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興華 文 斯
(昆明理工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實驗室 云南昆明 650500)
2020 年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明確指出“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1]”,可見線上線下融合是教學改革和發展的側重點。
本科實驗教學與高校理論教學相結合,一方面增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科研創新的能力,提高分析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電子類實驗課程如《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電路》《數字電路系統》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基石”課,也是后續課程的“搭橋課”,具有較強的工程性和實踐性。實驗課程教好,既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我校爭創雙一流高校之際,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對培養創新卓越人才、推動一流專業的建設起到了奠基的重要作用。
在2019 年以前電子類實驗教學還是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教學一般分為課前預習、課堂實踐和課后報告三個環節。例如模擬電子技術實驗在大二上學期開設,共16 學時,6 個實驗項目,每個實驗項目基本上是2 個學時左右。學生在課前按照實驗教師要求完成預習報告,課堂上老師先講解后學生再動手實驗,課后再完成實驗報告。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存在明顯的不足[2]:1.預習不充分,被動地抄完實驗原理、實驗內容。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監督手段,學生往往存在應付、抄襲現象,直接影響了課堂實驗教學的效果。2.課堂上教師先對實驗原理、實驗內容以及難點進行講解,現成的實驗臺,導致學生機械地完成電路的連線工作,缺乏對實驗內容的主動思考。3.缺少有效的交流平臺。師生之間交流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但課堂上教師既要講解實驗,又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還要檢查每個學生實驗完成情況,幾乎沒有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4.考核評價方式不夠全面、合理,主要是由實驗報告和操作決定實驗成績,不很科學。
電信實驗室電子類實驗教學團隊不斷研討,按照線上線下混合式的內涵[3],從電子類實驗課程著重建設的四點出發,構建線上線下教學平臺,提升教學質量。(1)如何使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2)如何使線上線下教學有效銜接;(3)如何以學生為主體,達到深度的雙向互動;(4)如何恰當地融入思政元素,進行價值引領。
根據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為適應學生學習特點及學習規律,保障線上線下學習的無縫對接,以學生為中心,依托超星、雨課堂等網絡教學平臺設計制作了適合我校學生的“模擬電子電路實驗”“數字電路實驗”等在線教學內容。在線內容涵蓋了實驗目的、實驗電路及原理、實驗內容與步驟、實驗注意事項、總結分析思考五大塊內容。通過老師的視頻講解、PPT 展示,引導學生充分預習,在理解實驗內容基礎上,熟悉實驗操作。如圖1、2 所示超星和雨課堂的部分教學內容。
圖1 超星平臺模擬電路實驗教學內容
圖2 雨課堂數字電路實驗教學內容
實驗室結合線上教學內容,搭建線下統一測試平臺如圖3所示,摒棄原有的實驗臺的固定操作,改為自主使用元器件設計電路、PBL 項目制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可在統一測試平臺完成實驗的觀察、記錄、分析等。
圖3 統一測評平臺
在電子類實驗課程的線上線下教學中,適時融入課程思政,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例如在電子電路設計時啟發學生思考,現在國家在集成電路、半導體器件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應用在哪些領域,哪些行業目前受到國外的壓制,如何打破壁壘等。要靠在座的各位同學在校期間把專業基礎打牢,能力培養好,將來自主研發,為國家科技發展和智能制造業貢獻力量。
以模擬電子技術實驗為例,線上和線下融合式教學設計如表1 所示。該教學設計主要圍繞基礎性實驗1-4、綜合性實驗5、6 和創新型實驗7 大內容。學生通過線上平臺的內容進行預習,并在Multisim 仿真軟件上完成仿真報告;線下到實驗室進行自主設計,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學生可課后在線上隨時和教師展開討論。
表1 模擬電子技術實驗“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如圖4 所示,將三個階段(課前預習、課中內化、課后鞏固)有效銜接,實現線上線下融合。
圖4 線上線下教學過程設計
1.課程預習實現線上自學和虛擬仿真自學模式[4]。學生自學線上平臺的內容,并使用這種Multisim 軟件進行原理電路圖的虛擬仿真實驗,通過項目任務的設計、項目準備、仿真實施完成仿真和預習報告。該預習模式不僅可以達到傳統項目教學法的教學目標,而且可以拓展學生的參與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有助于開展個性化實驗,具有靈活的擴展性和推廣性,達到傳統儀器及實驗室無法比擬的效果。近幾年的實踐表明,實驗室應用該教學模式非常適合“研究、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電子類實驗教學,既增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將理論知識加以應用,有助于學生形成有效的知識體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如圖5 所示,學生優秀的仿真報告。
圖5 優秀的仿真報告
2.課堂教學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5]。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問題導向法、任務驅動法、研討等,引導學生“自主式、討論式”學習;學生采用多種學習方法如學思結合法、參與互動法、合作學習法等互相滲透;例如在講解集成運算放大器這一章時,老師提問“如何實現方波信號輸出三角波?”,學生思考“集成運放微積分電路”的工作原理,自主設計積分電路,在萬能板上自主使用分立元件搭建,之后使用統一測試平臺對功能進行檢測與驗證。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通過實物再現的形式,驗證仿真結果同時還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學會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此問題的可行性方法。
3.課后鞏固主要是學生線上交流平臺隨時提問,和老師反饋交流;線下完成實驗報告的數據處理和分析,并進行相應的實踐拓展。老師依據同學們的反饋,進行教學總結和學生的考核評價。
實驗室在電子類實驗的考核評價方面,建立了多元化、過程化、能力化的課程考核體系[6],探索出著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實驗教學考核模式[7]。如表2 所示模數電實驗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
表2 模數電實驗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
考評內容多元化:線上學習5%,仿真和紙質報告35%,實際操作40%,討論10%。
考評主體多元化:由教師、學生、課程平臺共同評價。
考核方式過程化:通過線上學習實現。單元測驗、作業+互評、課程討論等內容均在線上平臺有記錄。
考核內容能力化:強化仿真能力考查,提升課程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增加綜合設計電路和工程實際問題,提升了學習的挑戰度。
電子類實驗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模式并持續改進[8],使得教師有時間擴充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學生帶著問題來上課,創造了饑餓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自主學習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課堂面授增加了“教師解惑及討論、實踐拓展”環節,很好地解決了學生在課下仿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線上平臺隨時和老師同學溝通交流,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從2019 級開始實驗室實施新的教學模式,從圖6 中可以看出,近兩級的實驗成績平均分比18 級某班(傳統教學模式)逐年大幅提升,提高了10.8 分。近兩年學生參加“互聯網+”和藍橋杯等學科競賽的積極性和人數比例也提升了22%,獲獎比例也在持續提升。
圖6 近三年的情況對比分析
實驗教內涵式建設學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了課堂的活躍性,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獨立思考,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更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組織協調的能力。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對我校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學效果和質量大幅提升。模擬電路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激發了學生學習模電數電的興趣,克服了難學的心理,學生的成績得到了普遍提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參加實踐創新活動的內驅力,許多同學申請了各類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參賽成績也越來越好。
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得知,學生對該教學模式普遍認可,對線下實驗的設計、調試,以及問題的分析解決有很大幫助的達到了94%。“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導向”也發揮了積極作用,課程建設效果顯著,《模擬電子技術》課程已通過校課程評價,評定等級為國內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