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瑞 鄒詩萱 夏 萌 阿西阿衣莫 何星楠
(南京財經大學,南京 210023)
為了更好地研究土地財政對其他經濟現象的影響,探索土地財政的驅動機理,大量的學者對土地財政進行了探索和研究。第一,從制度因素來看,財稅體制調整會使地方政府加深對土地財政的依賴[1-2]。夏依和郭傳輝[3]認為分稅制的改革導致地方財政收入減少,地方財政壓力劇增。現存的土地出讓制度為土地財政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公共利益的驅使下,政府出讓土地的行為得到了強化。第二,從經濟社會因素來看,土地一級市場被壟斷對土地財政具有促進作用,會加深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4]。地方競爭壓力強化了土地財政行為,因為上級政府難以以一個合理的指標對下級政府進行全面、合理的評估,又因為經濟發展指標具有直觀、操作方便的優勢,所以考核壓力驅使地方政府強化土地財政行為。
企業市場競爭力作為企業在市場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指標,直接關系到企業的長遠發展和持續競爭優勢。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5]認為,一個企業只要能夠長時間維持高于其所在產業平均水平的經營業績,就可以認定這個企業具有可持續競爭優勢。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成了每個企業追求的目標。一般而言,企業市場競爭力是由眾多復雜的因素綜合作用決定的,實現競爭力的提升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過程。現有文獻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的分析涵蓋了外部市場營商環境和企業自身發展的競爭戰略[6],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部分:從外部營商環境來看,可以細分為政府補助[7]、市場經濟轉型[8]和廣闊的發展空間[9];而從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戰略相對而言,觀點更為豐富,可以劃分為對外形象和對內管理。對外形象包括社會責任履行狀況[10]、信息披露等;對內管理從經營水平[11]的角度出發,包含人才[12]、成本、科技[13]、現金持有量等。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土地出讓金是土地直接收入中的絕對主體,在土地財政中也占據較大的比例,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因此通常以土地出讓金數額來衡量土地財政的規模。
我國近十幾年土地財政規模不斷擴大,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21 年的土地出讓金數額為87 051 億元,相較于2009 年的14 254 億擴大了6 倍。但值得關注的是,2022 年土地出讓收入同比減少了23%。此外,2022 年的前五年,土地出讓收入約占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而在2022 年則減少為5%,這說明我國在嘗試逐漸減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地區的土地出讓收入與當地經濟發展有密切聯系。土地出讓收入額排名靠前的省、市幾乎都位于經濟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土地出讓收入約占全國的60%。
土地出讓收入為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柱。我國土地出讓主要用于城市建設、房地產開發、城鄉一體化建設和工業發展建設等。地方政府通過出讓土地使用權,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資金保障,推動企業發展,有利于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地方政府可以依賴土地財政償還債務,降低地方發債帶來的不穩定的風險。但是,土地財政有利也有弊。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但近20年來,土地財政規模總體呈現擴大的趨勢,這說明部分地方政府過于依賴土地財政帶來的短暫好處,只想著通過“賣地”填補當地財政資金的不足,這在客觀上減弱了政府對于更多具有潛力的戰略方向的關注和落實,錯失了很多發展機會,不利于長久發展。2015—2021 年,我國單位土地出讓均價逐年提升,這意味著房屋建設成本不斷提高。土地財政對于企業的競爭力影響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通過較高的商業用地價格來提高勞動力成本,從而降低企業競爭力;二是通過較低的工業用地價格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但由于房地產行業的暴利,土地使用權多數出讓于房地產,利益集中到少部分人的手里,使得土地市場不平衡、土地利用不合理,也不利于實業的發展。此外,土地財政規模的擴大、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對自然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財政要發展,地方政府就要減少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將財政收入的重心由原來的土地財政轉移到產業財政上,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制造業根植性和競爭力;推動工業用地提容增效,推廣新型產業用地模式,實現地方財政收入模式的戰略轉型;積極推動財政收入多元化,完善土地市場監督管理機制。
1.小微企業
我國企業按規模大小分為小微企業、中型企業和大型企業。小微企業在所有企業類型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小,且靈活性強。小微企業主要包括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4 種,數量占中國市場主體的80%。從區域來看,長三角地區的小微企業最活躍,而東北地區的小微企業較為衰落。小微企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年GDP 貢獻量占中國GDP 的60%左右,為中國70%以上的就業人員提供了工作崗位。然而,小微企業的發展也面臨種種困難。由于規模小、資金少、信用等級較低,所以融資較為困難,導致發展資金匱乏,并且由于市場規模有限,企業存活周期短,沒有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缺乏創新能力,與中型企業和大型企業相比,企業市場競爭力低。近幾年來,小微企業還出現了注冊數量減少、注銷數量增加的情況。我國政府重視小微企業的發展,采取優惠政策,如減稅降費、設立專項資金提供幫助,支持小微企業融資。隨著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積極成就,小微企業數量呈現逆勢上漲。此外,互聯網的發展為小微企業開拓了電子商務、大數據等高新領域的業務。小微企業想要提高市場競爭力,需要從當前面臨的種種問題出發,提高創新能力,尋找融資新方式,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2.中型企業
中型企業在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領域有著重要的創新成果。中型企業主要的發展方向是拓展國際市場,這需要中型企業引進人才,注入創新發展動力,實現數字化轉型,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提高在國際市場所占份額,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3.大型企業
中國的大型企業在競爭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2022 年,中國企業500 強營業收入總額首次突破百億大關。我國大型企業近年來營業收入穩步增長,2022 年增幅較大,達到了14.08%。2023 年,在世界500 強企業榜單中,中國有142 家上榜,這說明中國大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
盡管中國大型企業在某些領域取得了突破,但整體上仍然面臨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研發投入不夠等問題。統計顯示,我國雖然目前每年專利申請數位于全球第一,但是科研成果轉換率較低,僅為10%~30%,而發達國家的這一項數據為60%~70%,有的國家甚至在80%以上。
中國的大型企業應當積極進行創新創業,攻克“卡脖子”的難題。對于像華為這樣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領域有重大突破的企業,國家應當給予支持鼓勵,為中國和全球經濟復蘇提供新動力和機遇。
土地財政通過工業用地來影響企業的土地成本,通過商業用地來影響勞動力成本。通過影響土地成本可以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而勞動力成本會阻礙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土地成本主要受工業用地的影響。地方政府為了吸引企業扎根而選擇為企業提供便利和優惠,對采取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租讓的企業實行地價鼓勵支持政策,并對土地供應程序進行優化(《自然資源部關于完善工業用地供應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通知》)。通過這些政策優惠,留給企業壓價的空間,從而降低企業的土地使用成本,使企業將更多的資金和重心轉移到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進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工業用地的交通便利性對企業的物流運輸和供應鏈管理至關重要。位于交通樞紐附近或交通網絡發達的工業用地可以提高企業的物流效率,降低運輸成本,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工業用地的用地成本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成本。合理控制用地成本,選擇成本適中的工業用地可以降低企業的運營壓力。此外,如果工業用地具有可拓展性,能夠滿足企業未來的發展需求,也能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工業用地對企業競爭力有重要影響,因為它關系到交通便利性、勞動力資源、基礎設施支持、用地成本和可拓展性等因素,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企業的運營效率和成本控制,從而決定了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水平。
勞動力成本主要受商業用地影響。由于地方政府需要對工業用地進行政策優惠和補貼,財政支出增多,收入減少,地方政府會選擇提高商業用地價格來增加財政收入。商業用地的價格上漲會使勞動力成本也上漲。因為商業用地價格上漲會使居民的生活成本上漲,如房價、商品價格等。面對生活成本的上升,居民必須有相匹配的消費能力來支撐生活水平,從而對薪資進一步提高要求,這就使得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上漲,可能導致企業的競爭力下降。
位于繁華地段或人流密集區的商業用地通常租金較高,這可能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和管理費用。高租金壓力可能導致企業利潤率下降,由于公司規模固定,意味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競爭力降低。同時,選擇繁華商業區的商業用地可能意味著企業將與許多競爭對手直接競爭。激烈的競爭環境可能導致市場份額的爭奪,加劇競爭壓力。此時,企業就需要引進更多有豐富經驗的管理者或銷售人員,因而將提高勞動力成本,企業市場競爭力將下降。
綜上所述,工業用地價格較低,使得產品制造成本低,從而促使企業將更多資金投入生產技術研發和改進中,對企業市場競爭力有正向促進作用。而商業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價格高于工業用地價格,商業用地價格高,人民購房成本高,因此勞動力成本上升,會降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當工業用地補貼幅度大于勞動力成本上升幅度時,土地財政對企業市場競爭力有正向提升作用;反之,當勞動力成本上升幅度大于工業用地補貼幅度時,會阻礙企業市場競爭力發展。由于企業所屬行業不同,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影響也不相同,因此在決策時需要根據企業自身定位進行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