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遠 楊緒華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版提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是初中地理課程的首要任務[1],人地協調觀作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其內涵包含人口觀、環境觀等觀念,地理課程不僅要充實學生地理知識,更要學以致用,利用地理課程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使學生認識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正確的人地關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方向[2]。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人口”內容深刻體現正確的人口觀,且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
通過對課標、教材、學情等的解讀,確定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過程,通過回顧與導入并創設一定的情境,理論聯系實際,了解我國人口過多對社會的影響;通過讀圖分析,分析我國人口分布原因;總結與強化,探討我國將來的人口發展。通過以上環節,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見圖1)。

圖1
本節課的課程目標是:“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中國人口的基本狀況和變化。”其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我國人口分布,能夠準確說出我國人口空間分布的特點,并通過進一步的探究,初步了解我國人口分布的原因。二是學生要通過分析教材中的數據,知道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通過分析我國人口數量的變化及趨勢,理解不同時期出現的人口問題以及不同的人口國策。使學生初步形成人地協調觀下的人口觀。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人口,此部分內容前與七年級地理《人口與人種》內容呼應,是對上一階段學習成果的回顧與檢測,也是理論聯系實際,說明我國人口變化趨勢、人口分布狀況及成因;為以后學習“民族”做鋪墊,通過了解我國人口的分布,了解在不同自然環境條件下形成的民族與民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
從生理特征來看,八年級的學生初步擺脫了兒童特征,學生的思維能力已得到提高,具有較強的求知欲望,且多愿表現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來看,經過《人口與人種》的學習,學生已得相關的知識,對于人口問題已經形成一定的看法,具有一定圖表分析技能,為此處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說出我國人口特點和影響以及人口政策。
2.能夠運用地圖分析我國人口分布狀況及成因。
3.能夠正確認識我國人口問題及對社會的影響。
1.回顧與導入。
新課導入:(電腦)展示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下冊非洲“糧食、人口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回顧)非洲作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居民長期以飽受饑餓與貧困的困擾。這里的農業不發達,農產品產量極低,糧食的產量遠不及人口增長的速度,人們不得不刀耕火種以獲得更大的耕地面積;過度放牧,以獲得更多的肉制品。由于過度墾殖,使得這里土壤肥力下降、荒漠化等現象頻頻發生,最終導致生態環境逐漸惡化。
教師活動:人口的持續增長導致了人口數量過多,出現人口、糧食與環境之間的矛盾。除此之外還會導致哪些問題?
學生活動: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可能會導致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工資越來越低;現有住房容納不了更多的人,致使住房緊張;私家車越來越多導致交通擁擠等一些列社會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非洲“糧食、人口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導入,是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及《人口與人種》知識的回顧總結,回憶人口數量的變化對于社會的影響,同時也可以與本節課中國人口過多導致的問題做對比,理論聯系實際,從而進一步說明我國的人口狀況。
2.新課講授。
環節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過渡: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為13.4億[3]。2020年我國進行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為14.3億。短短10年,我國人口增加了近1億,請同學們看圖分析,近百年來我國人口數量是如何變化的呢?
學生活動:閱讀中國人口增長示意圖可知,自1850年起,我國人口處于增長狀態,1950年以前,我國人口增長緩慢,1950年至今,我國人口快速增長。
教師活動(創設情境):我國同非洲一樣,同樣面臨著人口基數大,自然增長率高的問題,那么我國眾多的人口給我國帶來了什么樣的問題呢?以北京為例,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機關、企事業單位眾多,經濟力量雄厚,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就業者。同時,為這些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們生活服務的相關行業也急劇擴張,部分人出于對首都生活的向往,盲目地進入北京尋求就業機會。同學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人口的極劇增長,對于北京來說他的優點和缺點是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情境,思考后回答: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優勢在于有非常豐富的勞動力。但是人口過度增長可能會導致就業困難、交通擁堵等問題。
教師活動:隨著大量人口涌入北京,這里勢必會擁有充足的勞動力,但是在人口急劇增長的同時同樣會有劣勢出現,隨著人口的的增加,住房不能滿足需求,所以城市會繼續向外擴建,占用耕地,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為了方便上下班購買私家車,私家車越來越多導致交通擁擠;現有的就業崗位數量不能滿足龐大的人口數量,導致就業困難……
教師活動:近百年來,我國一直都是人口大國,從人口增長曲線來看,我國人口增長速度過快,結合我國現狀,我國出臺了計劃生育政策。通過少生、晚婚、晚育來抑制我國人口增長,通過優生來提高我國人口的素質[3],以避免出現類似非洲的問題。計劃生育在我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閱讀活動,計劃生育的實施與否對于我國人口有什么影響?
學生活動:通過閱讀活動,學生可知:實施計劃生育比不實施計劃生育少一代人。
教師活動:我國自1950年開始人口數量急劇增加,具有人口基數大、自然增長率高的特點,所以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來抑制我國人口的過度增長,但是我國人口依然處于增長狀態。但近幾年來,年輕人的生育欲望下降,新生人口數量減少,人口學家預測我國未來可能會出現人口老齡化現象,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加,當這些老人退休后將出現勞動力供應短缺現象,也會出現撫養老人負擔加重等問題,針對于此,我國提出“二胎政策”,允許每對夫妻生育兩個孩子,從而增加未來青年人口的數量,以緩解未來人口老齡化問題[3]。針對于不同時期的人口現狀,所實施的政策有所不同。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北京人口增長”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換位思考,與學生情感共鳴,深刻理解人口數量增多帶來的優勢與劣勢。同時以北京人口增長迅速為例,為接下來學習人口的分布做鋪墊,起銜接作用。
環節2:人口東多西少。
過渡: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吸引了眾多人才,導致此地區人口數量龐大,那么我國其他省區人口數量是否和北京一樣,我國人口分布有什么特點?這就要提到我國地理學家——胡煥庸。我國首幅按縣統計的人口密度圖就是其繪制出的。閱讀中國人口分布圖,回答哪些地區人口分布比較密集?中國人口分布有什么特點?
學生活動:閱讀中國人口分布圖,讀圖可知,北京附近及東南沿海地區顏色較深,所以此地區人口分布密集。分析得出人口密集地區多分布在黑河——騰沖左側。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閱讀地圖,閱讀圖例,可知圖例中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人口密度,這與七年級上冊學習的分層設色地形圖內容相近,起到鞏固復習的作用。且可以強化學生讀圖能力。
教師活動:胡煥庸總結出以黑河——騰沖為基準,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的特點。那么為什么我國人口會呈現出如此的分布趨勢呢(電腦展示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上冊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示意圖)?
學生活動:通過閱讀圖片,分析可知,地形平坦、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等自然條件良好的地區適合人類的居住,所以在這樣的地區人口數量多。
教師活動:(展示中國地形分布圖)黑河——騰沖以東地區地勢普遍較低,我們可以看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等地形,所以以東地區地形以地勢較低的平原丘陵為主,從黑河——騰沖向西看,可以看到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等地形,所以以西地區以地勢較高的高原和盆地為主;(展示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黑河——騰沖以東地區年降水量普遍在400毫米以上,以西地區普遍年降水量普遍小于400毫米;(展示我國主要河流分布圖)黑河——騰沖以東地區河網密布,以西地區河流較為稀少;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東部地區具有發展農業的優勢,民以食為天,所以人口向東部聚集。除此之外,(展示我國鐵路干線分布圖)黑河——騰沖以東地區鐵路網較西部地區密集,使得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為了提高生活品質,人口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黑河——騰沖以東地區和以西地區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差異就導致了我國人口分布呈現出東密西疏的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對以上地圖黑河——騰沖兩側地區的講解,得出我國人口東密西疏的原因,能夠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人口分布受自然條件的限制,也受經濟發展的影響。以上地圖(中國地形分布圖、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中國主要河流分布圖、中國鐵路干線分布圖)均選自八年級上冊教材,可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3.課堂總結。
教師活動:我國作為世人口界第一大國,有人口基數大、自然增長率高的特點,雖然出臺了計劃生育政策,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國人口數量仍然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漸增加,預計會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所以我國提出了“二孩政策”。人口數量多或少,會影響地區的發展,所以人口的增長須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4]。胡煥庸提出的黑河——騰沖人口分界線,受到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環境以及交通、農業、工業等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國人口呈現出東密西疏的特點。
4.課后作業。
(1)閱讀中國省級行政區域圖和中國人口的分布圖,寫出每個行政區域的全稱、簡稱和行政中心,并找出人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省區。
(2)完成“活動”部分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
設計意圖:設計第一道題的目的是強化學生的看圖分析能力,同時省區輪廓是本章內容的重點,重復識記又利于鞏固此部分知識。通過將兩幅地圖綜合分析,能夠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我國人口分布呈現出東密西疏的特點;第二道題目是為了鞏固學生對人口增長及人口分布的認識,使學生初步形成人地協調觀下的人口觀。
本節課在部分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教師創設“北京人口增長”這一情境吸引學生,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人口增長對社會的影響。
本節課引入七年級“人口與人種”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知識點,這是對以往知識的回顧。當前,初二學生面臨結業考試的壓力,如果能利用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知識,這對學生結業考試來說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本節課在“人口分布”部分的講解過程中也運用到了教材中以往出現過的圖片,使學生在讀圖分析問題的同時復習或重新學習圖片內容。
本節課依托于“人口”的教學設計,重點在于了解我國人口的現狀,認清我國是人口第一大國,了解我國人口數量的變化及在不同時期實施的“計劃生育”國策;了解我國人口分布特點及原因。最終使學生認識到人口的增長要與資源環境、社會發展相適應,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在新課導入中引入“七年級下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七年級上冊人口與人種”部分知識點,是對學生已有知識的鞏固,同時此部分內容同樣在培養學生正確人口觀上有重要作用,且與本節課內容聯系緊密,通過對已有知識的回顧,與本節課內容對比,通過創設“北京人口急劇增長”情境,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生更易于理解我國人口現狀以及人口問題。中國人口分布部分知識教學圖片均選自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起到對以往的回顧、對以后的學習鋪墊的作用。將學生已經習得的知識遷移到新的內容上,從而達到鞏固舊知識、轉化舊知識、習得新知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