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倩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針對該問題,我國開始大力建設生態型園林[1]。生態型園林是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的經驗,遵循生態學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聯系的新秩序,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研究表明,建設生態型園林對促進區域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建設生態型園林可以調節區域小氣候。例如,可利用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區域內溫濕度,形成友好型城市生態環境[2]。其次,建設生態型園林可以從根本上改善環境質量。例如,可利用生態型園林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營造富氧生態環境[3]。
目前,我國生態型園林景觀設計主要遵循以下3項基本原則。一是因地制宜原則,即設計人員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要充分了解當地的環境條件,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園林景觀。二是經濟性原則,即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根據實際選擇經濟實用、可重復利用的材料,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三是生態性原則,即設計人員在景觀營造過程中需要使用與當地生態環境相適宜的植物,降低后期園林養護成本[4]。相關研究人員針對上述園林景觀營造原則,設計了兩種常規的景觀營造方法。一種是動靜結合營造法,將園林植物與水體動態相結合,形成富有意蘊的園林景觀。另一種是空間營造法,通過拓展園林內部空間,豐富園林視覺體驗。但上述兩種營造方法使用后區域的環境含氧量不均勻,無法保證園林的富氧生態性,因此,筆者對植物造型設計在生態型園林景觀營造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植物造型設計就是通過對植株采取藝術化的種植方式,利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創造綠色景觀,使植物的線條、色彩、形態相互搭配、相互補充,令人置身于充滿生機的自然環境之中的設計方法。與其他設計方法相比,植物造型設計不僅追求空間和精神的統一,可以為景觀空間注入活力,而且與綠色環保、生態和諧等緊密關聯,是景觀設計領域的重要方法之一[5]。一般來說,植物造型設計在生態型園林景觀營造中的應用要點主要有以下兩個。
首先,植物造型設計要與生態型園林環境和規劃相結合。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進行植物造型設計時體現出一定的主題性,即根據生態型園林所要展現的主題進行植物造景[6]。例如,在對“有氧小徑”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設計人員可選用銀杏、臺灣相思等樹木作為主要植物,配植連理藤、珊瑚藤、桂花、紅葉李、枇杷等作為輔助,并且可補充適當綠地以襯托環境及呼應主題。此外,植物造型設計的目的是滿足人們的生理與心理需求,所以設計人員在進行景觀設計時必須要考慮人們的感受。例如,對于一些生有尖刺的植物,需要將其種植在遠離人群的區域;對于一些生散發出刺激氣味的植物,在種植時則需要考慮風向及空間等問題;對于一些對人體有害的植物,則不宜在植物造型設計中使用。
部分植物形態會隨著季節改變而有所變化。因此,設計人員在設計植物造型時必須要考慮這一問題,并能夠根據不同植物在不同季節凸顯出來的特征進行造景設計,使園林景觀更加多樣化。一方面,設計人員要根據每種植物的生長特性和在不同季節的變化進行設計,使園林景觀能夠在不同季節都能有代表性或形成別具特色的景觀[7]。例如,在塑造“花海”景觀時,可將薔薇、三角梅、連翹、蠟梅等植物結合起來,利用這些植物開花季節不同等特性,達到每個季節都有植物可欣賞,且色彩搭配及植物氣味更佳的目標。另一方面,植物造型設計的靈感應該源于天然植物的空間組成及層次。因此,設計人員在植物造景時也應將為人們創造出自然的空間為目標導向,同時考慮空間層次搭配問題,注意植株縱向的立體輪廓線和空間變化,做到高低搭配協調、有起有伏、有疏有密。
由于生態型園林占地面積較大,對全部區域細化植物造景設計將耗資巨大,因此,對大部分區域只是采用基礎的景觀布局,在重點區域才進行細致的植物造景設計。一般來說,設計人員大多采用園林樹木、宿根草本等植物進行基礎景觀布局,其中藤木或者匍匐形灌木經常被用作地被植物,而且宿根草本植物由于其莖均在地面橫向生長,且一般高度在0.3 m以下,適宜觀賞,也得到了大范圍的應用。此外,很多人工選育的草種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用其構造面積較大的平整草地,供人們觀賞和休閑活動之用。設計人員利用上述植物進行地面基礎景觀布局的主要原因是矮生的密集植物覆蓋地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環境,進而起到改善小氣候和美化環境的作用[8]。
盡管部分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態調節功能,但其占地面積過大,不符合園林景觀營造的需求。為了解決該問題,設計人員需要結合生態型園林景觀需求,利用植物造型技術調整植株外形,使其滿足各個區域的富氧需求。圖1為部分灌木植物的造型設計,調整植株的外形不僅可以美化園林,還可以增加生態型園林的審美意蘊。

圖1 植物造型設計
要想提高生態園林的植物覆蓋率,可以適當設計植物群落結構,即將符合園林生態規劃的植物按照一定的組合比例進行栽植。需要注意的是,在栽植植物之前,工作人員務必要確定植物個體所需的生長環境,即溫濕度、土壤、光照等是否滿足植物正常生長需求。此外,還需要確定各個植物種群所處的生態位,保證其最終呈現的狀態與空間分布規律相符,最大限度地避免物種間的競爭,提高生態型園林的友好度。
園林生態單元布局既要保留其私密性和獨立性,又要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因此,設計人員需要在有限的空間內設置多種造境因素,并保證其分布合理。例如,可按照針對性分層原理營造若干不同的功能空間,既包含游玩空間,又包括園林的自我修復空間,如圖2所示。
圖2中的園林通過低矮的灌木、喬木劃分了園區內部通道,同時使用高大的松木形成內部獨立的私密空間。當針對生態型園林中的某個特定景觀進行研究,確定其分布構造時,設計人員需要從其生物體、所處環境及園林結構出發,了解其與其他景觀區,針對性進行景觀單元布局。為了滿足園林景觀的實際使用需求,還可以分析相關的生態型園林案例,并對案例中的典型因素進行歸納總結,帶入所規劃園林的特質,從而得到最佳的園林生態單元布局。

圖2 某園林生態單元布局示意圖
結合上述方法,筆者選取某生態型園林進行規劃改造,并對改造效果進行分析。
筆者選擇的生態型園林位于城市中心區域,東臨市政府,西臨中心大街,附近的城市建筑數量眾多,園林人流量較大。為了滿足城市生態建設需求,當地政府加大了生態園林建設投資力度,旨在提高園林觀賞性,提高園林植被覆蓋率。改造后,該生態型園林的俯視圖如圖3所示。
分析圖3可知,該生態型園林總體規模較大,含大面積水體,植被整體覆蓋量較大。改造時為了降低人為干擾,筆者主要選用各種植物進行園林綠化,使園林總綠化覆蓋率達到了90%。綠化時,可選擇大葉黃楊、常春藤、龍柏等較大的灌木和喬木;水生植物選取的是荷花、睡蓮、鳳眼蓮等,具有凈化水體的作用,并使水面變得生動活潑,增強水景美感。筆者進行植物造型設計時,注重植物本身的特性和特點,追求自然之美和鄉村野趣,同時結合生態型園林的不同地形特征,使植物順應地形自由布置設計,獲得輕松、靈動、多樣的視覺美感,在強化空間結構秩序的基礎上,又不顯得布局凌亂。

圖3 改造后生態型園林俯視圖
生態園林的改造效果還表現在各個區域環境含氧量上,因此,筆者選取不同區域環境含氧量作為生態型園林景觀改造標準。已知最佳區域環境含氧量為21%,結合上述選取的生態園概況,劃分為多個分析區域進行環境含氧量測定。筆者使用SKSG-A固定式氧氣檢測儀檢測不同區域的環境含氧量,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儀器采集數據 %
由表1可知,改造后的生態型園林景觀各個區域的環境含氧量均接近21%,表明筆者設計的生態型園林景觀營造方法的應用效果較好,能夠滿足園林的富氧生態性需求,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當前,常規的生態型園林營造方法均無法較好地控制環境氧含量,不能滿足園林的生態化發展需求,因此,筆者應用植物造型設計技術設計了一種新的生態型園林景觀營造方法。實例分析結果表明,植物造型設計營造效果較好,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可以為提高城市環境綜合指標做出一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