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曉丹
腦梗死的發生與腦組織血液循環供應障礙有關,并由此導致了腦組織軟化壞死。有研究指出,腦梗死在腦血管疾病中的發生率較高,達到了25%,患者即使得到了有效治療,也會由于并發癥增多、肌張力異常而導致肢體功能障礙,生活能力下降,缺乏自理性[1]。在治療階段可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認知行為干預方案,加強健康信念指導,更好地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緩解肢體功能障礙,具有更高的康復治療依從性,有助于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提升生活自理能力[2]。將本院2020 年1~12 月收治的100 例腦梗死后偏癱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1~12 月收治的100 例腦梗死后偏癱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盲目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48~75 歲,平均年齡(62.3±7.4)歲;平均病程(15.9±6.3)個月。對照組男24 例,女26 例;年齡46~74 歲,平均年齡(63.1±6.6)歲;平均病程(15.7±5.9)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符合疾病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無中途退出,患者及其家屬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意識不清醒者;交流溝通存在嚴重障礙者;處于哺乳期和孕產期者;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干預措施,主要是臨床體征觀察,通過發放健康教育宣傳手冊,幫助患者了解部分疾病知識。在健康教育中給予患者康復方案的說明,對患者進行穿衣、洗臉等基礎生活指導,鼓勵患者建立治療信心。
觀察組患者采用認知行為干預聯合健康信念指導,需要專人進行康復指導,結合“一對一”的方案,加強腦梗死偏癱的宣講,利用共情、釋義等方式,結合溝通技術取得較好的效果。具體如下:①了解患者的基礎疾病情況和心理狀態,以及對疾病是否有正確的認識,針對其存在的錯誤認知進行糾正,并加強健康教育普及,幫助患者改善身心健康。②康復方案的制定要符合患者的認知能力、個人行為習慣,并通過適當的語言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3]。鼓勵患者主動傾訴,協助其改善生活質量,準確記錄每天的行為,鞏固正確認知。③在健康教育上,除了講解腦梗死的相關知識外,還有合理用藥的重要性,提醒患者遵循醫囑用藥。健康教育也包括集中宣教,可結合講座、技術指導、康復手冊發放等形式,針對體位變化、肢體擺放、主動運動、上下肢運動等進行詳細講解[4]。④結合患者的偏癱程度對其康復鍛煉的動作進行監督,糾正錯誤動作,制定個人康復計劃,包括手指屈曲、伸展及坐位平衡訓練、吞咽訓練等[5]。⑤在家庭指導上,需要家屬配合,安慰、鼓勵患者,解決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強化正向力量,提升積極性,同時給予更為專業的營養飲食建議、基礎運動鍛煉建議等[6]。例如,在飲食上禁止食用刺激辛辣食物,糾正錯誤的飲食習慣。⑥健康信念的植入,告知患者不良行為的危害性,以及未積極康復會導致的不良后果,提升患者的重視度和依從性。告知患者放棄鍛煉可能導致永久性癱瘓[7]。同時,邀請康復成功的患者進行親身展示,增強患者信心,并對患者的現狀做評估,明確主要問題,針對性地開展健康行為指導。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FMA、生活質量(生理健康、身體健康、生命活力及社會功能)、NIHSS 評分。患者經干預后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對患者生理健康、身體健康、生命活力及社會功能等4 個方面進行評估,每項0~100 分,分值越高,則證明生活質量越高。采用NIHSS 量表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采用FMA 評估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FMA 及NIHSS 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FMA評分(68.74±13.45)分高于對照組的(54.69±14.52)分,NIHSS 評分(4.19±3.17)分低于對照組的(6.15±4.18)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理健康評分(86.25±2.35) 分、身體健康評分(87.65±2.47)分、生命活力評分(89.79±2.58)分及社會功能評分(85.32±2.19)分均高于對照組的(68.32±2.07)、(71.14±2.54)、(70.67±2.21)、(69.82±2.65) 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偏癱是腦梗死患者常見的后遺癥之一,必須進行康復指導,幫助患者控制疾病產生的不良結果,盡可能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生活。腦梗死屬于腦血管疾病,致殘率高,除了偏癱還會引起肢體障礙、語言障礙等,在肢體運動、康復鍛煉、心理指導等多個方面的引導下,可以提升康復效果[8]。
認知行為干預是通過認知技術、行為去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解決實際問題,可在疾病的康復治療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健康信念則是在結合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揭示健康行為理論,有助于患者心態的改正,提升康復治療依從性。從目前的形勢看,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在經過積極康復的訓練后,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也有部分患者由于鍛煉周期長、經濟壓力大、缺乏對疾病的正確認知等,缺乏康復治療依從性,效果受阻,這就會導致效果差,形成惡性循環[9]。故而,應給予腦梗死患者專業的護理指導,分析康復要點,強化鍛煉方案,改善腦梗死后康復結局。
認知行為干預屬于新型干預模式,以患者的良好心態、正確的疾病認知為基礎,結合認知技術、行為技術,幫助患者重建信心,告別不良認知,并建立正確的康復行為,加強鍛煉[10]。而健康信念則是在規范性評估患者的心理問題后,結合患者個體化差異制定健康教育計劃,確認健康教育目標,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增強遵醫囑率[11]。觀察組患者FMA 評分(68.74±13.45)分高于對照組的(54.69±14.52)分,NIHSS 評分(4.19±3.17) 分低于對照組的(6.15±4.18)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理健康評分(86.25±2.35)分、身體健康評分(87.65±2.47)分、生命活力評分(89.79±2.58)分及社會功能評分(85.32±2.19)分均高于對照組的(68.32±2.07)、(71.14±2.54)、(70.67±2.21)、(69.82±2.65) 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認知行為干預聯合健康信念實施下,本院對患者的病情管理水平提升,能夠引導患者主動康復,調節心理狀態和依從性,以行為干預為基礎,每日進行針對性、規范性康復鍛煉,實施了正向強化干預,最終達到良好的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成果。同時,在健康信念方面,不僅僅是鼓勵、支持,還邀請成功康復者分享經驗,告知患者不良情緒、行為對其日后長期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12]。康復功能訓練對改善患者肢體障礙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針對患者不合理思維等現階段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和干預,在有效溝通下達到康復指導目的,對幫助患者擺脫不良情緒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采用認知行為干預聯合健康信念對腦梗死后偏癱患者進行康復指導,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同時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心理認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