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莫菲 江蘇省南京市夫子廟小學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圍繞學習任務,利用數字設備與團隊成員合作解決學習問題,協同完成學習任務,逐步形成應用信息科技進行合作的意識?!盵1]教師將小組合作學習應用到信息科技課中,將學生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合作意識、人際交往能力,還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達到育人的效果。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僅僅停留在形式層面,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能力較強的學生一人包攬所有任務,能力較弱的學生來不及完成任務或者沒有機會展示。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教學對象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內容,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
學生沒有合作意識,不懂合作方法,沒有意識到合作的優越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喚醒學生的合作意識,教會學生合作的方法,指導學生正確地進行合作學習。
教師對積極舉手發言、完成任務較快、作品做得較好的小組給予肯定評價,其他表現不活躍的小組則沒得到太多的關注。教師應改變固化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重視過程性評價,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正確理解合作與競爭的關系。
當前教學進入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階段,需要教師不斷優化教與學的策略,同時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和教學效率。
劃分小組、分配小組成員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第一步(注意科學性、全面性)。筆者課前通過問卷星等問卷調查平臺設計問卷,并將問卷二維碼發送給學生,學生通過移動端掃描二維碼,打開問卷并作答。筆者通過后臺數據反饋,了解不同班級的學生對信息科技課中劃分學習小組的意愿、態度、建議等,如下頁圖1、圖2所示。

圖1 學生對以往小組合作滿意度調查

圖2 學生對未來小組合作期望調查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鄰合作學習(對空間場地的變化要求不是很高,較容易實現),先進行兩人合作,之后過渡到四人或者六人。小組成員的分配,可先由教師安排,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標準,以1∶2∶1的比例進行分配(學生水平“高中低”)。小組確定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文化建設,其中包含小組名稱、組內公約、小組目標等。此外,各小組中組長的角色至關重要,在小組合作學習初期可先由教師確認組長人選,之后可由小組人員投票選擇,或者實行組長輪流制。
例如,在“制作WPS演示文稿”的主題活動課中,筆者根據學生制作演示文稿的不同內容,組建了六個小組。在學生自愿組成小組的過程中,有的小組人數超標,有的小組人數不足,有的小組剛成立就需要重新組合。筆者抓住這個教育契機,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幫助學生分析為什么有的學生受歡迎,有的學生不受歡迎?怎么做,別人才愿意與你合作?在與別人合作中有哪些技巧?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學生成功組建了六個合作小組。
在小組分工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的特質,合理搭配小組成員,以保證小組活動的順利進行。例如,筆者讓書寫認真的學生做記錄,讓善于表達的學生做匯報,讓擅長動手的學生進行操作等。同時,組內成員擔當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學情適時進行調整和轉換。
合作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通過團隊合作往往能達成個人難以完成的學習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合作學習。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組員之間要真誠互助,特別是能力較強的學生要主動、耐心地幫助能力較弱的學生。
傳統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容易使小組之間產生對立,或為了得到教師的表揚進行惡性競爭。這時教師要從“決策者”或“領導者”轉變為“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和監督者”,創設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取長補短,互相交流學習技能,分享學習信息,介紹學習經驗,使小組合作實現廣義的各小組間的合作。
例如,在教學“WPS云服務”內容時,學生通過登錄云平臺可以分享文件,通過對文件權限的設置可以讓他人查看或編輯文件。借助云技術提高了小組合作的效率,促進了組間的互動交流。實踐證明,通過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新技術的應用,組與組之間的競爭變得良性,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中學會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發展,培養了學生樂學、善問、會聽、敢議、能評的學習品格,同時在成員交流中塑造了學生表達交流、尊重包容的人格魅力。
課前,教師可以準備多種在線云端軟件,如WPS云、騰訊在線云、百度云等,并將合適的網絡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知識信息,以保證學生能隨時隨地提前獲得將要學習的內容。在課堂互動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及時反饋器(答題器)讓合作小組之間進行搶答、競賽等。在課堂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可以登錄云平臺共享文檔,組內團隊協作共同完成學習單等電子學習材料,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在學生匯報環節,教師可以同步展示所有小組的成果,供全班學生分析、討論,促進組間的有效互動。在課后,學生可以利用WPS云文檔、有道云筆記等軟件實現小組成員實時、非實時的文檔協同編輯,以快速整合集體智慧,實現小組課后討論和資源共享。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使用多種互動學習平臺(如UMU互動學習平臺、藍墨云班課等),以加強課堂調控,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新課標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注重評價育人,強化素養立意”。這意味著教師在評價理念、評價方法及評價過程等方面必須發生轉變,小組合作學習應遵循小組評價為主、個人評價為輔的原則和以過程評價為主、結果評價為輔的原則。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組內成員的互助與合作,實現“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最終目標。[2]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班級優化大師”軟件中的評價功能對學生或者小組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其中包括積極回答問題、操作規范、聽課專注、有進步、幫助他人等。在班級優化大師中,能夠顯示出評價是由哪位教師在哪次活動中給出的,使得學生能夠更加詳細地了解評價的具體情況,更好地針對自身不足進行改正與完善。要使評價對象最大限度地接受和認同評價結果,就要改變由教師作為單一評價主體的做法,重視評價主體間的多向選擇、溝通和協商,即加強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和其他人員交互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做到既兼顧到個人,又照顧到小組整體,最終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
此外,在展示交流環節,教師可以借助新技術,讓展示交流的效率、形式以及深度都能得到極大的優化。例如,在編程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借助圖形化編程軟件創作作品,完成交互式項目設計并將作品上傳至在線社區,學生登錄在線社區就可以查看、體驗他人的作品,還可以對他人的作品進行評價。
合理地運用新技術不僅能為小組合作提供便捷,還能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和提升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和技術工具進行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此外,作為信息科技教師還需把握好新技術的使用方法和范圍,同時,也要分辨良莠不齊的網絡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