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七次會議聽取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廣東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廣東全省氣象災害損失占GDP的比重由“十二五”期末的0.36%下降至0.19%,每年因氣象災害致死人數從百位數降至十位數,2021年因氣象災害致死人數首次降至個位數。
自2015年3月該條例實施以來,廣東持續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成功防御了75次強降水、15次登陸或嚴重影響廣東省的臺風、暴雨等重大天氣過程。
近年來,廣東穩步提升氣象災害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制定《廣東省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實施方案》,全面完成全省126個縣、區7類氣象災害致災因子調查數據工作,抓實以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為先導的停課、停工等應急響應制度。截至今年5月,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均建立了臺風、暴雨、洪澇等災害情況下停課、停工、停產、停運、停業“五停”工作機制。
與此同時,廣東全面優化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和預警能力。全省基本建成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一體化的現代氣象綜合探測系統,綜合監測站網密度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暴雨、雷雨大風預警信號命中率90%以上,提前量分別達60分鐘、40分鐘以上。
此外,廣東積極拓展防災減災氣象服務,及時發布氣象預警信息、多渠道開展氣象科普宣傳,并推動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如:組織開展了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惠州大亞灣PTA項目、佛山新機場等重大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為企業提出規避災害風險措施和建議等。
針對該條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執法檢查組也提出了相關意見建議。
在進一步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和預警能力方面,執法檢查組建議廣東省抓緊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大力推進“補齊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自然災害基礎監測能力短板”“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重點任務,補齊農村地區和海洋氣象短板,提升氣象精密監測能力。
在進一步完善防災減災救災機制方面,建議完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修訂防御標準,加強對已有道路交通、水利、供水、排水、電網、燃氣、通信、港口等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的安全排查。
在進一步強化氣象服務能力方面,建議針對農業、生態環境、交通、水利、旅游等重點行業,示范開展個性化、訂單式、互動式、全鏈條的智慧型行業氣象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