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亮,王魁彬,劉智慧,賈艷紅,秦春堂
肝動脈插管化療栓塞(TACE)目前已被廣泛用于不可切除肝細胞癌(HCC)病人臨床治療,同時對于存在高復發(fā)風險肝癌病人術后采用TACE預防性治療可有效降低復發(fā)率,延長生存時間[1]。急性腹痛被認為是TACE術后常見并發(fā)癥,超過70%病人術后24 h內可見腹痛癥狀,而嚴重腹痛比例接近40%,嚴重影響術后康復進程[2-3]。肝癌病人TACE術后腹痛發(fā)生危險因素相關研究較少,有報道認為年齡、性別、病灶最大徑及病灶位置可能與TACE術后腹痛發(fā)生有關[4]。本研究探討HCC病人TACE術后急性嚴重腹痛發(fā)生危險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于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行TACE治療的HCC病人共178例;納入標準:①臨床確診HCC;②ECOG評分0~2分;③年齡≥18周歲;④Child Pugh分級A~B級;⑤術前無明顯腹痛癥狀。排除標準:①長期服用止痛藥物;②圍手術期未預防采用自控鎮(zhèn)痛;③術后24 h內出現(xiàn)大出血或肝昏迷。病人及其近親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觀察指標查閱病例記錄性別、年齡、疾病狀態(tài)、病灶數(shù)量、病灶最大徑、病灶距包膜距離、腫瘤侵犯血管、TACE治療情況及術后疼痛藥物使用情況;肝內多發(fā)腫瘤病灶指數(shù)量≥3個。術后腹痛程度評價采用NRS評分,其中≥5分判定為嚴重腹痛[5];記錄TACE術后24 h內腹痛發(fā)生時間和強度,其中輕度腹痛指疼痛數(shù)字評分(NRS)1~2分,中度腹痛指NRS評分3~4分,重度腹痛指NRS評分≥5分[5]。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選擇SPSS 20.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例(%)表示;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并構建預測模型;描繪ROC曲線評價模型預測效能;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HCC病人TACE術后急性嚴重腹痛發(fā)生情況分析178例病人TACE術后24 h內發(fā)生急性嚴重腹痛28例,發(fā)生率為15.73%;其中術后30 min內發(fā)生4例,術后6~12 h發(fā)生18例,術后12~24 h發(fā)生6例,占比分別為14.29%,64.29%,21.42%。
2.2 HCC病人TACE術后急性嚴重腹痛發(fā)生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急性嚴重腹痛組初治比例、病灶最大徑>5 cm比例、病灶數(shù)量≥3個比例、病灶侵犯血管比例、既往TACE術后中重度腹痛史比例及接受載藥微球TACE比例分別為75.00%(21/28),64.29%(18/28),75.00%(21/28),46.43%(13/28),28.57%(8/28),60.71%(17/28),顯著高于非急性嚴重腹痛組的57.62%(87/151),39.07%(59/151),50.99%(77/151),25.17%(38/151),11.92%(18/151),33.77%(51/151)(P<0.05);急性嚴重腹痛組既往TACE治療史比例為39.29%(11/28),顯著少于非急性嚴重腹痛組的62.25%(94/151)(P<0.05)。見表1。

表1 肝細胞癌(HCC)178例肝動脈插管化療栓塞(TACE)術后急性嚴重腹痛發(fā)生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例
2.3 HCC病人TACE術后急性嚴重腹痛發(fā)生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肝內多發(fā)腫瘤病灶、既往TACE術后腹痛史、既往TACE治療史及TACE類型均是HCC病人TACE術后急性嚴重腹痛發(fā)生風險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肝細胞癌(HCC)178例肝動脈插管化療栓塞(TACE)術后急性嚴重腹痛發(fā)生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
2.4 預測模型構建及預測效能ROC曲線分析基于多因素分析結果建立TACE術后急性中重度腹痛發(fā)生風險預測模型。ROC曲線結果顯示,上述預測模型曲線下面積為 0.81,95%CI:(0.75,0.88),最佳截斷值為0.49,靈敏度和特異度為75.86%,73.10%。
TACE是HCC治療常用手段之一,對于癥狀控制良好病人術后24 h左右即可出院;以急性腹痛為代表TACE術后栓塞綜合征發(fā)生風險較高,其中腹痛癥狀如未有效控制往往導致住院時間增加[6]。目前認為TACE術后急性腹痛發(fā)生可能與栓塞所致血管痙攣、病灶內部急性缺血壞死、大量炎性介質釋放及個體疼痛閾值差異有關[7]。
本次研究178例病人TACE術后24 h內發(fā)生急性嚴重腹痛28例,發(fā)生率為15.73%,且以術后6~12 h腹痛發(fā)生比例最高;需要注意本次研究報道急性嚴重腹痛發(fā)生率低于既往研究[8],這一差異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本次研究中納入預防性TACE治療人群,此類病人未見嚴重腹痛發(fā)生,這可能與栓塞劑和化療藥物使用量較少有關。但有研究認為預防性TACE術后急性腹痛發(fā)生率更高,這主要因無病灶虹吸效應導致碘化油廣泛刺激血管繼發(fā)痙攣造成,推薦對于此類病人藥物注射應盡可能緩慢且控制碘化油用量[9];②研究中病人圍手術期均接受預防性鎮(zhèn)痛藥物使用;有學者研究證實[10],術后自控鎮(zhèn)痛可降低行TACE治療病人急性嚴重腹痛發(fā)生率至10%以內;另有報道提示給予接受TACE治療病人圍手術期積極有效鎮(zhèn)痛干預后,95%以上腹痛獲得明顯改善,均可在術后24 h內出院[11]。
常規(guī)TACE采用碘油+化療藥物乳劑可導致藥物大量進入血液循環(huán),影響局部治療效果,加重全身不良反應;而載藥微球TACE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上問題,通過緩慢釋放化療藥物,維持病灶內部藥物峰值,降低全身不良反應[12]。有報道顯示[13],載藥微球TACE相較于常規(guī)TACE,病人術后急性腹痛發(fā)生率和嚴重程度均更高。本次研究證實,采用載藥微球TACE治療病人術后急性嚴重腹痛發(fā)生風險更高,筆者認為這主要與載藥微球TACE可加快病灶內部腫瘤細胞壞死和加重局部缺血效應有關。
理論上肝臟腫瘤病灶越大或越接近包膜,則病人TACE術后腹痛則越明顯[14]。本次研究多因素分析僅證實肝內多發(fā)腫瘤病灶是HCC病人TACE術后急性嚴重腹痛發(fā)生風險獨立影響因素(P<0.05);需要注意本次研究納入指標為單一病灶最大徑,而非全部病灶直徑,無法代表腫瘤整體負荷,故可能屬于混雜因素,故采用病灶數(shù)量代表腫瘤負荷價值更高,同時多個腫瘤病灶誘發(fā)急性腹痛風險更高,與以往報道結果相符[15]。HCC病人病灶數(shù)量越多、病灶體積越大則栓塞劑用量亦越多,血管栓塞范圍越廣,病灶在較短時間內缺血壞死所致腹痛反應則越嚴重。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既往TACE術后腹痛史和既往TACE治療史均是HCC病人TACE術后急性嚴重腹痛發(fā)生風險獨立影響因素(P<0.05),這一發(fā)現(xiàn)在以往報道中較少涉及;其中既往TACE腹痛史病人腹痛再次發(fā)生風險提高7.15倍,這可能與個體疼痛閾值差異、肝臟病理狀態(tài)及治療方案有關。同時既往接受TACE治療發(fā)生腹痛風險較低,這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16-21],這一現(xiàn)象發(fā)生主要與病人隨TACE治療次數(shù)增加、反復接受相同刺激導致疼痛耐受性提高有關。本次研究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預測模型曲線下面積為 0.81,95%CI:(0.75,0.88),最佳截斷值為0.49,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5.86%,73.10%,證實這一預測模型具有良好預測準確性、靈敏度及特異度,可輔助指導臨床治療護理方案制定。
綜上所述,HCC病人TACE術后急性嚴重腹痛發(fā)生風險與肝內多發(fā)腫瘤病灶、既往TACE術后腹痛史、既往TACE治療史及TACE類型獨立相關,基于此構建預測模型具有良好預測效能。但需要注意本次研究屬于小樣本單中心回顧性報道,無法完全排除混雜因素影響,所得結論有待后續(xù)研究進一步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