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雨璇,殷其改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慢性疾病,嚴重影響早產兒預后及長期生存質量。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的發展,極低/超低出生體質量兒存活率明顯升高,產前糖皮質激素的應用、生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使用及機械通氣策略的改善可減少BPD的發生,但BPD的發病率并未明顯下降[1]。據美國國立兒童健康和人類發育研究所(NICHD)報道,胎齡小于28周的超早產兒BPD發生率高達40%[2]。重度BPD會遺留不同程度的肺功能異常、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等問題,嚴重影響早產兒的遠期預后及生存質量[3],故BPD的早期預防和管理已成為圍生和新生兒醫學領域重點關注的臨床問題。但因BPD發病機制非常復雜,其致病因素涉及較廣,且診斷周期長,所以早期識別BPD較為困難。近些年,有研究[4]早產兒出生后早期的血小板參數可能與BPD的發生有關,這或許可以作為BPD的早期預測指標,從而提醒我們給予有BPD高風險的早產兒更優化的治療方案,進而降低BPD的發生率以改善病兒預后。本研究通過回顧性研究分析早產兒生后早期血小板參數與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相關性,為BPD的早期診斷提供新思路。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出生于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連云港醫院產科并入住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出生胎齡≤32周的早產兒為研究對象。
1.2 診斷及排除標準BPD診斷標準:根據2001 NICHD診斷標準[5],任何氧依賴(FiO2>21%)超過28 d的新生兒診斷為BPD,其中(1)不需吸氧者為輕度;(2)需吸氧,FiO2<0.30為中度;(3)需吸氧,FiO2≥0.30或需正壓通氣者為重度。
排除標準:(1)患有染色體疾病或先天發育畸形;(2)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3)生后2 h內未測血小板參數;(4)孕母有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減少綜合征;(5)資料不全的病兒;(6)存活<28 d或在糾正胎齡<32周前死亡的病兒。病兒近親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3 資料收集通過查閱病歷記錄收集。(1)早產兒一般資料:出生胎齡、性別、分娩方式、出生體重、胎數、1 min及5 min Apgar評分、小于胎齡兒;(2)早產兒孕母資料: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完成產前類固醇療程、胎膜早破、胎盤早剝;(3)早產兒臨床特征: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ulmonary surfactant,PS)、咖啡因使用、機械通氣時間、CPAP時間、輸注紅細胞次數、敗血癥、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顱內出血。
1.4 生后2 h內和生后24~48 h內血小板參數收集生后2 h內和生后24~48 h內血小板參數指標:血小板計數(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壓積(platelecrit,PCT)、平均血小板體積(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血小板分布寬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血小板參數指標由我院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型號為:邁瑞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BC-6800Plus。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對符合正態分布的連續性計量資料以xˉ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連續性計量資料以中位數(下、上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應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使用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單因素分析時對于存在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則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ROC曲線評估診斷效能,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早產兒一般資料、臨床特征及孕母資料比較納入符合條件的病兒182例,其中BPD組48例(26.4%),非BPD組134例(73.6%)。單因素分析提示兩組在性別、分娩方式、雙胎、胎膜早破、胎盤早剝、孕母妊娠期高血壓、孕母妊娠期糖尿病、咖啡因使用、敗血癥、NEC、顱內出血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胎齡、出生體質量、小于胎齡兒占比、1 min Apgar評分、5 min Apgar評分、完成產前類固醇療程、機械通氣時間、CPAP時間、輸注紅細胞次數、有無RDS、有無RO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表1 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
2.2 生后2 h內及生后24~48 h內血小板參數比較BPD組生后24~48 h MPV較非BPD組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生后2 h內血小板計數、PCT、PDW、MP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生后24~48 h血小板計數、PCT、PDW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早產兒血小板參數比較/± s

表4 兩組早產兒血小板參數比較/± s
注:PLT為血小板計數,MPV為平均血小板體積,PDW為血小板分布寬度,PCT為血小板壓積。
組別非BPD組BPD組t值P值例數134 48生后2 h內血小板參數PLT/(109/L)221.22±60.30 229.13±83.84-0.70 0.485 MPV/fL 9.37±0.93 9.26±1.04 0.70 0.488 PDW/fL 16.47±1.29 16.55±0.90-0.38 0.707 PCT/%0.36±0.10 0.38±0.14-0.81 0.420生后24~48 h血小板參數PLT/(109/L)206.07±70.80 205.24±88.42 0.07 0.948 MPV/fL 9.43±0.63 10.18±0.80-5.86<0.001 PDW/fL 16.66±0.75 16.41±1.63 1.02 0.312 PCT/%0.19±0.07 0.21±0.09-1.02 0.308
2.3 影響BPD發生的相關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胎齡小、CPAP時間長、機械通氣時間長、輸注紅細胞次數多、高水平的MPV是發生BPD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5。

表2 兩組早產兒孕母資料比較/例(%)

表3 兩組早產兒臨床特征比較

表5 影響BPD發生的相關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 MPV對BPD的預測價值以生后24~ 48 h內的MPV水平繪制ROC曲線,曲線下面積為0.77,約登指數為0.42,MPV的診斷界值為9.6時,預測BPD的靈敏度為77.1%,特異度為64.9%。
隨著我國新生兒醫學的迅速發展,早產兒的救治成活率逐年升高,但BPD發病率沒有明顯下降,尤其是胎齡<32周的早產兒[6]。目前BPD已成為NICU重點關注的問題,因BPD發病機制復雜,其病理改變主要為肺發育不成熟、肺泡、肺微血管發育障礙和肺組織損傷后異常修復、纖維化為主要特征[7],要想做到早期診斷較為困難。近年來早產兒肺部微血管的發育對BPD的影響引起了臨床醫生的關注。研究顯示血小板在肺部早期血管發育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8]。
血小板參數是血常規檢測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PLT、PCT、MPV和PDW。MPV是判斷血小板活化和反映血小板功能的指標之一,體積較大的血小板具有較強的聚集能力,同時其含有豐富的酶與顆粒,可促進血栓形成及炎性疾病發生[9]。PDW則反映了血小板體積的離散程度,它是用所測單個血小板容積大小的變異系數表示。PDW增大,表明血小板體積的懸殊增大,同時也表明血小板有不同程度的消耗。PCT指血小板在全血中所占的體積百分比,取決于血小板計數和MPV 的乘積,相對來說比較恒定。
目前關于血小板參數的研究多集中在成人疾病。血小板的部分參數對成人心血管疾病[10]、急性胰腺炎[11]等的預測價值已經有很多學者研究且被證實。近幾年血小板參數與新生兒疾病的關系也愈發受到重視[12-13]。目前已有人研究血小板參數與新生兒肺疾病的關系,但研究相對較少,且尚無定論[4]。
在本研究單因素分析中,BPD組病兒生后2 h內MPV和非BPD組病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在Cekmez等[14]對胎齡<34周的早產兒的研究發現出生后1 d較高水平的MPV是BPD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的對照組及排除標準與其不同,故可能是造成兩研究結果有差異的原因。本研究中多因素回歸分析中顯示胎齡小、CPAP時間長、機械通氣時間長、輸注紅細胞次數多、生后24~48 h內MPV大是≤32周早產兒發生BPD的獨立危險因素。不過,既往研究顯示敗血癥是早產兒發生BPD的獨立危險因素[15],但本研究中敗血癥在兩組間差異并不顯著,可能因我們收治的病兒患敗血癥較少原因導致。同本研究相似,Dani等[16]的研究顯示生后第1天較高水平的MPV是胎齡<30周的早產兒發生BPD的危險因素。蔡瑞瑞等[17]的研究顯示出生后48 h內MPV與BPD的發生有一定相關性。我們的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生后24~48 h內MPV的曲線下面積為0.77,具有較好的早期預測價值。MPV的診斷界值在9.6 fL時,預測BPD的靈敏度為77.1%,特異度為64.9%。最近紀衛華等[18]也研究了血小板參數與<28周早產兒發生中重度BPD的相關性,提示早產兒出生24 h內MPV大是發生中重度BPD的危險因素,且MPV>10.55對中重度BPD有一定的預測價值。這跟我們的研究結果相似,預測性MPV水平不同可能與BPD嚴重程度及胎齡有關。而付培培等[19]在關于≤32周早產兒的研究發現BPD病兒出生1~7 d的MPV水平顯著低于非BPD病兒,分析與本研究結果有差異的原因可能是MPV的變化具有時相性,不同時間點的不同變化提示了血小板在BPD形成過程中不同時間點的不同作用機制。我們推測MPV在BPD中的作用可能與血小板在BPD的發展中代償性活化有關,從而促進了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釋放,而作為反映血小板活化指標的MPV也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血小板還可以與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炎性細胞直接作用或釋放炎性因子參與炎癥反應[20]。但具體的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的基礎研究進行證實。
綜上所述,生后24~48 h內較高水平的MPV是發生BPD的獨立危險因素,生后24~48 h內MPV>9.6 fL在預測BPD的發生方面有較好的價值。這在臨床上有助于我們早期預測BPD,且多因素分析提示我們在早產兒管理中要更注重采用較溫和的通氣策略,同時在輸血治療時要更為謹慎。不過,因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且入組的病例數相對較少,未把BPD病兒的嚴重程度進行分類研究,可能會造成實驗數據的偏差,今后還需要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的研究以進一步證實血小板參數在預測BPD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