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朝華,吳 彤,胡風俠
西安市胸科醫院,陜西 710100
結核是一種慢性消耗性傳染病,是世界范圍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1]。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2]。病人由于糖代謝紊亂,體內血糖、血脂水平和血清清蛋白水平發生異常改變,免疫力低下,更易感染結核分枝桿菌,為結核分枝桿菌生長、繁殖提供有利條件。兩病并發時,結核往往起病急驟,發展迅速,患病率較正常人高3~10 倍,兩病并發的病人發病年齡以40~60 歲居多[3-4]。患結核的病人,需增加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充足的熱量和營養,是保障治療效果的必要條件,但可能導致血糖升高[5]。為防止兩者相互作用,影響治療效果,需要進行一定的護理干預,以保障病人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符合重癥結核合并糖尿病診斷;可接受藥物治療與護理干預;近期未接受過類似干預。排除標準:認知、溝通障礙;精神異常;依從性較差;合并其他重要器官衰竭,無法接受藥物治療者;干預后無法接受血標本采集、放射線檢查、痰培養等檢查。選取我院2017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重癥結核合并糖尿病病人152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76 例,男59 例,女17 例;年齡40~70(50.1±2.6)歲;糖尿病病程2.5~8.5(4.5±0.5)年;肺結核病程1.0~6.7(3.0±0.6)年;55 例為浸潤性肺結核,9 例為陳舊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11 例胸腔積液型肺結核,1 例為縱隔型肺結核,其中61 例為糖尿病確診后繼發肺結核。觀察組76 例,男60 例,女16 例;年齡40~72(49.6±3.3)歲;糖尿病病程2.0~9.0(4.6±0.7)年;肺結核病程1.5~8.5(3.3±0.7)年;53 例為浸潤性肺結核,9 例為陳舊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12 例為胸腔積液型肺結核,2 例為縱隔型肺結核,其中57 例為糖尿病確診后繼發肺結核。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及護理干預 根據病人實際情況,進行降糖、抗結核藥物治療及護理干預。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①藥物指導:評估病人的整體狀況,詳細指導藥物劑量、使用方法,講解規律用藥的重要性。②飲食指導:發放糖尿病病人飲食健康知識手冊。③生活指導:按呼吸道感染疾病隔離,必要時入住單人病房,加強消毒,保持室內通風,溫度和濕度適宜,使用過的生活用品統一焚燒處理,家屬探望時須佩戴口罩。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①藥物指導:根據病人實際用藥情況給予藥物指導,對于依從性較差或者有明顯負性情緒的病人,詳細說明藥物劑量、使用方法,強調遵醫囑服用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對于心存疑慮的病人針對每種藥物的治療效果給予說明,結合成功治療病例進行指導,消除病人疑慮,提升其治療信心。②飲食指導:按照比例將谷薯類、蔬菜類、水果類、肉蛋類、豆類、乳類、堅果和油脂類食物分配到3 個正餐和3 個加餐中,發放糖尿病病人飲食健康知識手冊的同時實施1 周個性化食譜,長期堅持進食低糖、低鹽、低膽固醇及高維生素、粗纖維食物,以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避免發生酮癥為營養干預目標,根據病人個人習慣和飲食喜好,選擇適合的食物,避免日常飲食過于單調。在保障血糖水平的前提下,按照病人實際情況計算每日需要的熱量,保證營養干預效果,提高機體抵抗力,達到配合結核病治療的作用。③生活指導,同對照組。④運動指導:進行運動風險評估,為病人推薦適合的運動方式,鼓勵病人散步,室內活動推薦上肢運動,運動時間選擇在每天3 正餐后30 min 進行,每次運動30~40 min,每周運動6 d 或7 d。
1.3 效果評價 比較兩組病人干預后用藥依從性、痰菌轉陰率、病灶吸收情況及血糖水平。用藥依從性[6-7]:主動依從指病人能夠主動服用抗結核藥物、降血糖藥物,配合飲食指導、運動干預,完成定期檢查;被動依從指病人能夠在家屬或護理人員督促下完成或部分完成服藥、飲食、運動、定期檢查;不依從為在家屬或護理人員督促下仍不能遵從服藥、飲食、運動、定期檢查。依從性優良=主動依從+被動依從。記錄病人痰菌轉陰率。血糖與餐后血糖采取全自動生化儀檢測。病灶吸收情況采用胸部X 線檢查,病灶體積縮小≥50%為顯效;縮小10%~49%為有效;縮小10%以下為無效[8]。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描述,進行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干預后用藥依從性與痰菌轉陰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后用藥依從性與痰菌轉陰率比較 單位:例(%)
2.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血糖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血糖比較(±s) 單位:mmol/L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血糖比較(±s) 單位:mmol/L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例數76 76干預前12.51±1.17 12.17±1.23 1.746 0.083空腹血糖干預后5.25±0.32 6.77±0.81-15.215<0.001 t 值52.179 31.965 P P<0.001<0.001干預前14.73±1.82 14.25±1.83 1.621 0.107餐后2 h 血糖干預后6.42±0.52 9.34±0.91-24.288<0.001 t 值38.273 20.944<0.001<0.001
2.3 兩組病人干預后病灶吸收情況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后病灶吸收情況比較 單位:例(%)
目前,全球范圍內糖尿病、結核發病率都處于逐年上升趨勢,兩病并發情況也愈發常見。結核是由于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導致的慢性傳染性疾病,發病原因與人體免疫力有關[9]。糖尿病病人因自身代謝因素導致免疫力低下,T 淋巴細胞凋亡增加,被感染巨噬細胞的凋亡減少,發生免疫逃逸,對胰腺在內的重要器官產生不利影響,使機體對結核分枝桿菌易感[10]。脂肪代謝紊亂與蛋白質代謝失調致營養不良,機體抵抗力下降,促進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同時成為結核感染的有利條件。患結核病后會使糖尿病病人對糖類的反應產生變化,兩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確診糖尿病后患結核病往往起病急驟,呈現病灶廣泛、壞死明顯,易形成空洞等特點,治療較為棘手。目前,仍以藥物治療為主,降低血糖水平,有利于結核分枝桿菌的控制。為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病人提供規范化治療方案固然重要,但病人的用藥依從性也是提升治療效果的前提條件[11]。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提高病人的遵醫行為,對控制病情進展、改善預后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嚴格的隔離防護、保障安全外,還要給予降糖藥物服藥指導,講解定期監測血糖的重要性。糖尿病是一種需要終身治療的疾病,不良情緒影響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的病人治療效果,甚至加快疾病進展,長期心理失衡會導致機體免疫、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因此要加強病人的心理護理[12]。鼓勵家庭成員及社會給予病人多方面的支持,幫助病人消除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通過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減輕不良情緒對病人生理、病理影響。兩病并發時,應適當放寬病人飲食限制,攝入總熱量要適當高于單純糖尿病病人;開展互動教育,增強治愈信心,提高依從性,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本研究中,觀察組病人用藥依從性優良率、痰菌轉陰率高于對照組,干預后兩組病人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病灶吸收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重癥結核合并糖尿病病人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可提升病人用藥依從性、痰菌轉陰率,降低血糖水平,促進結核病灶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