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婷 周嘉慧 周 濼 陳遠方
(湖南理工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家庭農場農民(以下簡稱農民)只有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才能更好地接受科學的耕作方法,從而提高農業產量。由此可見,提高農民信息素養對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信息素養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Zurkowski提出,其含義是通過處理主要信息源數據并利用信息分析工具解決問題的技術和技能[1]。但農民信息素養的概念沒有具體的定義,研究人員按照個人的思考維度對農民信息素養有不同的理解。學界研究主要側重于農民信息素養的提高改善,對于其影響因素沒有針對性研究。因此,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線上訪談等方式對家庭農場農民信息素養影響因素進行探究。
扎根理論是一種以收集的大量原始數據為基礎,利用系統化程序進行全面分析歸納,從中提取核心內容信息的定性研究方法。國內外已存在眾多關于農民信息素養方面的學術研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從相關文獻得知,目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趨勢良好,其信息素養處于較高水平,但在信息道德、信息培養、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仍有所欠缺[2-4]。蔡冠群[5]以安徽省黃山市湯口鎮農民為調查對象,提出現階段農民存在信息培訓不足、信息道德水平不高等問題,并從加強農業信息服務、培養農民意見領袖、關注農民信息需求3個方面提出培養策略。武峰等[6]從農民信息素養培育的角度出發,得出農民存在信息意識表現不理想、培訓意愿不強烈、信息鑒別能力有欠缺、社會責任感差等問題,并從建設農業信息平臺、加強農村信息倫理教育、優化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等方面提出解決措施。
李靜等、郝麗倩等[7-9]在傳統學習模式的基礎上提出混合學習模式,例如,利用微信功能構建線上培訓平臺,以農業信息化發展為需要,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楊巧英等[10]借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網絡信息交流,促進了農業技術的推廣,也引進了更多的農業技術人才,推動了智慧農業和智慧農村的發展。
家庭農場農民與傳統農民的最大區別在于其經營是否規模化及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家庭農場農民的經營規模明顯更大,也具備更高的專業知識技術水平,并通常為發展農業配備了高科技管理服務系統[11-12]。隨著農業改革發展,傳統農民的經營目標從“自給自足”逐步轉變為“自給自足并且盈利”,并且具有一定的原始資本積累[13]。
筆者基于信息素養概念設計了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知識、信息道德、信息培訓五個維度在內的研究框架(見圖1)。信息素養反映的是一種適應信息社會的能力,這個概念的范圍是多元化的、多層次的[14]。農民的信息素養可以定義為其為獲得信息利用手機、電視、計算機等媒介檢索信息源,通過對信息的查找、判斷和篩選,將有利信息與自身已有知識體系相結合,并運用到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能力。

圖1 信息素養研究框架
筆者以研究農民信息素養影響因素為目的,分別對湖南省、浙江省、上海市的4個村莊的85位農民進行訪談。為使訪談對象提供最大信息量,農民樣本選取需要符合以下條件: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有規模化和專業化的農場;樣本差異化,選擇沿海城市和非沿海山區兩個不同地區農民。筆者獲取相關數據信息經歷3個階段:收集相關文獻及資料,對信息素養理論進行深入探討,制訂研究框架并設計14個問題作為訪談提綱;于2021年11月1日起,以微信視頻、電話的形式對研究對象進行15 min以上線上訪談,并保存部分音頻;將錄音內容轉述為文字,以表格形式對訪談數據進行歸納總結,對有高度重復性的樣本進行剔除,選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對象進行二次深入訪談,以獲取有效信息。
研究運用扎根理論進行數據獲取及分析。由于受訪者人數有限,說服力較低,為使文章更具代表性,筆者選取了具有不同農業形式、農場規模和職能的訪談對象,其中農民經營土地面積小至幾公頃,大至一百多公頃,經營內容包括種植業、漁業、養殖業等。直到多次確認不再有新的研究范疇及關鍵信息出現,筆者再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與總結,最終確定20份有效數據。
受訪者以男性居多,年齡多為40~50歲,40歲以下和50歲以上受訪者占比較低。受訪者受教育程度多數為初中學歷及以上,文化程度中等偏低。農場規模以66 700 m2最為常見,少則有3 335 m2,多則有667 000 m2,經營范圍以種植業與養殖業居多。農民收入水平處于中等偏高,收入水平取決于社會情況與家庭農場規模。就業狀況方面,占比最重的是普通農民、個體經營戶、鄉鎮職工、村干部等,其他職業占比少,多數人在年輕時期有在外創業就業經歷。筆者分析數據得出,農民群體具有老齡化、低學歷的特點。
農民的信息意識影響著其對信息活動的需求、動機和興趣,主要包括對信息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對信息價值的洞察力、判斷力[15]。筆者通過兩個方面分析農民對信息的感受力。一是對數字化資源的需求。受訪者清晰地感受到信息化對農村生活生產的影響,并且認同智能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他們對信息資源有明確的需求。二是對外界事件的感知,多數受訪者的感受力集中于重大事件。例如,“不太了解一些其他事情,我知道疫情、奧運會”“有看新聞的習慣,那種家喻戶曉的大事件肯定知道得多一點”“偶爾看新聞,沒有特別的習慣,對特大事件基本了解”。
但受訪者對所感受到的信息只在短時間內關注,注意力不持久的原因有以下3點。一是受訪者對于信息的獲取處于被動狀態,沒有強烈的收集信息的意愿。二是雖然智能設備已經普及,但受訪者主要將其運用于娛樂,“每天一般看手機會刷視頻比較多,其次是聊天”“現在就是刷視頻,誰不刷視頻”“以前沒手機會經常看新聞,現在少了”。三是信息過于雜亂,“現在手機廣告太多,而且有很多信息”“有時候手機里面推很多東西,通知欄都是”,眾多廣告通知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受訪者認為自己有準確的判斷力處理雜亂信息,主要處理方式為屏蔽,從源頭阻斷信息,對于所了解到的信息則堅定“天上不會掉餡餅”的思想,有個別受訪者表示“詐騙犯是不會詐騙農民的”。
信息能力指人們獲取、評估及利用信息的能力。筆者主要通過信息檢索能力、信息評價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及信息創新能力衡量受訪者信息能力。
當遇到問題時,受訪者會主動尋求幫助。例如,“平時有不會的會去百度、360一些軟件搜”“一般遇到疑問查詢都是用百度”。由此可以看出,受訪者有檢索意識,但是信息檢索能力低。受訪者的信息檢索能力主要受以下兩方面限制。一是專業知識水平有限。多數受訪者不了解數據庫和專業高級檢索功能的概念。筆者通過進一步訪談發現,多數受訪者表示不擅長使用信息處理軟件,這限制了信息價值的最大化發揮。二是不能熟練掌握信息化設備使用技術。“不會使用高級搜索功能,只會百度、瀏覽器搜索”“沒用過也不會用其他軟件”,受訪者雖然擁有信息設備,但是通常只會使用常用軟件。
筆者根據受訪者對“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可信度描述,發現受訪者主要根據自身經驗評價所獲取的信息,受訪者認為“有用的信息還是一眼就能分辨出來”“對我有價值的信息一般不會有錯,我會根據情況進行考察”。農民會根據信息的價值,選擇是否對其進行求證,“如果這個信息對我有利,我會去其他地方進行確認”“會對信息的作用進行評判,選擇要不要信息求證,有關農業方面的知識會進一步搜索確認”。但是,受訪者對信息的處理過程是需求出現時查詢信息、搬運信息,當再次需要信息時再查詢,沒有記錄整理的環節。多數受訪者并沒有歸納整合有價值信息的習慣,“看到有用的信息不會也不想歸納總結,沒有這個必要”“反正那個信息也就那個時候要用”。筆者針對受訪者在社交平臺發布作品的經歷進行詢問,發現受訪者多是模仿、套用相關視頻模板,“主要更新日常生活和覺得有趣的事件”“平時會更新日常和農業相關的東西,沒有新想法”。
信息知識包括傳統文化素養、信息理論知識、現代化技術及外語4個方面。筆者所研究的傳統文化素養側重于農業知識。調查發現,農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與其所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具有很大相關性,以二十四節氣為例,具體分為兩類。一是受天氣因素干擾較小的農業活動,例如,對于養殖業、經濟作物種植“具體時間不知道”“不是太清楚”。二是受天氣因素干擾較強的農業活動,例如,對于水稻等農作物,“知道二十四節氣,畢竟它對水稻的種植還有些根據”“知道,農歷九月”。相較而言,第二類生產者比第一類對相關節氣的知識更為了解,即研究對象對農業知識的掌握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農民的理論知識呈現出片面性、碎片化的特點。受訪者通過自我摸索與代代相傳的方式獲取農業知識,“都是自己跟身邊的人種出經驗的,不過也有類似的培訓,但是不多”,并未經過系統化、理論化的學習,缺乏一定的準確性。而且,受訪者有“都是當農民的,還要去學校學種地嗎”的反問,他們認為農業理論知識并不需要學習。在現代化技術方面,農民接觸更多的是機械化大規模生產,對高新技術、人工智能等處于基礎認知階段,例如,“知道新技術但沒確切了解”“知道滴灌、機械化”“收割機,生產機械化”,而且在地理位置和地形規模等因素影響下,現代農業的實施并不順利。而外語知識是受訪者的知識盲區,他們對外語知識的共識是“不會”和“會一點”。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主要包括信息交流與傳遞的目標與社會整體目標一致,并且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抵制信息污染、尊重知識產權和個人隱私。當被問及“如果和另外一個人因為一塊土地有爭執時會如何處理”,多數受訪者認為應讓第三方權威人員出面一同協商,個別受訪者有“對于自己有用的土地會想方設法去爭取”的想法。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受訪者有抵制網絡污染的自覺性,“不會隨便轉發東西,也不會輕易相信”“自己要注意言行,不能在網上亂發”,這類不信謠、不傳謠行為對信息傳播有一定凈化作用。但是,受訪者并沒有意識到相關法律規范,他們做出行為多會考慮是否符合道德。面對他人的知識產權和他人隱私問題,“尊重他人,本來就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東西”“肯定不會亂說,換位思考,為對方考慮一下”,選擇合法化、合理化方式的人占比明顯高于沒有選擇合法化、合理化方式的,多數受訪者能夠做到尊重他人。
信息培訓在提高家庭農場的現代化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即對農民進行知識和技能傳授,進而提高其信息素養。筆者通過信息培訓意愿、信息培訓形式、信息培訓內容3個方面探究信息培訓對家庭農場的影響。
3.5.1 信息培訓意愿。信息培訓意愿即農民對信息培訓的支持程度。根據通過訪談可知,農民都直接或間接地參加過信息培訓。根據訪談結果,受訪農民的培訓參與率在75%以上,對于參加培訓有較強意愿。影響受訪農民參加培訓與否的主要因素是時間,“如果有時間的話一般都會去”“只要時間不沖突,我幾乎每次都去”;少數受訪者會考慮到培訓內容,“對培訓感興趣且有利的話還是想去的”“參加培訓會根據自己想學的內容選擇去或不去”。
3.5.2 信息培訓形式。農民信息培訓在形式上相對單一。受訪者參與的培訓有以下特點:其一,培訓主辦方主要為政府組織,例如,“每年在固定時候政府會有組織”,個別受訪者會聯合企業一同舉辦培訓;其二,培訓方式多是線下講座,培訓者集中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參加培訓,線上培訓尚未開展;其三,了解培訓的途徑以微信群聊和村干部通知為主,受訪者表示不會關注手機廣告的植入,屏蔽了包括有利信息在內的所有廣告信息,還是更加相信“村領導和政府通知”。
3.5.3 信息培訓內容。受訪者現階段接受的培訓以現代化技術為主,如網上銷售、農業機械化等,水稻種植戶有培育雙季稻相關知識授予,培訓內容較為豐富。受訪者建議,一是培訓內容應包括提高經濟效益的方法;二是撇棄流于形式的培訓;三是希望政府在組織培訓之余,能夠解決補貼和人才問題。
從信息意識來看,提高獲取信息的積極主動性是提高農民信息素養的前提條件。隨著社會現代化持續發展,農民對信息需求有明確的認知,但需求往往只停留在認知階段,并沒有強烈的解決意識。農民沒有意識到信息工具的重要性,獲取信息仍依靠傳統方式。農民對于手機信息通知的態度偏絕對,因害怕受騙而全盤否定;對有用信息沒有篩選記錄的習慣,致使信息使用價值低于其實際價值。對此,各地政府應努力引導農民將信息獲取渠道由政府轉向市場,例如,開設農村書屋等便于農民接觸的信息來源主體,定時更新相關信息。各地政府還可建立權威信息平臺和農業服務網站,引導農民使用信息設備準確獲取信息,同時傳授農民正確鑒別信息的方法。
從信息能力來看,由于農村經濟落后、人口老齡化嚴重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因而在很大程度限制農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年齡較大的農民持有消極接受知識的態度,甚至放棄學習。對此,基層黨組織可以根據有關部門發出的政策帶動農場主聯合行動,同時可以與企業合作,吸納高校畢業生、社會人才返鄉發展,并宣傳農業信息致富實例,增強村中農民學習信息技術的意愿;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如加大財政方面和人才方面的扶持,解決家庭農場資金緊張與人才欠缺問題。
從信息知識來看,農民具有農業知識不須學、其他知識不必學的思想,認為完全可以靠長輩和其積累的經驗獲取農業知識,導致其理論知識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在現代農業先進技術方面,農民普遍處于基礎認知階段,沒有深入了解。對此,相關部門應不定時宣講現代農業知識的重要性,通過改變農民古板思想,讓其自覺參與農業教育培訓。鄉鎮學校要落實義務教育,使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避免青少年成為下一屆“文盲”。
從信息道德來看,對于網絡信息發布與傳播,農民有較好的道德素養,但是缺乏相關法律知識。針對農村法制教育較少的情況,各地政府可以在農村采取張貼告示、使用村中廣播電臺等方式加強信息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宣傳,采取一定獎勵措施提高農民參與講座的積極性;同時開設法制專欄,表彰具有正能量的人與事,也方便當地農民對不法事件進行舉報。
從信息培訓來看,農民參與的培訓大都是政府組織的線下講座培訓。采用該種培訓方式有以下難點:農民居住地分散;不同農民有不同的培訓需求。除此之外,農民大多有求利想法,與培訓相比,更希望政府增加補貼。為解決上述問題,相關機構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農民進行多樣化培訓。線上培訓以理論為主,以PPT形式結合視頻、文本、圖表等進行視頻講解(錄制視頻以便回放),同時由專人引導農民提問并發表感受。同時,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開設賬號,發布有助于農村發展的內容,宣傳相關農業技術。線下培訓以實踐為主,如由村中具有領導力的干部帶領農民實地操控農業機械等。政府也應適當增加培訓福利,調動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