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汐
范燾為我所知是近來的事兒了。說來慚愧,早已聞名國際樂壇的這位中國中生代著名指揮家,是在著名二胡演奏家魏國教授的專輯“絲路弦韻”中才進入我視野的。范燾指揮烏克蘭國家交響樂團為樂迷奉獻的不僅有經典的二胡協奏曲《紅梅隨想曲》(吳厚元曲)、《幻想敘事曲》(王建民曲),還有新創二胡與樂隊的《玩山》(趙光曲)、《鴻雁》(張宏光曲)、《冰舞》(魏國曲),六部作品的多變音樂風格在范燾游刃有余的駕馭下變得色彩絢爛而細膩舒展,很好地展現了二胡在樂隊烘托下的線性之美、中國氣韻[1],該專輯被評為“2019年度最佳二胡協奏曲專輯獎”確是實至名歸。初次“見面”就令人驚嘆的范燾,再次與我有緣相見,則是在著名鋼琴青年才俊馮子祥的獨奏音樂會上。這次的現場“臨響”有別于前述的錄音聽賞,讓我更為直觀地感受到范燾指揮的細膩唯美之中又潛藏于內的大氣穩健的音樂風采,“魯藝”創作的三部協奏曲《黃河》《春天的故事》《明天》,可謂風格迥異,將“魯藝”精神穿越三個不同時期(抗日戰爭、改革開放、新世紀新時代),將這種穿越的逐一鋪展,就在于范燾的指揮若定,他的樂隊指揮為鋼琴演奏家馮子祥演奏搭建了豐富的色彩情境與音響空間[2]。范燾精巧允當的指揮處理之法,讓我這個從延安歷練過的中國共產黨人也經受了一次思想洗禮,感受到他以無形音樂所“造化賦形”的深遠藝術空間。以寬線條的溫暖音樂情境營造而“學理為用”,讓觀眾為其形神兼備的指揮藝術所點贊。更為幸運的是,筆者得以在音樂會的慶功宴上與范燾近距離接觸,尤其是他的父親及鄰里親朋對他的“局內人”式的細說,其成長的既往蹤跡以及他所經歷的中國指揮藝術30余年的發展歷程,使我對這位從小就勤奮且天賦滿滿的指揮家有了深入了解。
翻開中國指揮發展史,肇始于滬上的交響樂隊指揮這一舶來藝術品,最為中國樂迷所知的當數梅·帕器指揮的上海工部局樂隊,從中國的馬革順、黃貽鈞等站在指揮臺,再到新中國培養出來的黃曉同進駐上海音樂學院,其發展中的創新而又精細手法的指揮藝術,則是中國指揮藝術學科發展的基礎,范燾就是在這樣的藝術氛圍下修習其功的。
范燾的指揮技藝修習之路得益于他有大力資助的父親與家人,也在于他有良好的幼年藝術氛圍。范燾說他是從小學習傳統手風琴起步而入門音樂世界的。為營造學習氛圍,父親就帶他經常去看遼寧交響樂團、遼寧歌舞劇院樂團的演出,在這個過程中,幼年的他浸染了樂隊配器中的音色與和聲中的變換。
改革開放后的1981—1987年是中國手風琴最為時興的時代,簡單易學而不失色彩豐富,“小樂隊”式的手風琴是范燾樂隊音響感覺的發展基礎。在沈陽音樂學院附中學習手風琴的范燾還有機會與大學部同學一起上課,他在與本科指揮專業的師哥交流中激發了他學習指揮的興趣,附中畢業后改弦易轍,轉而學習起了指揮專業。
范燾對自己學習指揮的起點要求很高,他要去北京學,要找最好的老師學。因為北京不僅有高水平的老師,還有大量的交響樂隊演出。但在北京尋找名師的他,卻聽說上海的黃曉同教授更為厲害,他也在黃曉同學生湯沐海的北京音樂會上見識到黃門指揮藝術的風采。這場音樂會是1987年中央音樂學院青年交響樂團為巡演歐洲而先期在學院大禮堂的預演。湯沐海在音樂會上的指揮震撼到了范燾,他決定去上海找黃老師學習。

當年僅十八九歲的范燾興致高昂地獨自到上海想投奔黃曉同門下時,卻被黃老師婉言拒絕了,因為在此之前他并未上過哪怕一節正式的指揮課。于是范燾找到了余隆,要先上一節課“惡補”一下。在還是學生時的余隆的啟蒙下,范燾第一次拿起指揮棒,經過不懈的努力,范燾如愿地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這種師兄弟間的學習在范燾之后的學習中經常碰到 ,如張國勇就曾受黃老師的指派而教過范燾半年。“修容乎禮園,翱翔乎書圃。”勤學好問、善學智取的學習態度,是范燾打動黃曉同老師,也是他學術進程中與同輩、同行間取長補短的內在精神。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潛心于指揮藝術內涵的研習,是他從器樂專業的勤學向指揮專業“巧學”的轉化。范燾說大二下學期的一場音樂會準備過程中,體會到要親自指揮樂團才能獲得進步,找樂團實訓而不是面對兩架鋼琴可以及早發現學習與實踐中的問題,再將其帶入學習之中。范燾在此中得到了在上海的波特曼酒店劇院免費場地使用的機會,在父親的資助下,范燾又找到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巧的是,范燾妹妹也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的附中學習鋼琴,哥哥指揮的這場音樂會中,妹妹與其合作演奏了格里格鋼琴協奏曲。
天資+勤學的范燾以其貴顯的境界與人交心,自然也成就其學習及學業精進的錦途。筆者曾見到一張照片,是范燾和妹妹與黃曉同先生的合影,那是他在校期間舉行指揮專場音樂會后的歷史見證。彼時的他克服種種困難,用心與人交流并展現技藝,得到了老師、家人、親友及各界的廣泛贊譽。
“理圓事密,聯璧其章”,這次排演對范燾的成長價值重大。相比于平時課上,他要面對真正的交響樂團,這勢必因緊張而不能應付。首先是平時鋼琴所模仿的樂隊聲響的不適應,他坦言初上指揮臺時被樂隊洪大的聲響震到了;其次是不敢直接給樂團演奏家們說其不足之處,學生娃豈敢對樂團演奏家指指點點?好在有老師黃曉同教授始終陪在身邊,每天排練結束后給他指導,這樣的“復盤”對其學習是“理圓事密”的,其事業的發展也就“聯璧其章”了。這次演出的門票全部售罄,這使身穿燕尾服站在指揮臺上的范燾倍感信心滿滿。音樂會的成功使他獲得了當年6月份一場指揮的機會。對其今后的發展影響深遠,他也感嘆,機會是自己創造出來了,是坐等不來的。


“炳爍聯華,鏡靜含態”,在1995年進入中國廣播電影交響樂團后,他在這里獲得了較多的指揮機會,也使他快速成長。尤其是電影樂團所演奏的大量音畫相配的音樂,是契合大眾的音樂審美,也使范燾在“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實踐道路上一路走來,他的指揮技藝與電影樂團的合作,使其藝術不斷得到多樣境界的升華。身心愉悅的工作之余,范燾說他還曾為很多電影、電視劇創作音樂,如電視劇《黑洞》的音樂都是由他創作的,今天聽其片尾主題曲《塵世傷吟》,其中多聲線條的交響化構建,確可見交響樂融入其間,這是范燾指揮藝術的外延擴展。
學術發展的突破需要契機,作為表演藝術學科的指揮更是如此。從師兄湯沐海等人在國外獲獎而獲得發展的“綠色通道”中受到觸動,范燾也于2000年5月參加芬蘭第二屆西貝柳斯國際指揮比賽。這次的國際比賽經過他的積極準備,加上平時的大量指揮實踐,他獲得了評委會的特別獎,這也是華人首次在該比賽中獲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首席和赫爾辛基愛樂首席評價他:“范燾是一位控制樂隊能力很強的出色職業指揮家?!痹u委會主席是美國洛杉磯愛樂總監、指揮大師薩洛寧(Esa-Pekka Salonen),大師對其詮釋的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有著“極其深刻的印象”。
比賽中的才華集中綻放使得范燾在賽后得到了西貝柳斯家族基金的資助,尤其得到了指揮大師薩洛寧一個月的耳提面命,與其一起去參加各類音樂活動,與樂團負責人、先鋒派音樂人交流。在這段時間里,范燾每天都要去指揮赫爾辛基愛樂樂團,從中不斷找出指揮的不足。尤為幸運的是,薩洛寧還為范燾申請了赴美留學全額獎學金,范燾于2001年得到了佛羅里達大學學習的機會,師從著名指揮家、教育家菲利普·斯博,這位擅長音畫情境營造的指揮大師為范燾之后再次回到中國廣播電影交響樂團的藝術發展打開了視野。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范燾的學術發展之道依托于其器,從手風琴及至交響樂隊,器是其基礎;在交響樂隊的駕馭上,范燾精于求索,不斷求得音樂技藝之道,不斷攀登藝術高峰,“道”“器”雙修的觀念還表現在其他的事務開展上,將“道”之所依的“器”不斷擴展。如他在工作之余先后在2005年和2012年成立了兩所音樂學校,聘請北京乃至國際名家授課,所請的有曼哈頓音樂學院、伊斯曼音樂學院、紐約大學等7所美國一線的音樂學院名家。其中,還促成了很多中國優秀音樂才俊借此而考入美國的名校,助推了有志于音樂的中國學子在學業上的發展。范燾說他在“搭橋做事”,這種基于中國音樂發展實際的“道”“器”兼修,是中國音樂基礎教育中極為欠缺之舉。
筆者特意對范燾致力的北京市東城區中央音樂學院鼎石實驗學校(簡稱“中音鼎石”)進行了調研,發現這所建于 2012 年的學校,在培養扎實音樂功底和良好藝術素養方面有意注意到中國文化底蘊的融會,而在音樂技藝的國際化發展方面,其形象思維及語言技能的多元化培養,是中國新一代青年音樂家們所欠缺的。在課程的設置和專業的規劃方面,系統性和特色化,也可見范燾作為指揮家的理性與宏觀之“道”“器”多為之思想。筆者注意到,范燾的“中音鼎石”與曼哈頓音樂學院、克利夫蘭音樂學院、天普大學、拉希瑞爾大學、巴德學院、馬里蘭抒情歌劇院等國外高等學?;蛟簣F的緊密合作,使中國音樂才俊獲得了新的學術發展契機,這是范燾再將其“道”“器”之觀念相教于他人。
“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文質彬彬的范燾以指揮而行走于國際樂壇,他在不斷擴展其學術空間,從指揮實踐的平臺不斷提升,以漣漪之勢而擴展開來,從比賽的脫穎而出而得以學術實體的蛻變成蝶,尤其是樂于為大眾搭橋修路,將其國際音樂資源普惠大家,這是其教育理念的外化之顯現。
學有所成后要做什么,是每一位藝術家所在意之處,新時代的音樂家要為人民大眾而“眾樂樂”,但如何做,怎么做,卻是因技藝與志趣之異而有別。尋找藝術的不同主題是每一位音樂家的藝術旨趣之表達,指揮在乎外在的審美表達,也在于內在的修養之中興,在尋找“愛”的中國音樂主題的表達中,凸顯指揮動作形象審美是重要表現主題之一。在范燾指揮的視界中,他與眾多音樂家合作中常以《梁?!返拇蟊娛熳R的“愛”為表達契機,從李傳韻到李梅,從魏國到馮子祥,是范燾指揮藝術詮釋的“愛”之表達的形式所在[3],但范燾的“愛”之志趣不僅在于具象的作品,更在于人文精神。
就像前述所言的藝術擴展,范燾的音樂世界在不斷發展中會有新的思路與方式,這是范燾于2012年成立??缮亟豁憳穲F的初衷之所在,他這是在凝聚北京兩所音樂學院的教師資源,將其在工作之余的資源挖掘而參與到大眾化的音樂演出中。他所策劃的音樂會不限于高雅的古典音樂,還有其所在電影樂團的長期體驗所聚攏的電影、動漫音樂,尤其注重青少年音樂教育的普及,讓孩子們在音樂中成長,就像他自己當年所經歷的那樣。據說他的樂團已經吸引了二十萬“粉絲”的關注,其指揮藝術由外及內,影響不僅在圈內。
“靡密以閑暢,循理而清通”,為在音樂修養的培育和學術發展上不斷精進,嚴謹態度、豐富的曲目是范燾能活躍于舞臺上的潛能所在。據筆者網絡演出信息的調研分析所知,范燾是目前國內演出場次較多的指揮家之一,他也是國內最具活力的藝術家之一,致力于“眾樂樂”的普惠觀念,使其廣泛出場于音樂會、社會活動中,為尋求音樂藝術的大眾化服務而傾心盡力。筆者在北京音樂廳、中山音樂堂、上海音樂廳、東方藝術中心、廣州大劇院、哈爾濱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杭州大劇院、星海音樂廳等場所,都查到了他指揮的音樂會。與其合作的藝術家有柏林愛樂前任首席著名小提琴家里昂·斯佩雷、意大利長笛大師安德魯·格里米內利、意大利著名吉他情侶組合CARisMA、馬來西亞口琴演奏家胡志健等,中國著名鋼琴家郎朗、譚曉棠,小提琴演奏家柴亮、李傳韻等也是他指揮合作的音樂家。正是由于范燾善于循著藝術審美情趣而予以指揮呈現,才使其學術發展“清通”,也使其表演“閑暢”,松弛的指揮動作帶給人以沉穩之態,舒雅之韻。
“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狈稜c以其大眾可感的音樂內容、豐富的演出類型而使其“知音”甚多,筆者在與著名嗩吶演奏家張倩淵交談中知曉,范指的好評是超越音樂界的,她們民樂界也常與其合作,“曉聲”與“識器”是其中的藝術溝通基礎。筆者在網上搜索的音樂會,如《魔笛》與《塞爾維亞理發師》歌劇交響音樂會中,就有人評價說演繹在歌劇輕松有趣的氛圍營造上吸引了觀眾對歌劇的興致。“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范燾與俄羅斯國家芭蕾舞團共同合作演出的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天鵝湖》,樂與舞的融合之美深深吸引了大眾;在《世界名曲交響音樂會》中以名曲的豐富多樣而賦予觀眾以藝術生活之美,音樂藝術與大眾生活間溝通在“象”的橋梁中得以通感表達。在《哆來咪和大灰雞親子故事音樂會》中注意將古典音樂與有趣的故事相融合,是伴隨孩子成長的優秀親子音樂會;在《音樂森林成語故事音樂會》將新編成語故事與音樂相結合,讓孩子在新鮮、有趣、曲折的故事中,一起感受成語和音樂的美妙。此外,預告中所見的2022城市交響樂團“長沙峰會”——“浪漫經典”交響音樂會、肖邦交響音樂會等,都可見其“操千曲”而“觀千劍”之訊息。

范燾在貫徹其師黃曉同的技藝中,把自己對作品風格的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內涵意蘊通過指揮語言而表達出來[4]。作為電影樂團的指揮,在大量影視劇音樂的錄制歷練后,也注意參與到北京國際電影節、“冰雪之約”新年演出季的演出中,尤為注意音樂風格的多樣化,演奏技藝的親和力,是范燾先生在其高雅嚴肅的交響樂音樂會中深受觀眾喜愛的原因之一,他也坦言始終在應對市場和培養觀眾方面顯得更加靈活多變,從而使其指揮的音樂會能為節慶的演出市場展現其特有的專項力量。作為致力于大眾音樂普惠的指揮家,還常見其在央視等大眾媒體上亮相其音樂身影,如“花樣年華”中國電影樂團交響音樂會等。
培養知音、善樂者,范燾以其主導組建的全職民營樂團而為業內人士點贊。??缮亟豁憳穲F成立已逾十年,范燾在組建過程中得到了師兄余隆、張國勇的支持與鼓勵,樂團現有全職樂手四十多位及兼職者多種形式。這在國內民營交響樂團如沈陽交響樂、貴陽交響樂團、愛樂匯交響樂團中,還是不一樣的編制形式,樂手們在愛樂匯交響樂團中可以“完全放飛自我”,但在曲目及發展上,身為管理者的范燾不敢懈怠,在技藝修為上,身為中堅力量的藝術家更是深感責任重大。
在中國指揮藝術發展歷程中,楊嘉仁、馬革順、黃貽鈞、李德倫、韓中杰、鄭小瑛、黃曉同、彭修文及至陳佐湟、胡詠言、邵恩、水藍、湯沐海、張國勇、俞峰、呂嘉等,都留下了藝術精彩。范燾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中國第三代指揮家,他在雅俗之間展現其交響指揮的卓爾不群。他承繼前賢之精研、細究的學術觀念,又注意面對大眾樂迷,在其雅俗共賞的電影樂團表演審美下,他是尊道重器的出色藝術家。“白日垂其照,青眸寫其形”,在中國指揮藝術園地里“道”“器”融通,在學術訓練之后,又從國際比賽及舞臺演繹中逐漸確立其影響,他活躍的演出身影,廣泛的社會參與,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文藝路線的實踐者、親歷者。指揮技藝嫻熟的他,在穩重的儀態、高雅的氣質中,以精致、細膩的指揮動作,意在挖掘中外音樂的內涵之美?!褒堷P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相信已展露指揮才華的范燾,必將在今后的指揮臺上以形神兼備的技藝而不斷展現其瑞氣與姿態。
注釋:
[1]寧汐:《會意尚巧 遣言貴妍——魏國藝術成就素描》,《音樂生活》2021年第2期,第3頁。
[2]王安潮:《繼承發揚魯藝傳統 崇尚精進琴藝純美——馮子祥“魯藝”鋼琴協奏三部曲音樂會的技術、藝術與學術》,《樂器》2022年第1期,第71頁。
[3]郜利敏:《因“愛”交織相會 為“愛”動容共鳴—— 〈梁祝·愛之交響〉奏響臺灣》,《兩岸關系》2016年第5期,第57頁。
[4]王燕、蔣力:《指揮家教育家黃曉同研究》,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年版,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