抓實干,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李林精神作為太行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誕生于烽火連天的革命年代,但并未止于革命時期,而是隨著時代不斷與時俱進,在建設和改革時期發展出新的內涵,迸發出新的生機活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斷努力奮斗。李林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而且涵蓋有史料支撐的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充實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性、實效性。在高校各必修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專科三門,本科五門)均可用生動、鮮活的語言融入李林精神做案例。如《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關于“理想信念”章節,可以講述李林在國家危急存亡時刻放棄文學夢想,毅然投筆從戎,將個人發展融入民族獨立事業中的故事[3]。《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內容”“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等章節時,可以講述李林身為華僑,又是知識分子,怎樣在晉綏邊區革命根據地領導團結人民英勇抗敵的故事[4]。《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關于“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章節,可以具體講述李林作為游擊隊長,雙手開槍,躍馬馳騁疆場,沖鋒在前,帶領戰士一次次擊退敵人,在麥胡圖破敵、奇襲岱岳等戰役中打出軍威,名震晉綏,日軍懸賞金額從5 000元蒙疆幣提高為5 000元大洋等故事[5]。《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關于“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或“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章節,講述李林為實現報國理想,是懷著怎樣的信念在懷孕三個月時仍奮勇殺敵,最后在包圍圈中用最后一顆子彈結束自己生命的故事。正是因為有李林這樣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革命先烈,我們才能推翻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6]。《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加強黨的建設”篇,可以將李林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代表來講述黨之所以能帶領人民戰勝侵略者,就是因為有無數像李林這樣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的人。此外,還可以把課堂搬到李林紀念館,通過這些飽含李林精神的歷史資料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其身臨其境地感受個人理想的實現必須以社會理想實現為前提。要充分發揮李林精神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素材的作用,用鮮活的事跡豐富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李林精神內涵的理解,感受理想信念對于國家、民族及個人的重要性[7]。
李林精神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不斷激勵一代代嘉庚學子努力奮斗,同時也為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精神支撐。新時代大學生可以通過李林紀念館、以李林命名的學校、街道、紅色資源和相關影視劇,深刻領悟李林為了祖國和人民不怕犧牲、英勇奮斗的偉大精神,不斷提高自身價值和思想境界。李林精神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理想信念的鮮明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動實踐。通過對李林精神的學習和吸收,可以使每一名新時代大學生接受思想上的教育,不僅能夠凈化心靈,還可以提高中華民族愛國情懷[8]。
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充分發揮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用,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時期,面對新時代新形勢下涌現的各種社會思潮,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容易陷入思想混亂,甚至被帶節奏,亟須高校從各方面進行正確引導和塑造,重視發揮課堂尤其是思政課堂作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將李林精神引入到大學生思政課堂中來,用學生喜聞樂見、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李林“棄嬰變僑女、年少許誓言,學成文武藝、以身赴戎機”的故事,用翔實豐富的史料去還原李林短暫而光榮的一生,用創新多變的形式展現李林英勇戰斗的場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翻轉課堂、希沃白板、VR教室等,創新教學模式和互動方式,突出個性化、針對性,充實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實現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的辯證統一,使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培育大學生“愛黨愛國、親民愛民,不怕犧牲、不畏艱險,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助力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
李林,1915年11月15日出生,福建龍溪縣(今漳州龍海)人,僑居回國后曾先后就讀于集美中 學和上海愛國女中,1940年4月26日犧牲于山西朔州市平魯區,原“平魯一中”更名為“李林中學”就是為紀念李林烈士。烈士李林的一生,與福建漳州、福建廈門、山西朔州、上海等地區聯系緊密,同時她也是深受陳嘉庚先生愛國主義影響的杰出嘉庚學子。通過豎立李林烈士雕像、創建李林精神文化長廊、建造李林紀念館等方式將李林精神融入以上地區學校校本文化建設,打造李林精神特色樣本,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用前輩和榜樣的力量激勵大學生立大志、明大德,為共產主義事業奉獻終身。
李林烈士陵園,位于山西朔州平魯區井坪鎮,是山西省“全省青少年傳統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全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婦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園內館藏豐富,陳列有3萬余字歷史文獻(含李林手稿)、300多幅照片、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等珍貴實物,并利用聲光電、電子翻書、弧幕投影、幻影成像、電子沙盤、場景復原、場景效果、多媒體觸摸屏等高科技手段,復現 了李林光輝事跡和革命斗爭史。李林烈士紀念館,位于廈門市集美區,靠近集美校友捐資修建的李林園一側,李林園前面還有薄一波同志題詞的紀念碑,碑上有李林緊握手槍、呈躍馬馳騁疆場,回首射擊之勢的銅像。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勞動創造未來。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來說,勞動教育和體育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促進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也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身體素質、勞動面貌和持續健康成長。由于受到社會上一些“躺平主義、享樂主義、宅文化”等思想影響,很多大學生存在懶得運動、懶得鍛煉、懶得奮斗等“懶癌”現象,甚至不會也不愿投入勞動、浪費他人勞動成果等,勞動教育和體育教育未真正得到重視、落實,未發揮其應有的育人價值。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大學生本人成長成才,也會損害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發展。因此,將李林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和體育教育,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李林作為在炮火中成長起來的巾幗英雄,不僅學問好、能雙手寫字,身體素質也很棒,是文武雙全的杰出人才。在集美學校上學期間她就參加了籃球隊和排球隊,并經常和校外學生比賽,這也為她以后的革命和戰斗生涯奠定了良好的身體基礎。即使在被日軍圍困掃蕩緊張而又危險的洪濤山區環境下,她仍然抓緊一切穩定時期組織抗日干部培訓班學員進行籃球賽,堅持鍛煉身體,不斷增強體質,苦練殺敵本領,隨時為上戰場做好一切準備。在抗戰困難時期她還主動參加并組織大家進行勞動,學習采摘苦菜、撿拾大豆等一切可以果腹的食物,并用自己節省下的食物救活了在戰火中被遺失的嬰兒。李林這種為了保衛祖國和人民,鍛煉身體、積極勞動,不畏艱險、英勇奮斗的精神值得每個大學生學習,也為新時代大學生立志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實現全面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關系到我們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還是掘墓人問題,要高度重視。 弘揚和傳承李林精神,充分發揮李林精神在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價值引領、內容充實和精神支撐等時代價值,將李林精神進課堂、進校本、進實踐、進勞育體育,有助于激勵新時代的大學生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