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宇晶
(中共廣西區直機關工委黨校,廣西 南寧 530221)
構建完善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是廣西地區構筑經濟環境資源的基礎,也是保證廣西地區經濟優化措施和實際資源供應相匹配的前提。在可持續化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研究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安全預警可以推動農業生態經濟體系轉型。在現有的農業生態環境中構建有效的農業生態系統是廣西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可以平衡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降低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降低環境污染,提升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推動廣西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生態系統是一種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以及經濟屬性的多元化復合系統。對于農業生態安全系統來講,其不僅會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還會受到社會環境以及市場經濟環境的影響[1]。
在對農業經濟理論以及生態系統安全預警理論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廣西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以2010—2021 年廣西地區農業綠色GDP數據為研究對象,將其設定為因變量(Y),并將廣西地區的服務產業增加指數、廣西地區城鄉之間的收入比、農業生產投入強度、單位耕地面積之內農業生產人員、城鎮化建設水平、復種指數、單位面積耕地所使用的化肥量以及單位耕地面積水資源的使用量9 個不同方面的指標數據設定為自變量(X),分析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廣西地區農業綠色GDP 占比同各種自然資源利用率、社會發展、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找出對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安全性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
廣西地區2010—2021 年1 個因變量和9 個自變量指標的統計數據如表1 所示。在10 個指標中,增長速度為正的是城鎮化水平和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施用量,其余指標的增長速度均為負。分析其原因,隨著廣西地區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各種自然資源不斷向城鎮化建設傾斜,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同時,由于城鎮化建設,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轉化為非農業人口,使得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減少。此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產品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產品的產量,但造成環境污染,為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帶來了壓力和挑戰。

表1 廣西農業綠色GDP 影響因素分析指標的變化
近年來,隨著廣西地區農業產業增加值不斷升高,農業在廣西地區GDP 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表明廣西地區的經濟結構得以優化。在此過程中,大量農業生產資料轉向第二、第三產業[2]。隨著廣西地區經濟不斷發展,對農業生產的投入不斷增加,但農業投入占農業生產GDP 的比重連年降低,阻礙了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灰色預測法是一種數據處理能力較強、操作步驟相對簡便以及預測精準度較高的預測方法,文章主要應用灰色預測法中的GM[1,1]模型預測廣西農業綠色GDP 比重,并在此基礎之上分析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安全預警[3]。具體的分析流程為檢測級比值,判斷廣西地區農業綠色GDP 比重數據序列模型構建的適用性。比對結果顯示,廣西地區農業綠色GDP 級比檢驗值均在區間范圍內[0.909,1.100],符合GM[1,1]模型的使用要求,廣西地區農業綠色GDP 比重擬合的具體結果如表2 所示。GM[1,1]模型的相對誤差最大值0.007 5<0.1,說明模型擬合效果達到較高水平。

表2 基于GM[1,1]模型的廣西農業綠色GDP 比重擬合結果單位:%
結合GM[1,1]模型的廣西農業綠色GDP 比重預測結果,對2022—2027 年廣西地區農業綠色GDP 比重進行預測,具體結果如表3 所示。預測到2027 年,廣西地區農業綠色GDP 比重下降至47.70%,這說明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安全問題將會持續加劇。

表3 基于GM[1,1]模型的廣西農業綠色GDP比重預測結果
結合生態安全等級劃分標準,在對廣西地區生態農業經濟系統安全預警的分析研究過程中,將廣西地區的農業綠色GDP 比重作為預警指數,并將其與農業生態安全預警建立等級對應關系,具體如表4 所示。廣西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安全預警共劃分為如下5 個不同的等級:無警情——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安全,輕警情——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較為安全,中警情——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輕度不安全,重警情——農業生態經濟系統中度不安全,巨警情——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重度不安全。

表4 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安全預警等級劃分
根據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預警指數預測和警情等級劃分標準,制作出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安全警情動態發展趨勢圖,如圖1 所示。2010—2021 年,廣西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安全指數總體上處于中警情區間范圍,即以一種輕度的不安全狀態存在,指示燈為黃色。未來5 年,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安全警情指數處于不斷下降的過程,但總體仍在中警情區間范圍內。由此可見,農業生態經濟系統不會出現大的安全問題。

圖1 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警情動態發展趨勢圖
但該系統仍面臨一定的威脅,如果不及時采取科學、有力的優化調控措施,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可能會向重警情區間靠近[4]。因此,為了推動廣西地區鄉村振興,保護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廣西地區相關部門應積極采取措施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安全進行調控,以便優化和完善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
農村生產的農作物大部分屬于初級農產品,這類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對于農民的增收效果不顯著。從實際情況來看,廣西地區大部分區域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仍停留在初級階段,缺乏能夠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的鄉鎮企業。
廣西在開展農村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建設的過程中,不應將全部精力放在農產品種植以及養殖方面,應該打造農業產業鏈,采用科學、合理的手段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組建專業的科研團隊,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檔升級。
隨著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進程不斷深入,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使其具有科技屬性高、觀賞性強等優點。當地政府及企業應充分挖掘農業生態產業的優勢,積極發展旅游觀光業,結合自身產業的特點建設農家樂、采摘園等,不斷擴大農業產業規模,將農業發展和第三產業緊密結合,打造農產品全產業鏈。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工程技術、生命科學技術以及生態環保技術抓住機遇,實現了飛速發展。要想切實推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就需充分吸收我國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所取得的成就。目前,針對廣西地區存在的農業科技人員嚴重短缺、分配不均等問題,相關部門應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加大對農業科學技術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大對農業科學技術的宣傳教育力度,讓廣大農民群體了解和掌握發展農業生態經濟所需的技術和知識,提升他們的科學素質[5]。
同時,農科院及與農業產業相關的高校應積極響應生態農業建設政策,有針對性地系統培養農業科技人員,將研究出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而提升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含金量,將科技作為驅動農業產業生態化建設的源動力,推動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健康發展。
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為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應完善農村地區的水利灌溉、飲用水、危房改造、產品流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電網的升級改造,提高新型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加強對農村地區互聯網絡的建設,積極推動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為產業融合提供新賽道[6]。
“要想富,先修路”,對于廣大農村地區來講,只有確保道路暢通,才能促進與外界的交流。應加強對農村地區道路的建設,提升農村地區物流配送水平,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同時,應開展農村綠色工程的建設,打造生態農業發展的綠色屏障。森林作為大陸生態系統的主體,對生態環境具有很強的調節作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保障,也是農業產業生態發展的前提條件[7]。對此,應做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工程建設,適時開展封山育林、保護飲用水源等工作,提升森林的覆蓋率,建設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綠色生態屏障。
要想切實保證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安全,應提升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一方面,應開展土壤配方測量工作,科學、合理地施用肥料,積極探索生物發酵技術、秸稈還田技術等,促進農業生態系統循環發展。另一方面,應增強節約土地資源的意識,倡導農民發展空間立體式的農業作業模式,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使用率和產出率[8]。
此外,在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建設過程中,應重視對農村生態文化的宣傳與教育,不斷完善農村的服務體系,積極推行低碳生活,建設有良好生態環境的農業經濟系統。
文章分析了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安全預警,采用GM模型研究了廣西地區農業綠色GDP 比重影響因素,預測了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警情動態發展走勢,結合預測結果,提出了增強生態環境意識、培養農業科技人才以及擴大農業產業經濟規模等措施,以期降低廣西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安全風險等級,確保其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