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曉琳
PCI 術是治療AMI 的主要方法,能快速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細胞的血流灌注,促進心功能改善,目前已在AMI 患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1,2]。現代康復醫學認為,PCI 術后給予精心的心臟康復訓練能進一步促進心功能改善,減少心血管并發癥發生[3]。心臟康復干預是心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措施,能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程,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4]。本院對AMI 患者PCI 術后實施心臟康復干預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診治的102 例AMI 患者,年齡45~70 歲,LVEF>50%;排除廣泛性多部位梗死及合并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其他心臟疾病的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1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24 例;年齡47~67 歲,平均年齡(58.6±3.9)歲;心功能分級:Ⅰ級29 例,Ⅱ級22 例;冠狀動脈病變支數:單支病變18 例,雙支病變24 例,三支病變9 例。觀察組男25 例,女26 例;年齡46~68 歲,平均年齡(58.3±4.1)歲;心功能分級:Ⅰ級26例,Ⅱ級25例;冠狀動脈病變支數:單支病變16 例,雙支病變25 例,三支病變1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導管室的同一組醫師開展PCI 術治療。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常規康復干預,主要包括絕對臥床休息、健康宣教、康復鍛煉、心理疏導、用藥指導等。觀察組患者術后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心臟康復干預,主要措施為:①心理康復干預:介入術結束送入病房后,床旁責任護士在床旁詳細介紹術后心臟康復鍛煉對于術后康復的積極意義,積極鼓勵患者遵醫囑配合術后的康復鍛煉。除此之外,結合患者的心理問題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如引導患者發泄負性情緒,邀請術后康復良好的患者到病房現身說法等,增強患者的康復自信心。②術后第1 天:介入術后保持絕對臥床休息12 h,并叮囑患者多飲水,多排尿。同時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關節、大肌群的被動運動,以適當的力度進行腰背部按摩,增強患者的舒適感。③術后第2 天:指導患者進行床上的四肢主動活動,并協助患者在床上坐起,進行坐位的主動肢體運動。④術后第3~4 天:指導患者坐于床邊,雙下肢下垂懸空,并協助患者在床邊站立,進行站立位訓練、步行訓練,指導患者扶墻緩慢行走,10~15 min/次,3 次/d,在訓練過程中需注意休息,有眩暈、胸前區不適感時需及時停止休息,避免過度勞累。⑤術后第5~6 天:鼓勵患者下床用餐,并坐在椅子上1~2 h,鼓勵患者自主穿衣、洗漱、大小便、進餐等,指導患者在病房內和走廊上緩慢步行,10~15 min/次,3 次/d。并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適當增加緩慢上下樓梯的訓練,從攙扶患者上下樓梯開始,逐漸到患者能自行扶墻上下樓梯,逐漸增加訓練的強度和幅度。⑥術后第7~10 天:患者的生活基本可自理,可由家屬陪伴進行適量的室外散步等活動。⑦呼吸訓練:從術后第2 天開始進行呼吸訓練,主要包括深呼吸訓練、縮唇訓練、腹式呼吸訓練等,從床上坐位的呼吸訓練開始,5~10 min/次,2 次/d。兩組均隨訪3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心功能指標:于干預前、隨訪3 個月后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包括LVEF、LVEDD、LVESD。②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隨訪3 個月記錄患者心律失常、心絞痛、再發冠狀動脈狹窄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③比較兩組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LVEF、LVEDD、LVES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3 個月后,觀察組LVEF 高于對照組,LVEDD、LVESD 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隨訪3 個月后比較,aP<0.05
2.2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隨訪3 個月中,觀察組發生心律失常2 例,心絞痛1 例,再發冠狀動脈狹窄1 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7.84%;對照組發生心律失常2 例,心絞痛3 例,再發冠狀動脈狹窄3 例,心力衰竭4 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3.53%。觀察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44,P=0.029<0.05)。
2.3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9.3±2.2)d短于對照組的(14.0±2.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637,P=0.000<0.05)。
AMI 是心內科的急危重癥,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可引發肺功能和運動耐力的降低,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5,6]。PCI 術能快速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細胞的血流灌注,促進心功能改善。但是由于引起血管狹窄的病因未徹底祛除,因此術后依然可再發冠狀動脈狹窄,再次發生心肌梗死[7,8]。而術后的康復鍛煉則對于改善心功能、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積極意義。常規的康復工作僅開展常規簡單的康復鍛煉,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不高,影響其術后康復[9,10]。基于此,本院特結合患者的個體化特點制定心臟康復干預方案,從心理康復干預著手,增強患者的康復自信心和積極性,使患者能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康復鍛煉,提高康復效果[11,12]。在介入術結束后第1 天開始,醫護人員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康復情況等循序漸進的開始康復鍛煉,從被動運動到主動運動,從床上運動到床下運動,逐漸增加運動量和強度,有利于增進血液循環,促進血液回流,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而且通過心臟康復鍛煉能增快冠狀動脈血流速度,改善缺血心肌細胞的血供,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流動力學,促進患者心功能改善。研究結果顯示:隨訪3 個月后,觀察組LVEF(57.6±2.3)%高于對照組的(54.2±2.0)%,LVEDD(54.6±2.6)mm、LVESD(43.1±2.0)mm 小于對照組的(57.8±3.1)、(47.6±2.4)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7.84%低于對照組的23.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9.3±2.2)d 短于對照組的(14.0±2.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臟康復干預的開展利于患者PCI 術后心功能改善。
綜上所述,心臟康復干預在AMI 患者PCI 術后康復中應用效果確切,有助于促進患者心功能改善,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