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梅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中學)
學科核心素養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標,是學生通過具體學科的學習所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課堂教學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途徑。為實現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需從學科知識本位轉變為學科素養本位,努力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程轉化為發展核心素養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單元教學不失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良好途徑,以單元為單位,從整體角度出發,把一個單元作為教學整體進行思考、設計和組織,突破原來的知識框架結構,把整個單元的知識點進行重新整合和梳理,再針對具體碎片化知識點融會貫通,建立單元知識體系。以培養學生開闊的歷史視野,宏觀的知識系統架構,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例,談談本單元的教學建構與整合。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涉及的歷史時間跨度長,史實豐富,知識點和歷史概念比較多。其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掌握本單元的一些重要歷史概念,理解其內涵和外延,引導學生站在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和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同時依據新課程標準,依托教材,對教材單元內容進行適當地增、取、舍和整合。通過文中已有的史料和引用一些史料的解讀和實證以培養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使學生領會論從史出的重要性,認識到相關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貫徹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解讀中華文明的延續與古代政治制度的關系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導入;制作動畫演示世界歷史上曾經的四大文明古國,強調另外三個古文明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只有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延續至今,提問;是什么力量導致這一奇跡的出現呢?
結合劉建軍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講》中所述“中華文明的延續與政治制度的外在保障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因為只有政治制度的不斷完善,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才能延續下來”進行講解。
把本單元內容設置為三大模塊;總體架構、主干知識、拓展延伸。
通過線索圖的形式解釋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總體架構就是兩大方面;以秦朝為界,第一課就是講述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即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第二、三、四課就是講述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依據本單元知識點制作線索圖,并解釋政治制度的概念,政治制度包括國體即誰統治的問題與政體即如何統治的問題。就中國古代而言,國體就是從奴隸社會的奴隸主貴族專政到封建社會的封建地主階級專政;政體就是從奴隸社會的貴族君主制、地方分權制到封建社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然后強調秦朝是中國政治制度史上最重要的轉折時期之一,政治制度的表里都發生變化;從表來說,是從國王制到皇帝制,由分封制到郡縣制;從里來說,是由貴族君主制到專制君主制,由地方分權制到中央集權制,由貴族政治(世襲)到官僚政治(任命制、俸祿制)。本單元重點講述貴族君主制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兩大內容。然后通過線索圖形式一一列出各自的特點進行對比逐步深化講解,讓學生構建起本單元重點知識體系,并厘清思路,開始構思本單元的思維導圖,涵養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
1.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這是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即奴隸社會時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主體,兩者互為表里維系西周統治。引用《左傳·桓公二年》中所記載的一則史料;“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
引導學生分析解讀史料,從權力和結果的角度深入分析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結合。強調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權力,宗法制是內核,分封制是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現,二者互為表里,共同維持社會秩序正常運轉,而禮樂制是維護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涵養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認識到早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內在聯系及與奴隸主貴族統治的關系。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兩大內容,著重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兩者方式和內涵的不同。專制主義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是一種中央決策方式,主要反映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主要特征是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政權結構形式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特點是地方政府沒有獨立性,一切受控于中央,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秦朝發展到明清時期,是整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中的一條主線,其具體措施在各朝代有延續有損益,為講清楚其形成過程,通過列表格的方式先讓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再分別講解各個朝代在中央集權和專制主義方面的具體舉措,并歸納其發展趨勢。

朝代 中央集權 專制主義秦 建立 郡縣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漢 發展 郡國并行;推恩令 內外朝制唐 完善 中期設節度使 三省六部制宋 加 中央收財、政、軍權 二府三司;中書門下、樞密院;鹽鐵、戶部、度支元 強 行省制 一省二院;中書省、樞密院、宣政院明 強化 廢行省、設三司 廢宰相、設內閣清 頂峰 督撫制 軍機處趨勢①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②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③思想文化專制不斷加強
“百代都行秦政法。”
——毛澤東
“中國歷史沿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趨勢,一直連續不斷……原因之一在于政治制度從秦開始就搭建了保證國家整體性的基本機構。”
——任世江
“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
——譚嗣同《仁學》
結合史料著重分析秦制在封建社會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強調要從正反兩方面分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涵養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理解論從史出的重要性。
得出結論;立國雖二世、遺制越千年。
列表格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其影響,古代中國分散的小農經濟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中央集權體制有利于凝聚分散的人力和物力發展經濟,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以此培養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并強調從封建社會早期(秦漢—元)和晚期(明清)兩個階段的政治、經濟、思想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說明在封建社會早期以積極作用為主,封建社會晚期以消極影響為主。

封建社會晚期(明清)政治 維護統一 階級矛盾、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經濟 促進發展 束縛生產力,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思想文化 促文化交流,封建社會早期(秦漢—元)促民族融合 思想禁錮,阻礙科技創新
分析得出結論;制無美惡,期于適時,變無遲速,要在當可。 ——嚴復《憲法大義》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深遠,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形成了專制君主制、中央集權制、官僚制三條政治發展線索,兩個斗爭(皇權和相權、中央和地方),為后面的拓展延伸所講內容作鋪墊。
在此強調學習歷史和研究歷史事件要注意多元史觀。引用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關于“古代君主專制的開明性”的論述史料展開講解,“中國過去的政治,不能說皇權相權絕不分別,一切全由皇帝專制,我們縱要說它是專制,也不得不說還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開明的專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來決定一切的。”以此涵養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培養從不同角度分析歷史事件的學科素養。
建構單元教學,就需要研習單元教學內容,悟透其教學目標和意圖,重點是核心概念即教學立意的分解,以此,本單元重點提煉、講解這幾個核心概念。
(1)解讀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國同構”,突出其借助血緣人倫關系來治理國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之一。
(2)延伸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的后世影響。特別強調宗法制源于原始社會末期的父權家長制,確立于夏,發展于商,完備于西周,影響了封建社會中皇位繼承的嫡長子繼承制原則,形成了“家國同治”的統治。
(3)從君權與相權的關系解讀君主專制,歸納君主削弱相權的一般措施,包括;
低任丞相,即由品級較低的人充任丞相職位。如漢武帝啟用平民、儒生為相,唐代三省長官大多品級較低等。
架空相權,即由內朝決策、外朝執行。如漢武帝建立內朝決策機構。
內朝不斷外朝化和外朝不斷邊緣化,如三省這個機構由魏晉時期的內朝官到隋唐時成為外朝官,在唐朝中期和宋初出現新內朝機構——中書門下。
分割相權,如隋唐的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宋初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權。
廢除丞相,明朝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徹底解決了相權問題,極大強化了君主專制。
(4)分析中央集權制下加強中央集權的一般措施,包括;
縱向收權,即將地方的權力收回中央。如郡縣制、州縣制、道路制、行省制的長官由中央任免;漢景帝收回王國的治權;秦皇漢武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等;科舉制將任免官吏的權力收回中央;宋代將地方的兵權、行政權、財權收歸中央等。
橫向分權,即將地方的封地或者權力盡量分散。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北宋在地方設立知州、通判并相互牽制;明朝廢行省、設三司的舉措等。
行政區劃體現“犬牙相入”原則,如西漢的郡國并行制、元朝的行省制等。
監察制度,即各個朝代實行的中央和地方監察制度。如秦朝的御史大夫,西漢的刺史,北宋的通判,元朝的御史臺,明朝中央的都察院、地方的按察司等,強調注意區別中央和地方的監察官。
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也發生變化;秦漢實行郡縣制的二級制;漢末魏晉南北朝實行州郡縣制的三級制;隋為州縣二級制;唐宋實行道路制的道(路)州縣三級制;元明清時期實行行省制,元明為三級和四級混合制,以省路州縣四級為主,清代實行省府縣三級制。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總體上在郡縣制時代以二級制為主,在州制時代和道路制時代以三級制為主,省制時代前期以四級制為主,后期以三級制為主。引導學生通過歷史解釋歸納古代地方行政區劃演變的規律,培養知識遷移和運用的能力,涵養歷史解釋素養。
(5)拓展官僚制的分析理解,講解選官制度的演變和官僚體系的維系,具體包括監察制度和諫議制度。
結合史料,引導學生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分析各自所反映的選官制度。如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中所述“與分封制相適應,商周的官員選拔采用‘世卿世祿制’。……從諸侯到士,根據出身的高低貴賤來兼任政府職務,世代為官。”即世卿世祿制(世官制)。 《晉書·段灼傳》中的“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惟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 即九品中正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中所述“這一制度……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這一制度達到充分發展的,是由一系列的考試組成的。”即科舉制。
通過列表格的形式填空完成相關內容并講解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情況和各自的優劣,結合引用一些史料完整解讀。

表現朝代 選官、用官西周以來 世卿世祿制戰國、秦、漢初 軍功爵制兩漢 察舉制 征辟制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隋唐宋明清 科舉制
如講述世卿世祿制時引用“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來分析其局限性;講述察舉制時引用“舉孝廉,父別居”來分析其局限性;講述九品中正制時引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來說明當時的政治狀況,并以此說明形成了當時“皇帝與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同時強調在隋唐實行科舉制之后才真正形成“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講述科舉制時引用“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和“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來分析其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引領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分析科舉制的影響,強調科舉制不僅對當時、對后世,而且對世界文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以此涵養家國情懷,提升對傳統文化制度的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展示三段史料分析講解,涵養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能力,領會論從史出的重要性。
伏爾泰認為,中國從平民中選擇優秀人才為政府服務的方法很值得歐洲各國效仿。
美國學者柯睿格在《哈佛亞洲研究學報》上發表論文說;“以科舉考試為核心的中國文官行政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對世界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劍橋中國隋唐史》的編者崔瑞德認為,“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
引導學生通過列表格形式歸納古代監察制度和諫議制度的演變情況,分析兩者的不同目的,監察是針對百官,諫議是針對皇帝。
強調知識的結構化、整合化,防止知識的孤立化、片面化,是將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對學科單元知識進行組織和整合,明確單元主題和教學目標,建構教學框架。引導學生結合本單元知識內容制作思維導圖,能有效幫助學生梳理單元知識點,厘清知識線索,構建知識系統。也就有助于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