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
理查·斯特勞斯是浪漫主義晚期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一生創作了200余首藝術歌曲,藝術歌曲貫穿了他一生的創作生涯,尤其是早期的創作,以強烈的抒情性與戲劇性將德奧藝術歌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盡管斯特勞斯所創作的藝術歌曲在我國的聲樂舞臺和日常的聲樂教學中,并不像莫扎特、舒伯特、舒曼的藝術歌曲那樣有著較高的傳唱率,但其早期作品中鋼琴伴奏所展現的抒情性與戲劇性特色對于增強聲樂表演的藝術性卻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以斯特勞斯早期藝術歌曲為例,對作品中的鋼琴伴奏進行系統分析,總結斯特勞斯早期藝術歌曲的創作風格,并借此引導讀者進一步了解德奧藝術歌曲風格。
聆聽斯特勞斯的藝術歌曲,既能感受到莫扎特般的典雅精致,又能感受到瓦格納的浪漫絢麗,他的歌曲旋律抒情性與戲劇性極強,清晰流暢的樂句彰顯了他深厚的文學素養與辯證的哲學、美學思維。28歲創作出交響詩《查拉圖斯特如是說》讓人為之震撼,為何年紀輕輕卻能將尼采神秘晦澀的哲學以音樂的方式做出充滿說服力的詮釋?這與其成長與創作經歷密不可分。
1864年6月,斯特勞斯誕生在一個音樂家庭,受父親影響,斯特勞斯從小就接受了文學教育,深厚的文學素養讓斯特勞斯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6歲對歌曲創作的初探到16歲對瓦格納的沉迷,斯特勞斯在展現過人的音樂才華的同時也開始探索屬于自己的音樂風格,這對他之后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882年,18歲的斯特勞斯進入慕尼黑大學,一年后他來到柏林,在這里開闊了自己的音樂和文化視野。之后,斯特勞斯在慕尼黑歌劇院擔任樂隊總指揮,期間所創作的《F大調圓號協奏曲》《c小調鋼琴弦樂四重奏》以及聲樂合唱套曲《流浪者的沖鋒歌曲》等讓他迅速成名。
1885年,斯特勞斯在慕尼黑擔任宮廷樂手,此時,他有了第一次藝術思想的轉變,他不再被古典主義吸引,突然轉變的浪漫主義風格使他的作品受到質疑。1887年,他的音詩創作獲得巨大成功,被評論界公認為瓦格納之后最重要的德國作曲家。1891年,他與女高音歌唱家阿納結為夫婦,并送給了她四首藝術歌曲(《早晨》《開西麗》《安靜吧我的靈魂》《秘密的請求》),同年成為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
1896年之后,斯特勞斯以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唐璜》讓他名聲大噪并迎來了指揮生涯的巔峰,也正是在這個階段,他深度接觸了李斯特、格里格、馬勒等人的作品,在他們的影響下既創作了大獲成功的歌劇《火荒》、交響樂《家庭交響曲》,也創作了失敗的歌劇《貢特朗》、毀譽參半的《莎樂美》以及《玫瑰騎士》。
1919年之后的5年內他很少接觸創作,多數作品都以失敗告終,但斯特勞斯沒有失去歌劇創作的信心。1938年的歌劇《自由節》與《戴安娜的愛》帶著非正義與諷刺為斯特勞斯一生的歌劇創作畫上了句號。之后,步入耄耋之年的斯特勞斯還創作了少數管弦樂作品,直至戰爭結束,斯特勞斯才被允許回到德國。1949年,85歲的斯特勞斯帶著完成的《最后的四首藝術歌曲》接受了心臟大手術,同年9月8日他毫無痛苦地離開了人世,離世前曾喃喃自語:“死亡就是這樣,同我寫的《死與凈化》一模一樣……”
斯特勞斯在一生的創作生涯中有三個不同的時期,每個時期都體現出不同的創作風格和藝術特色,尤其是其早期的藝術歌曲創作,有著強烈的抒情性與藝術性。
這一時期斯特勞斯在詩詞中尋找創作靈感,只要有了創作激情便開始譜曲。在音樂創作中他沿襲了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的古典主義創作風格,同時和聲的運用中融合了浪漫主義的審美視角,藝術歌曲作品有著后浪漫主義色彩并呈現出“詩意與戲劇性”相結合的特點,詩歌與音樂高度契合,給人聆聽詠嘆調般的感受,展現了其藝術歌曲創作的天賦與成熟的創作技巧。
代表作:《萬靈節》《夜》《奉獻》《小夜曲》《你是我心中的小皇冠》等。
這一時期是理查·斯特勞斯藝術歌曲創作的高產時期,詩詞與愛情為他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但與早期創作不同的是,此時的創作有著更多的社會評論色彩,與創作的靈感激情相比他更重視技巧與理念,對管弦樂隊伴奏的偏愛也讓他開始對歌劇創作產生濃厚興趣。1901—1906年,隨著妻子保麗妮退出聲樂舞臺,帶有鮮明藝術歌曲特征的創作也逐漸減少。
代表作:《黃昏時的夢》《我懷著我的愛》《我愛你》《甜蜜的五月》《悸動的心》等。
1905年《莎樂美》的成功,使得斯特勞斯開始專心創作歌劇,直到1918年,經歷了戰后陰霾的斯特勞斯在詩詞中找到了情感共鳴,于是他決心回到藝術歌曲創作的舞臺。但受到戰爭的影響,這些藝術歌曲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創作中他融入了對戰后社會狀況的感受,甚至創作了帶有諷刺意味的真實主義聲樂作品,戲劇性的張力和沖突成為這一時期創作的主要基調。
代表作:《老板的模樣》《三首贊美詩》《最后四首歌曲》等。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聲樂作品展現了斯特勞斯音樂創作的初心,無論是晚期創作體裁的回歸還是他重拾對詩詞的熱愛,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他對于早期作品風格的懷念。羅曼·羅蘭曾這樣評價他早期的作品:“理查·斯特勞斯是詩人和音樂家,當他追求詩的意境時,音樂就成了他的主宰。”[1]正是那時奔涌的樂思與創作激情賦予了斯特勞斯早期創作無法復刻的抒情性與藝術性,這也是打動無數歌唱家與研究者走進其作品的主要原因。
理查·斯特勞斯早期的藝術歌曲創作沿襲了莫扎特、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作曲家在藝術歌曲創作上的傳統,與此同時也加入了自己的藝術視角,逐漸形成具有獨立標簽的藝術歌曲創作風格,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賦予詩意的抒情性和充滿張力的戲劇性,這兩種性質在其創作的藝術歌曲伴奏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那么,這種特性是否脫離演唱獨立存在?對于藝術歌曲的演唱來說又有怎樣的意義?筆者認為,在對以上內容展開論述前,我們首先要厘清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與演唱的關系。
鋼琴伴奏與藝術歌曲創作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構思歌曲旋律時,作曲家們往往是伴奏與旋律兩者同時進行。也就是說,作曲家們既要考慮到旋律的橫向發展,又要考慮縱向和聲、對位以及織體等方面的關系。這樣來看,鋼琴伴奏對藝術歌曲來說遠不止襯托作用,而現如今,越來越多的表演者與研究者也認同兩者在藝術表演與創作中的同等地位。
斯特勞斯在創作藝術歌曲時就充分地運用了鋼琴伴奏與旋律創作之間的關系,他的很多作品往往是先創作了鋼琴伴奏,之后創作了管弦樂隊版本的伴奏,最后才開始進行旋律的創作,這種創作手法,使得藝術歌曲這種短小精悍的題材有了歌劇般的戲劇張力和震撼力。
對于藝術歌曲創作來說,無論是單線條旋律還是色彩豐富的鋼琴伴奏織體,作品最后都是為了實現演唱和演奏之間的高度配合。從這個角度來看,鋼琴伴奏對于藝術歌曲演唱來說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在斯特勞斯的藝術歌曲中,鋼琴的指導作用被充分挖掘運用。首先,鋼琴伴奏以文本的形式實現了音樂與詩歌間的融合,讓兩者在情感的表達中“成為伙伴、達成共識”,這樣作者所要傳達的“美感”就會通過文本同時傳達給演唱和伴奏;其次,鋼琴伴奏的演奏還能夠有效調動演唱者與聽眾的情緒,其和聲織體在為演唱做補充與烘托的同時,也為演唱者提供音色情感上的指引。
誠如上述,斯特勞斯正是在情感與靈感的引導下,在伴奏與演唱高度契合的追求中展現了作品強烈的抒情性與戲劇性。筆者認為,與演唱相比鋼琴的音色固定,對作品的音樂性還原度更高,這也是鋼琴伴奏能夠感染聽眾的主要原因。
抒情性是藝術歌曲的靈魂,它是詩歌與音樂相融合的藝術形式,也是斯特勞斯早期藝術歌曲創作的主要基調。優美的旋律、極強的歌唱性與鋼琴伴奏相輔相成,將藝術歌曲的抒情性發揮得淋漓盡致,配合著深情的詩句,使得其所創作的藝術歌曲有一種對美好生活與甜蜜愛情的向往。與浪漫主義的“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不同,斯特勞斯藝術歌曲中的鋼琴伴奏并不完全從詩歌本身獲得啟發,與華麗的辭藻、高深的文學語言相比,他更注重自己的感受,或是說詩詞能否激發他的音樂靈感與想象力,這種藝術特性也被稱為“主觀抒情”。所以,在聆聽斯特勞斯早期的藝術歌曲時,我們能夠在舒緩的旋律中感受到鋼琴伴奏充滿力量的情緒化處理,那種時而平靜時而洶涌的情感,這如詠嘆調般跌宕起伏的旋律便是斯特勞斯藝術歌曲中特有的抒情性。

如作品《奉獻》,這是一首有著神秘色彩的抒情歌曲,被收錄在標志性很強的第十號藝術歌曲作品集(Op.10)中,歌詞取自基爾姆的同名詩歌,表達的是對愛人的仰慕與愛戀之情。歌曲以三段不同的歌詞劃分段落,每段之間由間奏隔開并以相同的旋律起始,之后再進行展開與變化。每段的歌詞與情緒不同,音樂情感逐層遞增。
歌曲的最后一段是全曲的高潮,從譜例中我們看到,在人聲達到ff之后,鋼琴伴奏再次重復了同樣的音樂表情。這種充滿力量的表達,與其說是情感的抒發不如說是情感的宣泄。可以說,通過斯特勞斯的創作,我們欣賞到了閱讀無法帶給我們的詩詞中更有情感爆發力的一面。
在斯特勞斯看來,鋼琴伴奏不是聲樂演唱的附屬品,它有著自身的表達方式,它對于整首音樂的情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你是我心中的小王冠》:

這是一首沒有前奏的藝術歌曲,鋼琴伴奏與人聲同時開始,體現了二者合作的重要性。此外十六分音符的伴奏音型配合著左手簡練的和聲排列與旋律短句,讓妹妹的形象一下鮮活了起來,即使沒有歌詞詮釋,也能夠讓我們感受到音樂所傳遞的可愛與活潑的形象,既表達了主人公談及妹妹無比歡愉的心情,也襯托了作品強烈的抒情性與感染力。
戲劇性一般形容戲劇作品,主要指的是通過特定的情境把人物的內心活動通過外部動作、臺詞、表情等直觀外現出來,其中特定的情境是重要的前提條件。在藝術歌曲中,“特定情境”主要依靠鋼琴伴奏來烘托,或者說鋼琴伴奏就是藝術歌曲的“特定情境”,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歌曲也對鋼琴伴奏的戲劇性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無論是舒伯特、門德爾松還是斯特勞斯,都十分重視在藝術歌曲中突出鮮明的戲劇性,但斯特勞斯對于戲劇性有自己的理解,他的藝術歌曲中沖突性和矛盾感更強,尤其體現在鋼琴伴奏中。年輕的斯特勞斯敏感而激情,面對那些給予他創作靈感的詩,他既沖動又克制,所以他的創作時常讓人感覺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情感表達細膩而復雜。
如《萬靈節》,這首歌曲的歌詞借用了德國詩人吉姆的詩,表達了主人公對已故愛人的深切懷念與對愛情的忠貞。歌曲共三段,第三段的末句為音樂的高潮,歌詞是:“今天是祭祀日,所有的墳墓上都盛開著鮮花,就讓你在我的心中永存,就像在五月里的春天一樣。”[2]
與歌詞表達的情感一樣,鋼琴伴奏的力度也在“特定情境”中隨聲附和,但從譜例中我們看到,在人聲即將結束時,鋼琴卻以洶涌澎湃的情感力度予以補充,這種運用與演唱形成鮮明對比的方式,使音樂有著強烈的戲劇性,襯托斯特勞斯理想中深沉又熾熱的情感。

除了音樂表情,斯特勞斯還善用復雜的和聲語言來增添音樂的曲折與意外感,如作品《小夜曲》:

我們看到,在歌曲的開始部分鋼琴伴奏以流動的十六分音符出現,在這些分解和弦中,半音輔助音?A—B—?A為歌詞“開門”部分的旋律制造了“特定情境”,為接下來的音樂表現做了鋪墊,這種半音化的創作手法營造了神秘而朦朧的意境。
誠如上述,理查·斯特勞斯是德奧藝術歌曲創作的杰出代表,雖然他不像莫扎特、舒伯特、舒曼那樣久負盛名,但其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創造性都極具研究價值。早期的藝術歌曲為他的創作成就奠定了基礎,而蘊藏在藝術歌曲中充滿詩意和張力的抒情性與戲劇性是其作品充滿音樂魅力的主要因素。為此,他在鋼琴伴奏中運用了多種創作手法,包括織體、和聲、力度等為音樂增加戲劇性特色,同時結合自己切身的感受表達他歌詞的內涵與心中的情感,引起表演者與聽眾的共鳴。文末,希望本文在展現作曲家獨特魅力與創作精神的同時,也為德奧藝術歌曲的傳播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注釋:
[1]劉經樹:《浪漫主義音詩的巨匠——德國音樂家理查·斯特勞斯的生平和音樂簡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頁。
[2]劉冰:《理查·斯特勞斯藝術歌曲初探》,天津音樂學院2014年碩士論文,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