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桂芬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 130017)
在全球氣溫持續升高,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成為社會發展重大挑戰的背景下,經濟發展亟待向可持續模式轉變,綠色理念的普及,綠色金融體系的構筑是平衡生態文明和經濟發展內在矛盾的必然選擇(馬駿,2015)。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逐步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于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和綠色產業發展的綠色金融重要性日益突出。設立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是縱深推進我國綠色金融改革的重要舉措,旨在體制上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升級。
生態環境質量是地方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基礎。良好的自然環境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先天的資源優勢,高效的環境治理能力體現了政府與民眾對綠色發展的重視程度,均為后續綠色金融發展的生態保障(朱蘭和郭熙保,2022)。長春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水平較高,環境優勢明顯,具備綠色發展可持續性。一方面,地方生態環境基礎良好。如圖1、2所示,長春市2021年人均水資源為1924立方米/人,位于全國第15名,地區資源存量優勢較大;森林覆蓋率達41.49%,位于全國第14位,森林覆蓋率較高。另一方面,生態建設能力強。2020年,長春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0.4%,約為全國平均水平(見圖3、4);各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污染處理能力水平高,社會可持續發展潛力巨大。

圖1 2021年各省人均水資源量(立方/人)①注:青海省人均水資源量遠高于其他省份,因此不在圖中展示。

圖2 2020年各省森林覆蓋率(%)

圖3 2020年各省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圖4 2020年各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金融體系是一個經濟體資金流動的基本框架,良好的金融體系不僅能夠有效協調生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還可以優化資本、環境和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助力地方綠色金融發展(王遙等,2016)。
首先,長春市整體金融基礎較好。長春市2021年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7.3%,位于第15名(見圖5)。從金融生態整體水平的地區分布上看(見圖6),長春市雖位于中等偏后的位置,但金融生態水平優于整體經濟表現。

圖5 2021年各省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圖6 2020年各省金融生態整體水平評價
其次,政府重視環保支出,綠色金融發展潛力較大。2009-2019年,長春市節能環保財政支出呈現上升趨勢,由494.81億元增加至1479.7億元,其后可能由于疫情原因有所回落,但整體處于高位。橫向對比,2020年長春市節能環保占財政支出比重達3.2%(見圖8),位列全國第10名。

圖7 2009-2021年長春市節能環保財政支出(億元)

圖8 2020年各省節能環保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
再次,長春市綠色信貸水平較為平穩,在各省份中位于中等水平。由圖9可見,長春市綠色信貸水平自2005年的0.509攀升至2009年0.611,雖略有波動,但總體態勢趨于平穩。2020年長春市綠色信貸水平以0.546位列第13位(見圖10),長春市整體綠色信貸水平發展良好。

圖9 2005-2020年長春市綠色信貸水平①計算方法為1-(六大高耗能產業利息支出/工業利息支出)。六大高耗能產業分別為化學、石油、電力熱力、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六大高耗能產業利息支出占工業利息支出比重的反向指標是衡量綠色信貸水平的替代變量。

圖10 2020年各省綠色信貸水平
最后,長春市綠色證券發展態勢良好。如圖11、12所示,2008-2021年長春市節能環保企業市值占長春市企業總市值比重呈現震蕩上升趨勢;2021年長春市節能環保企業市值占總市值比重在各省中排名靠前,綠色金融市場發展趨勢較好。

圖11 2021年各省節能環保企業市值占總市值比重(%)②注:節能環保企業分類來源于Wind數據庫。

圖12 長春市節能環保企業市值占長春市企業總市值比重(%)
標準先行,精準界定綠色標準是長春市綠色金融改革的前提基礎。首先,科學細分綠色企業層級。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制定了《綠色產業指導目錄》,大力支持各地綠色產業發展。長春市應以此《目錄》為基礎,針對企業綠色等級制定差異化目標,有效引導資金流向,推動綠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其次,建立科學、準確的綠色評價制度。可借鑒2021年7月執行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綠色評價體系,積極發揮綠色金融評價功能,針對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務開展的層次與等級差異進行綜合評價及相應激勵約束安排,助力綠色金融發展。最后,參照國家綠色標準,兼顧地方具體現實,構建長春市特色的地方綠色金融指引。
長春市綠色金融發展應以滿足傳統產業污染防治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資金需求為服務宗旨,基于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基金四個方面構建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首先,提高綠色信貸發展速度。長春市可以通過擴大綠色金融評價范圍、創新綠色金融信貸產品、增加抵押品彈性、省內特色產業降低信貸門檻等方式,加快綠色信貸規模擴張。其次,充分發揮綠色保險的保障作用。長春市作為農業大省,可以提升農糧保險、玉米價格保險等產品服務規模與質量,建立環境責任險等綠色保險產品,保障綠色轉型。再次,加大直接融資比重。考慮建立長春市綠色引導基金,并引入相關綠色產業項目。最后,推進綠色債券發行。依據2021年國家綠色債券支持目錄,建立長春市地方綠色債券支持目錄,全面摸底調查潛在發債企業。此外,長春市可以學習新疆克拉瑪依等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成功經驗,基于自身比較優勢,總結及培育相關案例庫、項目庫、特色產品庫(如生態農業等),打造具有長春市特色及基于自身產業發展的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
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統籌落實綠色低碳經濟轉型是必然趨勢。長春市應以碳賬戶為支點,撬動工業轉型升級,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推動全域低碳發展。金融產品扶持對象選擇的關鍵在于碳賬戶建立,即摸清碳家底。就長春市而言,國內現有的碳賬戶成功案例極具借鑒意義,例如:浙江衢州、新疆昌吉等地。長春市應將不同類型的企業納入其中,構建涵蓋工業、農業(林業)、能源、建筑、交通運輸、居民生活六大領域的碳賬戶。采用標簽區分工業企業碳排放等級,以碳足跡科學量化為基礎形成碳排放賬本,出具碳征信報告,據此設計協調適配的一攬子政策及綠色金融產品。
碳賬戶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實現碳核算。第一,數據采集精準化。要明確數據來源渠道,細化數據采集標準,盡可能規避影響數據精準程度的因素。第二,賬戶平臺防錯化。技術層面,應保證碳賬戶平臺自動糾錯功能、數據核對機制及風險預警篩查系統最優化。第三,數據核算標準化。實現“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三準融合,打造碳信息科學核算體系。第四,數據評價客觀化。數據評價結果關聯貨幣價值、貸款碳排放強度,影響后端政策與綠色金融產品的差異化安排,因而搭建一個貼合實際的評價流程至關重要。第五,碳賬戶覆蓋全面化。實現“工業企業+個人”與“產品生命周期”兩個全覆蓋,前者強調關注重點行業、企業,后者著重關注生產環節。
科學技術是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主要力量,數字+科技是未來整個綠色金融發展的生產力。長春市可以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賦能金融服務,實現綠色信用信息共享共建、數字化轉型、底層基礎設施建設等,夯實綠色金融發展基礎。“碳足跡+數字”是一個契機,長春市可以充分借鑒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成功經驗,不斷提升發展水平,但同時要重視風險問題,對數字科技應持有一定謹慎的態度。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行動。第一,構建綠色金融服務信息共享平臺,并與其他平臺實現對接。如:央行廣州分行依托“粵信融”平臺,集企業綠色項目申報、推薦、融資需求發布以及與金融機構融資對接等多項功能為一體;浙江湖州打造“綠貸通”、“綠融通”、“綠信通”三位一體的服務體系;衢州的“衢融通”,采用數據直調模式,上下貫通省市三大數據信息平臺;蘭州新區的“綠金通”助力蘭州暢通“政銀企”融資信息、政策支持信息與服務通道。第二,利用數據采集實時化、評價線上化、數字化轉型。如:蘭州市政府先行先試開展資源環境領域改革的環境能源交易中心是一個很好的范例。第三,建設底層基礎設施。如:浙江工業碳平臺實現碳金融、碳技改等多跨場景應用;新疆綠色金融與科技創新管理中心建設綠色項目庫,打造氫能源產業集群;浙江衢州“碳金融e超市”提供企業可交易碳金融產品。
在中央綠色金融政策頂層設計的指引下,地方政府應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特征,制定綠色金融發展相關政策,有效促進資金融通和產業融合。基于綠色轉型中存在的成本、外部性及風險,政府應發揮好其引導及監管作用。首先,以財政稅收政策激勵企業綠色轉型。對于綠色減排效果良好且有綠色創新技術投入的企業,以及高能耗轉型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政策支持,激發企業綠色轉型的內生動力。其次,約束和監督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政府應監管上市企業通過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披露ESG信息等來完善其風險防控體系,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使企業綠色發展可持續助推企業價值提升。最后,構建綠色金融風險預警及防范機制。綠色轉型的根本在于技術創新,基于綠色項目投入周期長以及可能存在的“漂綠”風險,政府應針對綠色項目的評價、可能存在的信貸風險等問題進行動態監管,建立基于數字化的綠色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及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助力長春市產業可持續發展。
長春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需要與時俱進落實到建設行動上,應著眼綠色發展理念的全方位滲透和全領域融入,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確保試驗區建設有效銜接、高效聯動。第一,發揮地方綠色金融委員會等專業協會作用。委員會可以為“政企金研”搭建橋梁,推動綠色金融信息和市場資源的交互,最大限度地激發各地綠色金融發展的內生動力。第二,開展綠色金融學術及市場活動。一方面可以傳播綠色金融先進經驗、提升地方綠色投融資意識,提升企業、市民綠色金融素養;另一方面為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綠色企業與研究機構開展金融領域的溝通交流提供了高效的平臺,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理論研究的進步和實踐成果的創新。第三,針對企業開展定期深度調研。綠色金融宗旨是促進產業低碳發展,政府應明確企業需求、挖掘綠色項目,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第四,可以考慮借鑒其他省市定期發布長春市綠色金融發展報告,體現長春市綠色發展足跡,加快長春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