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合

12月1日和2日,波蘭舉辦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部長級會議,其拒絕俄羅斯外長入境參會的舉動被俄方認為是“史無前例且充滿挑釁的攻擊行為”。
“為什么這次又是波蘭?”
處在歐洲十字路口上的波蘭,是歐洲對抗與撕裂歷史的記錄者與承受者,直到今天,這樣的狀況也沒有改變。
波蘭華沙商會會長特拉契克說,除了歷史和政治因素外,目前波俄兩國的貿易額連波德貿易額的零頭都不到,且基本停留在“天然氣換農產品”的層面。這些因素導致雙方缺乏深入交流,兩國關系越發冷淡、疏離。
波蘭對俄羅斯的恐懼和敵視帶有濃重的、情緒化的歷史感情色彩,但與俄疏離并不僅僅在于歷史和經濟原因,而是現實政治的需要。波蘭對加入北約后的安全承諾始終保持懷疑,所以需要不斷通過激烈的動作,來將波蘭與俄羅斯的矛盾轉化為歐盟甚至北約與俄羅斯的矛盾,讓整個西方世界為自己對抗俄羅斯撐腰,同時以此為籌碼擴大波蘭在北約和歐盟內的影響力。美國對俄羅斯的遏制政策也影響到波蘭的對俄政策。美國不斷通過媒體、民間組織加大反俄力度,推動著波蘭從官方到民間對俄羅斯的普遍敵視。
英國歷史學家哈莉克·科漢斯基在《不折之鷹:二戰中的波蘭和波蘭人》一書中說,波蘭在整個19世紀是一個“沒有領土的國家”“沒有國家的民族”,因此波蘭是一個對民族獨立和民族主權高度敏感,但又與眾不同的國家。歷史原因再加上自身條件的限制,使得波蘭人對安全議題高度重視,對周邊國家尤其是對德國和俄羅斯這兩個鄰居保持高度警惕。1999年,在美國的支持下波蘭加入北約,2004年波蘭正式成為歐盟國家。波蘭認為自身安全議題已暫時得到保障,因此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堅持“歐洲第一”的原則,積極融入歐盟的政治經濟體系。
“不愛守別人定下的規矩”
德國《商報》曾評論說,波蘭加入歐盟后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經濟奇跡”。有數據顯示,波蘭目前是歐盟第七大經濟體,在世界排名第22位。2021年波蘭人均GDP達到17840美元。盡管波蘭與西歐國家的經濟水平仍有差距,但得益于低廉的物價,波蘭的中產階層正不斷壯大。波蘭物價大概是德國的1/3到1/2,這讓很多住在德國東部的人喜歡到波蘭采購物資。
波蘭目前執政的法律與公正黨上臺后,很重視傳統宗教勢力與家庭價值。如家庭每生一個孩子可以獲得每個月500茲羅提(1美元約合4茲羅提)的補貼。波蘭實行全民免費的12年義務教育,福利待遇和教育水平在中東歐國家都處于前列。
波蘭也面臨著能源危機壓力,但由于政府多年來一直在推進能源“去俄羅斯化”,預案相對充分,如大量購買褐煤,因此華沙等主要城市今年9月就準時開始統一供暖。還有報道說,一些地區的民眾早就囤積木材,準備好了過冬取暖。
一位長期生活在波蘭的華僑表示:“與做事一板一眼的德國人相比,波蘭人看上去不愛守規矩,但嚴格來說,他們是不愛守別人定下的規矩?!?/p>
時至今日,波蘭與俄羅斯、白俄羅斯關系長期不睦,在歐盟內與德法經?!俺臣堋?,與捷克因煤礦問題存在爭執,因對俄烏沖突立場不同又與匈牙利等國時有分歧……對波蘭在外交上的表現,波蘭資深出版人馬爾沙維克卻有另外的解讀,他認為:“波蘭長期有這種我行我素的做事風格,但總的看,身段還是非常柔軟的,在很多問題上都留有談判和回旋的空間,在最大程度爭取本國的利益?!彼J為,波蘭政府拒絕加入歐元區,拒絕接受中東難民,拒絕西歐的環保主張,這些都是為了保障波蘭的發展權,提升民眾的生活水平。
親美,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
歷史上一直與強鄰為伴的波蘭,屢屢成為大國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冷戰結束后,波蘭反復權衡,將外交和安全的重點倒向美國,并有意成為“除英國外,美國在歐洲最重要的盟友”。美國則視波蘭為在歐洲大陸“最堅定的伙伴”。
波蘭加入北約后,在重要對外及軍事政策上與美國步調一致。無論是當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還是在今天的俄烏沖突,甚至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等問題上,波蘭都與美國處于同一陣線。為了換得美國在波蘭的永久駐軍,波蘭政府甚至提議自費為美修軍事基地,并一度想將其命名為“特朗普堡”。
波蘭外交和安全上倒向美國,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考量。一方面,美國和波蘭實際上有較深的歷史淵源。波蘭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海外波蘭人或波蘭裔超過2000萬,其中近1000萬生活在美國,芝加哥更是有波蘭國土以外最大的波蘭人社區,每次美國選舉期間,波蘭裔也成為兩黨爭取的對象。
另一方面,加入北約和歐盟后,波蘭始終無法在歐盟內部與德法等國享有同樣的話語權,而過往歷史又讓波蘭對來自歐洲的安全保障始終存在疑慮。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后,波蘭作為烏克蘭的鄰國之一,感受到來自俄羅斯的“前所未有的威脅”,對北約在中東歐地區“戰略軍事應對薄弱”頗有微詞,力主北約在歐洲東部與俄交界地帶加強軍備。在目前美俄對抗甚至歐俄對抗的背景之下,波蘭更加倚重北約的安全保障,也更加倚重波美特殊關系。
不過,波美兩國近些年的關系也是一波三折。奧巴馬上臺后,波蘭不再是美國的“優先事項”,美國一度宣布放棄在捷克和波蘭建立導彈防御基地的計劃。在拜登上臺后,也多次指責波蘭政府干預媒體自由,破壞婦女和性少數群體權利,導致波美關系一度緊張。如果不是俄烏沖突爆發,拜登政府極有可能會繼續冷落目前的波蘭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