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薈,王長海
(吉林農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①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05月19日,援引人民網—人民日報,據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9/c1024-28361447.html。。”因此,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過互聯網技術對當今時代的新聚焦、新方向、新呼吁作出積極、針對性回應,通過網絡教育模式的多樣化開展,提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積極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性、全面化的思想觀念引領和指引。
廣義上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通過其特有的傳播性、共享性、開放性等特點,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的虛擬性社會實踐活動。狹義上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過虛擬的互聯網社會對網絡中的意識體進行長期、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樹立“道德”的觀念和實踐活動,形成符合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發展目標的需要。
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網絡技術發展逐步增強,網絡平臺的出現星羅棋布,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需要緊隨時代腳步[1],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完善教育體系,直面時代的挑戰。
網絡作為一個復雜多變的社會,互聯網時代又具有數據信息流動快、平臺通融互聯的網絡特點,加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多為“三觀”尚未成型的青年學生,更易被各種不良信息所影響[1],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難度增大。
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當今“社會”,以互聯網為平臺而實施的各種類型的網絡蜚言、網絡“三俗”信息、西方列強的不正當言論等屢見不鮮,以“潛移默化的滲透方式逐漸對國家安全、意識形態安全造成惡劣影響[2]。隨著互聯網技術被應用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在“時間”和“空間”上不斷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居產生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往往處于“沒有人不在線”“沒有時間不在線”“沒有地方不在線”的生活狀態,在這個年齡階段,“三觀”還沒有形成,他們很容易受到各種“新奇”事物的影響,尤其是與年輕大學生相關的事物和言論。青年大學生易受這些思想影響,很少考慮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會傷害到別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別人隱私等,在互聯網各平臺中時常提出些自己認為正確的、但是實際上是錯誤的,不符合社會主流思想、不利于社會發展的價值理念。青年大學生一旦形成了這種不正確的“三觀”思想,形成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不同的理念,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以及與其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十分容易與其他人產生理念、肢體上的沖突,遭到他人質疑與否定。在這種不正確“三觀”的影響下,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會逐漸變得薄弱,在遇到問題尋求幫助而無法解決的時候,會逐漸喪失自我、自信,有可能會逐漸造成大學生對中國社會主義信仰的缺失。
自互聯網時代開啟以來,網絡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網絡教育也得到大力推廣,國內各高校先后引進和發展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從零星點點到范圍推廣甚至到現在的全面普及,積累經驗的同時也做出了很多成績,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暴露其優化發展速度不足問題。
第一,部分教育者的思想觀念較為老舊,面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難以實現快速轉變。孫正聿教授指出,“思維具有發展性和時代性的特征,這源于現實又引領現實的思想力量。”[3]因此,思維是隨著現實社會而不斷發展的,其存在不是一成不變的和被動的,即使思維是客觀自然界在人腦海中所形成的主觀映像,但是思維也是辯證發展的[1]。目前高校中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比較年長,在從事十年、二十年甚至時間更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多的是在教室內、講臺前、黑板上面對座位中的學生進行線下的一對多教學模式,這種以往的教學模式逐漸形成一種限制,“固定”了他們思想活動、思維方式的發散性。在互聯網技術發達、各類網絡教育平臺激增的今天,使他們很難面對突如其來的線上教育模式。
第二,部分教育者對技術的掌握不熟練。部分教育者在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偉大時代的壓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的時候,要平衡家庭、工作、教研等多方面需要,用盡精力學會最基礎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應用到基礎的網絡思想政治教學中。但是隨著社會的環境不斷發展,時代的要求不斷增加,網絡教學平臺的更新換代速度加快,這部分教育者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學習和創新方面的速度逐漸落后于時代發展所要求速度[1]。
綜上所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新挑戰主要是由于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客觀規律與教育者、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之間產生了矛盾。首先,主觀上,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群體受互聯網中各種信息的影響越來越嚴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對目前本行業的發展前景、發展方向等沒有清晰的規劃。其次,客觀上,“新方法、新事物”的產生到普及需要一定的發展過程,受教育者大學生群體在互聯網中遇到“新”事物更加容易受到其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新”東西掌握的速度低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新換代的速度。因此,社會的壓力、時代的責任更加需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通力合作,在互聯網時代下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創新,化“危”為“機”。
面對網絡信息繁雜,“三觀”教育難度加大,網絡技術更新迭代,面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發展速度不足等問題,要探索出符合社會發展進步客觀規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出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產物,是憑借著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的思想指導而形成的,具有科學性、時代性的特點。因此,需要不斷更新、完善體系的構建,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科學的教育方法來協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第一,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一方面,《共產黨宣言》的問世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的標志,從產生發展至現在歷經170多年的歷史,是在這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內涵、不斷變化發展、多角度進行完善的科學理論。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基礎之上,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建立在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崇高價值的基礎之上。”[4]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與必然選擇。另一方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在體系構建方面要始終堅持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保持共同進步、與時俱進,走在時代潮流的前端,還要在教育工作的目的和原則上始終堅持從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出發。作為教育者主體的教師群體要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先進的理論思想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理論,為作為受教育者主體的大學生群體進行思想觀念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為國家的發展進步服務。
第二,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5]。堅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覺悟,知行合一”的工作方式。為此,要與時俱進,不斷深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新理論、新思想,不斷夯實、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知識水平。一方面,在理論方面,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論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用黨的最新理論知識武裝頭腦,緊跟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把自身的學習成果轉化為引導受教育者正確思想觀念樹立的實際效能。另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要時刻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衡量、約束自己的言行,不斷總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授課方式,通過“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言傳身教的方式來不斷影響受教育者大學生群體,積極培育大學生社會主流思想,使其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三觀”思想理念。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緊隨時代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發展,推陳出新,堅持“兩手都要硬”的工作方式,不僅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毫不動搖,更要解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發展中所產生的各種矛盾。
第一,多角度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發展速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更新是由多個原因所影響的:一是轉變教育者思想觀念。思想觀念作為重要的教育方法的更新與意識形態和政治教育方法更新的影響要素,必須改變部分教育者的思維方式。學校角度,在引入現代化電子授課設備或授課方式、理念的過程中,通過集中“線上”或“線下”培訓、一對一單獨指導等方式引導教育者接受新的思想觀念。教育者角度,隨著互聯網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者不再是“閉門造車”的思維方式,而是需要自身通過現有的各種平臺、技術不斷學習吸收新的知識,轉變思維觀念,與時代接軌。受教育者角度,受教育者作為相對最為“潮流”的群體以及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與教育者接觸最多的群體,加強受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有利于教育者接受社會上的新鮮事物,引導其思想觀念的轉變。二是推進網絡平臺的構建。網絡平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構建:首先以目前現有的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嗶哩嗶哩、抖音等網絡平臺為基礎,教育者作為博主對思想政治教育板塊進行運營,一方面不斷充實黨的百年光輝歷程以及新思想、新理念。另一方面可以讓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積極投稿,不斷學習習近平新思想爭做社會主義新青年。其次以紅色文化、校園文化為主陣地,運用互聯網中虛擬現實等技術,結合大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國內國際時政以及“時下”所熱播的電視節目等信息元素,為大學生群體“量身打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自有網絡平臺。不斷引導受教育者正確“三觀”的樹立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
第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發展中要抓好主要矛盾。“國家發展希望在教育,辦好教育希望在教師。”[6]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職業能力水平、學科授課能力,有利于完成國家發展的期望,有利于完成社會賦予的責任,有利于完成時代進步的要求。身處在互聯網社會中,社會內的每個“成員”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網絡中各種信息元素的影響,同時也無法回避互聯網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影響。因此,這就要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滿“亮劍”精神,憑借著非凡的勇氣、永恒的團結、不懈的創新敢于向不利于國家發展的價值觀念、思想觀念進行“亮劍”,克服艱難險阻,學會運用網絡技術,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正確使用網絡這個思政建設陣地,不斷完善目前已有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加快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方式上的創新,提高方式方法的科學性和實用性[1]。
互聯網時代,世界上每個國家的發展都是日新月異,中國憑借著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的指導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頑強抵御各別敵對國家的“蠢蠢欲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國家安全及意識形態陣地上重要的“守護者”,更加需要不斷創新工作方式和教學方法,結合互聯網時代發展腳步,要以敢于“亮劍”的精神,勇敢迎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挑戰,深化對大學生群體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的多維度引領,逐步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特性,以其獨特的魅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