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萍萍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2005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安吉余村調研時第一次提出“兩山理論”,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蘊含了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論。
2015 年10 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宗旨[1]。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緊密相關,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為農業發展中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優勢明確了思路和方向。
2016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作為“兩山理論”的源頭,浙江的綠色農業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雖然浙江不是農業大省,但經歷了傳統農業—效益農業—生態農業—精品特色農業的發展過程[2],浙江已經成功躋身農業強省之列。在2016 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評估中,浙江的農業綠色發展指數綜合得分最高,也是全國唯一一個超過0.7 的省份[3]。
2017—2021 年連續5 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強調要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設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原產地保護基地,發展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近年來,浙江作為全國首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始終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綠色農業發展,大力發展精品特色農業,開展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提升行動,創建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及區域公共農產品品牌。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相繼發布了《浙江省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程創建辦法》《浙江省農產品地理標志提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 年)》等文件,著力提升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競爭力,促進綠色農業發展。
地理標志農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農產品[4]。浙江的地理標志農產品中較為知名的有安吉白茶、杭白菊,溫州的雁蕩山鐵皮石斛、溫州大黃魚,臺州的黃巖蜜桔、三門青蟹,寧波的奉化水蜜桃、余姚榨菜等。目前對于地理標志農產品實施審核、注冊和監管的部門有商標局、質檢總局和農業農村部3 個部門。國家工商總局的商標局通過集體商標或證明商標的形式進行法律注冊和管理地理標志,國家質檢總局的地理標志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通過以上兩個部門注冊的地理標志并不都是農產品,而由農業農村部注冊登記的地理標志稱為“農產品地理標志”,其登記注冊的地理標志都屬于農產品范疇,因此文章提到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是由農業農村部注冊登記的。
浙江擁有豐富的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多年來,涌現出安吉白茶、杭白菊、仙居楊梅等頗具地域特征的農特產品。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截至2022 年4 月底,全國登記注冊的農產品地理標志達3 510 個,浙江累計登記注冊的數量達到154 個,占全國總數的4.38%,位于山東、四川、湖北、山西、黑龍江等地之后,排名第八,見圖1。

圖1 全國各地區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情況(前10 位)
2.1.1 浙江各年度農產品地理標志獲批情況
浙江從2010 年開始申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當年共申請登記11 個農產品地理標志,2016 年之前每年申請登記的數量起伏較小,年份之間的申請數量差距不大,從2017 年開始,整體的申請數量呈快速增長態勢,年遞增5 個。2019 年,浙江開始啟動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建設,確定了安吉、蘭溪等5 個縣(市、區)為首批項目實施單位,培育提升了安吉白茶、蘭溪楊梅等特色農產品18 個,有力促進了浙江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發展。2020 年申請登記數量有較大突破,當年申請成功農產品地理標志達到49 個,較2019 年增長了145%,之后快速回落,2021 年僅申請了14 個,降幅較大,見圖2。

圖2 浙江各年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數量
2.1.2 浙江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分布
在浙江11 個地級市中,金華獲得認證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數量最多,達到25 個,占全省總數的16.23%,排名第二是寧波,達到20 個,占全省總數的12.98%,排名第三的是麗水,占全省總數的12.33%。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金華、寧波、麗水、杭州4市農產品地理標志處于全省前列,臺州、紹興等其他市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見圖3。

圖3 浙江各地級市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數量
2.1.3 浙江農產品地理標志種類
從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品類看,浙江農產品地理標志包括了果品、茶葉、蔬菜、糧油、畜禽、藥材、糖料等各類農產品,其中果品類數量最多,達到了55 個,占總數的35.71%;排名第二的是茶葉類,共30 個,占總數的19.48%;排名第三的是蔬菜類,共21 個,占總數的13.64%,這3 類農產品占總數的68.83%,見圖4。其中果品類中的楊梅共有9 種,例如寧波的慈溪楊梅和余姚楊梅、臺州的仙居楊梅和黃巖東魁楊梅、溫州的文成楊梅、麗水的青田楊梅、金華的蘭溪楊梅、紹興的二都楊梅以及舟山的舟山晚稻楊梅,見表1。

表1 浙江省農產品地理標志果品類楊梅登記情況

圖4 浙江農產品地理標志類別數量
2.1.4 浙江農產品地理標志申請主體
根據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申請人資格確認評定規范》規定,農產品地理標志申請人應當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行業協會等具有公共管理服務性質的組織,包括社團法人、事業法人等,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不接受政府、企業或個人的申請。浙江目前已經申請的154 個農產品地理標志主要有地方推廣服務機構、協會(學會)類、研究所(院)、合作社4 類申請主體,其中地方推廣服務機構有74 家,占總數的48.05%,排名第二的協會(學會)類有67 家,占總數的43.5%,還有較少數量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是由研究所(院)和合作社申請獲得,見圖5。

圖5 浙江農產品地理標志申報主體分布圖
2.1.5 浙江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價值
在《2021 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評價報告》[5]中浙江有安吉白茶、杭白菊、仙居楊梅、大佛龍井等9 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位于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前100 位,其中安吉白茶位列第九位,杭白菊位列第二十位,見表2。在茶葉類品牌聲譽前100 位中浙江占據了13 席,占浙江農產品地理標志茶葉類總數的43.33%,其中安吉白茶位列第三位,溫州的雁蕩毛峰位列第三十七位,泰順三杯香茶位列第九十三位。在果品類品牌聲譽前100 位中浙江占據了10 席,占浙江農產品地理標志果品類總數的18.18%,其中仙居楊梅位列第六位。在畜禽類品牌聲譽前100 位中浙江占據了6 席,占浙江農產品地理標志畜禽類總數的60%。在水產類品牌聲譽前100 位中浙江占據7 席,占浙江農產品地理標志水產類總數的53.84%,其中三門青蟹位列第六位,溫州大黃魚位列第六十七位。

表2 浙江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前100 位(2021 年)
2.2.1 溫州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現狀2010 年泰順縣茶葉協會成功申請了泰順三杯香 茶地理標志登記,截至2022 年4 月底,平陽黃湯茶、雁蕩山鐵皮石斛、泰順獼猴桃、雁蕩毛峰、溫梔子、溫州早茶、溫州黃魚、文成楊梅共有10 種農產品獲得農業農村部頒布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這些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形成的特色產業已成為推動溫州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成為助力鄉村振興、推進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溫州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數量占全省總數的6.49%,全省排名第九,2010—2022 年年均申請數量低于1 個,種類主要集中在茶葉類、果品類、藥材類和水產類。由此可見,溫州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數量上仍然處于全省較為落后的位置,年均漲幅不大,種類覆蓋面不廣,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目前人們普遍存在一種認知誤區,認為只要申請到農產品地理標志,就可以認定為是一種農產品品牌,然而農產品地理標志只是一種認定標志,農產品品牌的建設是一項長遠的工作,需要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方共同努力,需要在規模種植(養殖)、產品質量管控、品牌宣傳推廣、產品包裝設計、運輸物流倉儲、產品銷售等方面形成合力,利用地理標志農產品獨特的產品特性且不易復制的天然壟斷性,實現特色農產品的“身價”倍增,從而真正依靠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建設促進農民增收。
2.2.2 溫州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發展,溫州在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建設上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地方政府通過優化產業布局,擴大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效益,提升品牌價值,泰順三杯香、雁蕩山鐵皮石斛入選2019 年中國農業品牌目錄,泰順三杯香品牌評估價值達16.16 億元[6],雁蕩山鐵皮石斛品牌評估價值達18.74 億元,影響力排名全國第十五名[7]。總體上看,溫州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在區域內雖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由于品牌建設不完善,生產發展缺乏資金支持、資源傾斜、人才及技術支撐,導致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發展受到了限制,存在如下問題。
1)登記數量差距較大,規模化發展不足。溫州現有10 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在冊,與金華的25 個、寧波的20 個、麗水的19 個、杭州的18 個存在較大差距,僅略多于舟山的6 個,省內總體排名較為靠后,農產品地理標志申請注冊的重視程度不夠,數量并未有較為明顯的增幅。雁蕩鐵皮石斛作為溫州首個突破10 億元的農業產業鏈,在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其他部分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仍然存在規模化發展不足的問題,受資金、人才等要素影響,發展受限,規模企業較少,規模化程度較低,產業發展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率低。
2)產業鏈亟待延伸,標準化水平需提升。絕大部分地理標志農產品都是以鮮銷農產品的形式輸入消費者市場,這些農產品大多儲藏時間較短且易變質,相對運輸成本占比較高,因而造成農產品有效銷售時間短、市場流通范圍小、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等問題。據調查,大部分加工型企業仍處于初級加工階段,精深加工企業較少、設備不足、研發缺乏資金和智力支撐,因此無法實現地理標志農產品在全產業鏈中的高增值收益和高溢價。目前溫州部分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的現代化水平較低,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雖一直致力于標準化生產管理制度的制定、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等工作,部分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品質量缺乏統一、科學的質量控制機制,標準化生產水平仍需進一步提升。
3)品牌影響力不足,品牌效應較弱。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獨特性與悠久的歷史、厚重的人文因素密切相關,品質獨特性決定了其適合走特色精品路線和差異化發展之路。通過調查發現,目前溫州部分地理標志農產品雖然在區域內有較高知名度,但是僅有極少數地理標志農產品能真正能走出省域,走向全國,甚至更廣闊的市場。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運行管理機制,因此無法改變部分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影響力不足、品牌效應較弱的現狀,在全省知名度、市場推廣宣傳和品牌建設上仍顯不足。
2021 年溫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中提到了“重點培育早茶、大黃魚、鐵皮石斛等十大特色農產品,深化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和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高水平建設新時代美麗溫州規劃綱要(2020—2035 年)》明確了未來15 年,溫州將全面拓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和實現路徑,提出將打造農業綠色發展新平臺,鞏固、推進溫州縣(市、區)農業率先綠色發展。實現農業綠色發展要緊緊圍繞農業資源綠色、高效利用,大力推進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建設,并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及品牌建設的各環節,要充分體現綠色發展的特征。
依托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區域資源稟賦,積極探索差異化發展的綠色農業發展之路,挖掘地理標志農產品蘊含的多元價值,加強一二三產的互通互聯,持續推進地理標志農產品“三產”融合互動。首先,做實第一產業,建立綠色生態種養園區,通過品種保護、品種培優和創新種養模式優化農產品品質,實現地理標志農產品的高溢價。其次,聯動第二產業,引入精深加工企業入駐產地或扶持初級加工企業建設精深加工生產線,提高精深加工生產線技術裝備食品,加強與地方農科研所技術合作,研發地理標志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開發各類衍生產品,提高地理標志農產品的高附加值。再次,做優第三產業,推動產業延伸,推進農業與休閑旅游、康養、數字電商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全產業鏈,促進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康養農業、數字智慧農業等新業態發展,形成多業態集群,促進產業間融合互動,實現協同發展。
地理標志農產品作為區域公共產品,主要由地方推廣服務機構、協會(學會)類、研究所(院)、合作社等主體申請注冊登記,依托品牌建設提升地理標志農產品的高溢價則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主體協同作戰、共同參與。首先,地方政府應建立專門的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與發展機構,如在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設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服務中心,從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挖掘、申請、發展及品牌培育方面提供全程咨詢與服務,保障區域內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其次,政府應大力扶持“專、精、特、新”企業,加大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培育力度,開展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規范提質工程,推動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聯盟成立,促進設施共享、科技共享、人力共享。再次,政府應引導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建立地理標志農產品全產業鏈種養、生產、加工、儲藏等標準化體系,促進區域內地理標志農產品實現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運用數字技術全過程監測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管控,建立質量管控追溯體系。
提升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效應和市場競爭力需充分發揮科技、管理、人才等要素驅動力。首先,積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區域內科研院所、涉農高職院校進行合作建立產業研究院、產業學院,整合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企業工作站、省市科技特派員等多重資源,建立專家智庫,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力度,支撐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發展和品牌建設。其次,依托農博會、品牌推介會、農產品評選、采摘節、文化節等各種主題活動大力宣傳推廣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打造地理標志農產品專題宣傳片,將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影響力滲透到社群、直播等平臺,擴大品牌影響力,提高消費者對區域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的認知,促進品牌效應凸顯。再次,地方政府、龍頭企業應與區域涉農高職院校聯合培養地理標志農產品全產業鏈人才,開展多層次技能培訓,為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建設和發展提供“定制化”培訓,同時開展農業技能競賽,通過“以賽代評”以及“以賽促培”評選出農業高技能人才,充實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鏈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