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峰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一帶一路”是我國提出的國際發展倡議,“一帶一路”倡議下,各個國家在文化、經濟上的溝通不斷深化,這一方面促進了我們國家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也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穩定的途徑。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歷史悠久,有著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積累。將我國傳統文化借助“一帶一路”加以傳播,不但可提升我國傳統文化的綜合影響力,也能夠讓更多人從中受益。但要在國際領域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我們不但要了解到本土文化在國際領域具有哪些獨特價值,更要充分研究國際話語傳播的原理、規則,以及我國文化傳播中可能會出現的障礙因素。在次過程中,既需要總結和承襲前人的傳播經驗,也要結合自身的傳播優勢,設定更適應于我國、適用于民族傳統文化內核的對外傳播計劃。而這些傳播要點的得出,需要我們對“一帶一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以及對外傳播進行充分且深入的研究[1]。
文化傳播也稱為文化擴散,指的是文化從一個社會到另一社會、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的現象。文化傳播的最大價值,就是可以提升和擴大國家的軟實力。這是因為文化是國家實力的一部分,更是一個國家整體面貌的必要成分。而文化交流也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合作的必要方式。國家不但要具有良好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實力,更要有能力將本國文化加以包裝,并推廣到國際領域。并且,與政治、經濟不同的地方在于,國家文化可以直接對其他國家的民眾形成影響,優秀文化能夠先讓民眾對本國產生積極印象。這對于國家建立在國際上的有利地位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每一個國家都需要將本國的優秀文化傳播到國際層面,這是增強國家影響力的關鍵舉措。
傳統文化不僅是國家文化意識對外影響的主要資源,同時也是國家自身的寶貴財富。傳統文化來源于歷史文化,是歷史經驗的集成,也是立足現代回溯歷史的重要媒介。有了傳統文化,當代民眾能夠更清晰、更真實地建立存在感,更能夠將民眾緊密地凝聚在一起。對于國家來說,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是增強社會凝聚力,不斷強化國家歷史存在感的必要方向。但要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就必須保障傳統文化在本國環境內具有較強的發展活性。傳統文化必須長期出現在公共視野中,且民眾需主動在文化生產的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而當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實現對外發展時,將有效增強本國人民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使其自發成為傳統文化的推廣者和講解者。這明顯可以提升傳統文化的發展活性,令傳統文化得以更加完善的傳承。
民族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目標,包含但不局限在擴張文化覆蓋廣度。文化傳播更多情況下,是要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文化,并為本國民族傳統文化消費。傳播傳統文化既可以擴大本土旅游經濟,也可以擴展第三產業規模。不斷涌入國內的消費力,和外國人帶來的新奇的消費習慣,也可以推動國內第三產業創新服務形式。同時,民族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建立在跨文化的基礎上。我們不但需要利用跨文化規則將本土的傳統文化傳播出去,也可以促進其他國家游客基于跨文化思想了解本國。當國外游客開始對本國文化產生認同和興趣時,我們可將傳統文化作為踏板,適時推廣其他文化產品,高度利用全新的消費力,實現我國經濟的持續性發展。綜合來看,實現民族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在當前時代內,是拉動經濟發展和穩定傳統文化傳承的必然舉措,具有較強的開展意義。
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所面對的是更加龐大和復雜的國際文化環境。而雖然當前我國綜合國力較強,在世界領域有著較高的話語權,同時我們也擁有上千年的傳統體育文化歷史,但實際上我國真正能夠在國際領域全方位影響的時間并不長。國際上的體育文化代表性產物,就是每四年開展一次的奧運會。奧運會重視體育競技,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重視強身健體,強調從內到外的鍛煉與養生,二者具有動機上的區別,這使得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想要進軍國際領域,要面臨更多的挑戰。與此同時,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體育文化缺少原創性,與西方受歡迎的體育項目或多或少有著一定的共性,這使得其他國家的體育文化在國際上推廣的門檻更低。而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原創性較強,這進一步提升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外發展的競爭壓力。
目前,國際領域內的文化高速傳播,基本都會借助電子媒體或新媒體來開展。但具體而言,不同國家內,常用的以及效率更高的傳播載體并不固定。如我國在文化宣傳方面,更依賴于互聯網傳播和紙媒傳播。而韓國重視在電視等電子媒體中的傳播,日本則重視在傳統紙媒上進行傳播。西方國家的文化傳播,則會延伸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視、游戲等媒介都是傳播其文化的核心載體。而當我們國家想要傳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時,所要傳播的對象并不是單一的某個國家,而是朝向全球方向擴展。如此,我們國家就需要針對每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播具體情況,去設計不同的傳播方案。并且,體育文化與其他文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體育文化的傳播對象局限在體育愛好者身上。故而,當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同時面臨文化特殊、載體多元這兩個挑戰時,方案的設計難度便大大提升。
在國際文化場域中,文化傳播的規則十分多變。各個國家關于文化引進的政策均有所不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又無法長期穩定,這都導致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存在較大的阻力。例如,具有優秀跨文化能力的人不多、精通外語又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理解的人不多、能夠認識到文化傳播重要性的人不多,歸根結底就是表明,所有的問題都集中在一點上——人才不夠多、人才能力尚未達到一定水平。在國際領域內傳播傳統文化,面臨的不僅僅是文化差異的挑戰,文化傳播是文化競爭、傳媒競爭,更是政治競爭手段,我們必須在各個領域建立清晰的認知,能夠隨時根據現狀調整對應方案。文化傳播的負責人,也不能將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視作一場簡單的文化推廣運動,他們必須深刻意識到民族體育文化傳播的重要性。既擁有扎實的外語溝通能力,也能充分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內蘊[2]。
針對國際文化傳播競爭壓力大的問題,首先,明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獨特優勢,要先分析民族體育的特點。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包括武術、賽龍舟、放鷹、騎馬點火槍、舞龍燈、摔跤、擊球等,這些體育項目不乏競技性,但更多的是鍛煉人的身體機能,而不是單一的探索人的體能極限。同時,這類體育項目往往具有較強的文化性,人們參與體育活動也不僅僅是為了強身健體,也是為了慶祝節日、維系同族感情、傳承民族文化等。這些特殊的屬性,賦予了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獨特的文化風貌,也令其更具人文性。并且,這類活動也極富“中國特色”,從著裝到形式,都蘊含著中國古代的游牧文化、群居文化,許多歷史學家也曾稱民族體育文化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對此,建議我國要將文化宣傳集中在“中國特色”“民族特色”“文化象征”這幾個要點之上,充分突出民族傳統體育在文化上的吸引潛力。其次,要充分調查跨文化語境下國外受眾群體的心理需求。調查發現國外體育愛好者的心理需求一般分為熱愛觀看、熱衷參與、強調鍛煉這三大類。那么民族體育文化品牌,就可以朝向觀賞性、參與性和實用性這三方面進行建設。同時,宣傳話語也要結合不同國家的語言特點加以調整,傳播的初期階段,最好能夠與該國既有的文化進行融合,并突出中國體育的互動性、娛樂性。當品牌可充分貼合受眾人群的心理期待時,文化傳播便可以打好基底[3]。
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品牌成型,下一階段就是要進行宣傳。針對不同國家內傳媒重點的不同,建議采用全媒體聯合宣傳的策略,充分利用不同媒體的信息傳播特征和優勢,在國外領域構建全面覆蓋式傳播機制。但要實現傳播,首先要保證我們所提供的體育服務有吸引力。利用當前我國體育已經在國外有效宣傳的成果作為基礎,進一步設立相關的體育活動。例如,李小龍、成龍、呂小軍都在體育領域有著一定影響力,可基于以上三人,設立影視相關快閃活動,或健身交流見面會,以此來吸引受眾。
目前的媒介主要分為紙媒、電子媒介和新媒體。一是紙媒包含書籍、報紙,這種媒介的傳播范圍受限制,讀者和信息之間缺少互動性,但紙媒具有權威性,一般用于報道重大事件,是信息質量的最高保障,也是中老年群眾獲取信息的首選。對此,建議和不同國家當地的權威紙媒合作,利用紙媒保守宣傳我國開展的體育活動。具體可以在開展對外體育文化溝通活動時,借助當地紙媒刊登相關報道,以此來吸引中老年群體的眼光。二是電子媒介包含電視、廣播,信息傳播速率快,但同樣對信息質量的要求較高。優勢在于,電視以及廣播都有專門的體育頻道,可令信息傳播更具針對性。我們可與當地的電視廣播合作,以一些中國影視文化、游戲文化為依托,對體育活動進行宣傳,吸引受眾。三是新媒體包含各類互聯網軟件,優勢在于傳播自由度高,但容易被巨量的信息淹沒。例如,可以開設有討論點的話題造勢,如“你是否想成為中國江湖的世外高人”等,用標題吸引受眾。而當受眾成功參與活動或參與討論時,便可進一步宣傳中國體育活動的起源,幫助人們重塑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深刻認知。
針對人才動力不足的問題,建議立足于對外文化傳播的具體需要,培養專門性人才。一是要培養具有深厚國學知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例如,可以進入高校,調查外語專業、對外發展專業、國學專業、漢語言專業、歷史專業、體育專業的優秀大學生,并于其在校期間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可以同時招攬優秀大學生協同學習,令大學生長期處在混合式學習的情境中,從而培養出一批國學功底扎實、跨文化交際能力優秀的復合型人才。二是要培養具有扎實文化傳播能力的人才。既要培養懂得文化傳播原理,能夠根據外部環境靈活調整文化宣傳方案的人才,也要培養具有敏銳媒體嗅覺的人才。在未來的生產生活中,新媒體無疑會占據相當重要的媒體地位。那么負責宣傳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人才,就更要擁有扎實的新媒體應用能力。三是要培養具有較強國際意識的人才。“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們與相當多的國家建立了文化包容關系,這無疑是文化宣傳的重要契機。而越是如此,我們就越要培養一批國際視野靈活精準的人才,要保證以文化形態輸出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能夠具有較好的政治意味,以此來維系我國在對外文化宣傳過程中的政治面貌。
“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大優勢,國與國之間建立公平穩定的交流氛圍。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雖然是為了優化民族體育傳承的現狀,但更多的,是要將民族體育文化作為媒介,為國家謀求更廣闊的國際認同。對此,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民族體育文化的宣傳工作,也需要國家以政治語境參與其中。其優勢在于,國家代表著最高的話語權,由國家作為引領,可以充分引起其他國家人民的重視,也會讓其他國家積極宣傳中國民族體育文化。這可以在國際上糾正民眾對我國文化的錯誤印象,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真正將我國在國際上的發言權轉變為強大的話語權。具體來說,我國可與其他國家合作,開展國際性民族體育比賽,而我國少數民族成員可以積極參與,可以有效破除國際上的錯誤傳言,既要從國際上突出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和推崇,也要幫助少數民族同胞實現民族文化的全世界發展[4]。
在國際上有效傳播本土文化,無疑是一個復雜且困難的過程,雖然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具有扎實的體育健身價值,也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經驗積累,但國際文化傳播長期被霸權主義占領,要突破霸權管理,需要我們拿出更加強大的戰略武器加以對抗。我們要利用國家在政治方面的優勢、在文化方面的特性,扎根于國際上對中國體育文化已有的認可,以“一帶一路”逐步拓展影響力范圍,更要與其他國家建立平等、公平的互動關系,要正確看待其他國家在體育文化、傳播策略方面的優勢,充分吸收前人經驗,塑造獨具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色彩的傳播方略,以此來解決中國體育文化的發展困境,實現對內發展和對外發展的高度統一,也可以促進“一帶一路”倡議規劃的高效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