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煒
(南寧學院 廣西南寧 530200)
2022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大力拓寬就業渠道,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就業,增強創業帶動就業作用”。在創新創業新格局下,亟需找到專業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點,充分發揮大學生專業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的技術創新能力。隨著科技的發展,市場需要結合“藝術、技術、商品”三者的產品,工藝美術既是一種藝術創造的思維活動,又是精神物化的生產活動,將現代藝術與技術進行高度結合,最終謀求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工藝美術品之間的相互協調。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辦[2021]35 號)中提出明確要求:“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增強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健全校校、校企、校所協同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打造一批創新創業教育特色示范課程”。而專業是每一名學生將來職業發展的基礎,無論是就業或者創業,專業的主導性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專創融合是當前社會發展需求下提出的教學模式,它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計劃、專業課程和教學全程,是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的必然要求,是專創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工藝美術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涉及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廣泛領域,包括雕塑、陶藝、纖維、金屬學等專業知識,屬于制造類學科和設計類學科的交叉領域。其中《工藝品設計》是工藝美術專業必修課,承載著工藝美術作品的創新產出。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機械化大規模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業勞作,傳統手工藝發展面臨困境,工藝美術教育也面臨著社會變革和工業技術革命的挑戰,《工藝品設計》課程需從傳統的“師傅授藝,徒弟學藝”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遵循應用技術型高校“應用型、開放式、新體驗”辦學理念,結合地域文化背景成為當前時代發展、回應社會期待的新命題、新方向、新改革,培養立足于服務地方經濟需求的創新型、技術型人才。
《工藝品設計》教學本質上是針對傳統工藝品藝術特征和審美特征再創造的教學,當代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和消費訴求的提升直接推動了設計學科的探索和發展。但從當前應用技術型高校教育教學實踐來看,《工藝品設計》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
傳統工藝品的表現主要在于工匠主觀的創造發揮,普遍的教育模式是教師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并通過反復練習,讓學生掌握。而現代工藝品設計是一個龐大的程序工程,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考慮產品的性能需求,還要綜合考慮審美、功能、材料、消費心理等多方面內容。從現階段的教學實踐來看,《工藝品設計》課程和其他學科相互獨立,學生在進行設計知識和技能學習時并不能理解互通,導致最終完成的設計無法充分展現審美、功能等信息,成為了不具市場需求的無用品。
工藝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終究是要以市場及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因此對課程目標設置時,不能僅僅傳授學生設計知識和技能,還要緊跟市場要求,將市場教學融入日常工藝品設計教學之中,實現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提升。
《工藝品設計》課程不僅包含各種各樣的技法,還包含多種多樣的理念。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多數院校的教學過分側重于學生造型訓練,對于設計理念的教學較少,甚至有學生到畢業時仍不了解設計的概念,容易培養出動手能力較強,但缺少理論基礎的設計人員。
以工藝品設計為例,在設計時需要綜合考慮功能性、消費需求、材質、結構特點等,從而明確該工藝品的設計定位,在設計理念的支撐下進行材料選擇、結構設計、功能賦予、藝術加工等,由此可見理論基礎的重要性。
《工藝品設計》是一門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綜合應用型課程,學生想要完全掌握,不僅要大量積累理論知識,還要經過系統性地訓練。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院校受限于場地、設備、師資等情況,未能較好的落實實踐教學,很多學生在走上崗位前缺乏實踐操作經驗,無法滿足企業對于工藝美術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教學中,需加強項目實踐教學環節,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實踐學習的環境,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操作經驗,以更好地適應崗位工作需求。
從傳統認知上來看,《工藝品設計》是技術學科和藝術學科的融合,同時兼具了理論性、技術性、藝術性三重特征,在內容上極為廣泛。如何在有限的課時要求下完成龐大的知識傳輸和技能訓練是《工藝品設計》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
在為皇家及貴族服務的官窯瓷系統中,具象美術處于主導地位。而在民窯及清末發展起來的文人瓷畫系統中,意象美術處于主導地位。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科學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意象美術在陶瓷美術作品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現代民間青花為廣大陶瓷愛好者和收藏家所追捧,不求形似而求筆簡意全的觀念成為多數瓷畫家的共識,陶瓷巿場及拍賣會上"珠山八友"及當代陶瓷美術家的文人瓷畫作品價格扶搖直上,這一切都說明意象美術作品在陶瓷美術作品中的份量己今非昔比,為人們所愈來愈重視。
“專業+創新創業”學科融合的思想為《工藝品設計》課程改革提供了可行思路,能夠將零散的、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從而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導向,結合地域文化進行項目實踐,探索市場需求,挖掘社會資源,是《工藝品設計》課程改革的一個主要方向,具有以下益處:
文化底蘊是工藝品設計的支撐,學生將地域文化融入工藝品設計不僅能夠爭取消費者的認同,設計的工藝品更容易占據市場。此外,地方文化中也有很多能夠應用于工藝品設計的藝術要素,這些都可轉化為工藝品設計的靈感。
地域文化融入《工藝品設計》課程能夠有效提升課程的內容容量,提高課程的廣度、深度,學生在進行設計技術學習的同時能夠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和未來發展均具有益處。
文化傳承和發展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內容,將地域文化融入《工藝品設計》中,可以通過課程載體對地方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從而實現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作出貢獻。
如何推進地方文化在《工藝品設計》課程中的融入?如何構建專創融合的《工藝品設計》課程體系?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專創融合的《工藝品設計》課程教學目標不僅要兼顧設計理論知識的傳授,也要注重以地域文化產業為導向的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培養學生規劃設計、尋找市場機會及團隊協作的能力。
過去《工藝品設計》教學目標大多圍繞“技術”展開,對地域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基于此,課程教學目標進行了從理論知識、服務技能到實踐技能和創業能力的循序漸進目標設計,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理解工藝品的定義和相關理論基礎,掌握工藝品設計的程序,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地域文化產業項目的操作流程與服務技能,最終能夠識別市場痛點,對項目進行規劃、設計和實施,這也是創新創業思維的集中體現。
專創融合的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工藝品設計》的課堂教學應以地方產業項目式驅動為主,將OBE 教學法貫穿在課程教學中,以案例式、訪談法、團隊式等啟發式教學方法為輔,實現教學方法的多元結合,由此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其中,項目式驅動主要以南寧紅陶產業或者廣西旅游工藝品項目為依托,學生擇其一,以團隊的形式進行項目實踐。以工藝品設計流程為主線,通過“創意設計”、“樣品開發”、“商品開發”三段式項目驅動,在實踐中尋找市場痛點,進行項目和產品的程序設計,模擬企業產品開發流程和服務流程,從而體驗真實的工藝產品項目運作過程,推動課程內容的學習進程,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如圖5-1所示)。
圖5-1 《工藝品設計》OBE 項目驅動教學方法
其他輔助的教學方法,可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如收集本土工藝品案例進行分享,聘請行業名匠或企業家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工藝品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經驗;通過問卷調研與訪談法讓學生了解消費者、企業管理者、工匠的需求,培養學生掌握行業狀況、了解市場需求的設計思維;課程中可通過團隊,讓學生共同完成當地工藝品項目的開發和設計,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就目前教學現狀來看,阻礙《工藝品設計》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的核心在于實踐教學的局限性。可以利用產學研結構來落實《工藝品設計》的實踐教學環節,整合社會資源、企業資源來構建多元化的教學體系。一方面利用企業資源和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崗位實訓平臺,幫助學生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經驗的轉化,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如組織學生到廣西民族工藝品商店進行鑒賞與學習、鼓勵學生到地區工藝品制造企業進行實習等;另一方面以課程體系為中心,密切校企聯系與合作,鼓勵學生就業后到合作企業進行就業,從事工藝品設計相關工作,從而彌補當前市場環境性工藝品設計的人才空缺,實現教育向人才的高效轉化,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加強《工藝品設計》的基礎教學,扎實學生的理論基礎,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效掌握工藝品設計的理論,以此為基礎展開實踐教學和技能實訓,逐步實現理論知識向應用技能的轉化。
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多元化,結合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工藝美術專業的資源優勢,建立教學資源庫,提供教材、案例庫、規劃文本、實踐教育基地、行業企業管理人員、線上教學視頻等資源供學生學習、討論和思考,從而實現“互聯網+學校+企業+行業”的教學資源共享,讓學生更充分地認識和觀察設計產品,更深刻地理解基礎理論。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的便利性,打造模擬實訓平臺,讓學生在計算機技術的輔助下完成工藝品設計的演練與模擬,不斷積累實操經驗,為其走上崗位做準備。
以地域文化為背景的《工藝品設計》專創融合教學改革是對傳統工藝美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它踐行了以傳統地域文化為基礎,以項目為驅動,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建構專業知識技能和創新創業綜合能力的培養目標,通過教學實踐,學生展現出極強的創新意識與熟練的實踐技能,成為應用技術型高校尋求特色專業建設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