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旺 王 爽 高 潔 鄭曉兵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天津 300300)
當前,我國正處于互聯網信息化的高峰時代,各行各業都在針對體系內進行從線下向線上的整合轉型。企業內部進行信息化系統的搭建,一方面能夠整合內部資源、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刺激新功能的衍生與迭代。企業需要從不同方面,在確保自身競爭力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引入新元素,并且要結合自身的企業文化,宣傳自身提倡的主題。工團活動信息化的建設不僅可以讓員工省去大量的重復工作,提升員工的體驗度,也可以避免信息的不對稱性,在團委組織方和員工參與方搭建一架信息雙通道高架橋,在企業黨工團建設方面起著重要的意義。同時,通過加強工團活動的建設,也可以為企業培養人才,提升員工的榮譽感、歸屬感,為企業的戰略發展奠定了基礎。
通過研究工團活動信息化系統的功能分布,對比與傳統方式的優缺點,并分析其現實內在成因,我們可以發現工團活動在傳統方式的瓶頸和壁壘,挖掘企業在傳播企業文化過程中的難度,有利于搭建與布局新時代下的信息化系統邏輯架構,更好地為企業工團活動的開展提供有效的輔助工具,減少組織方的大量重復性工作,降低人工操作的錯誤率,有效規避一些不必要的風險,提高員工的參與熱情和參與難度門檻,為企業實現現代化運行模型提供推動力。同時,在企業工團活動開展過程中運行信息化系統,又可以促進新形勢、新形態的邏輯功能需求,促進拓展信息化功能應用場景,為信息化功能多樣化發展提供養料,孵化功能豐富的產業鏈需求。
在企業的工團系統中,常用的功能模塊一般都包含報名模塊,這是工團活動的一個重要且工作量巨大的模塊。在日常企業工團活動中,往往在報名階段出現很多問題,如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的報名信息不明確、員工報名信息獲取延遲、報名無效或重復報名等現象。信息化系統報名模塊能夠解決這類問題,采用統一的小程序、小軟件這類信息化系統,結合宣傳板塊內容,讓員工在活動發布之際便可對報名流程一目了然,通過簡單的指引操作便可成功報名,這是信息化系統報名模塊的功能優勢。報名信息根據功能設定會直接導入后臺,或根據預設的規則進行分組處理,然后公布。這兩種常用操作省去了大量的組織方的工作,提高了報名信息階段的工作效率,縮短了報名時間,大大提升了活動的時效性,對于活動量較大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1]。
活動編制模塊,顧名思義就是活動的流程化規則,其涵蓋報名信息、分組信息、賽程安排、晉級規則及相關人員安排等內容,是自動化、透明化的工團活動組織主線,是工團活動的核心板塊。員工通過小程序、小軟件等信息化系統,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報名狀態、比賽狀態,以及自身的晉級要求和其他規則要求,避免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規則盲區、遲到,以及時間沖突導致的棄權等現象。對于參與的員工,活動編制模塊可以通過內容了解組織方的種種要求,大大促進組織方和參與方的協作溝通。另外,活動編制板塊也對系統架構設計提出了挑戰,后臺邏輯的復雜性會與功能的便捷性形成矛盾沖突體,換句話說,越便捷清晰的功能越需要復雜多結構的處理架構,相應需要的開發周期就會越長,測試校驗工作也會越多。尤其是在人員分配與晉級統計時,輸入的便攜性與后臺邏輯處理更是此消彼長,很難兼顧周全。所以,活動編制板塊不僅考驗組織方的活動設計能力,更是信息化功能完善提升的一個促進平臺[2]。
活動展示板塊是對活動的發布、進展信息與歷史信息的一個宣傳,可以將其簡單理解成新聞板塊。這要求UI 設計要精煉,突出重點信息,能讓員工參與方一目了然。在工團活動之中,活動展示板塊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頁面設計的觀賞性、內容的價值性、操作的簡介邏輯等決定了員工對其關注度的大小。往往一個好的系統設計便能對工團活動內容起到很大的宣傳作用。在者,活動展示模塊能夠使信息共享在組織方與參與方之間,尤其是針對包含中間組織方的多級團委組織架構的企業,該系統可以有效縮短信息傳遞的時長,大大提升宣傳力度和反饋時間。
論壇功能是附加的一個板塊功能。往往基于論壇功能,系統會更加正規化,嚴格化。可以說,擁有論壇功能的工團活動信息化系統往往在員工參與方與組織方之間搭建了一條更寬廣的雙通道信息渠道。通過論壇功能,員工參與方可以了解組織方的要求,感受到宣傳的文化力量;而組織方也可以收到來自員工參與方的真實需求和心理狀況,真正地做到深入群眾中去。另外,由于論壇的言論性,管理論壇也成了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控制言論導向、刪選不良信息等給系統邏輯化建設帶來了很大的工作量[3]。
根據以上對企業中工團活動信息化系統功能的介紹,可以清晰地感覺出信息化系統的構建在對工團活動的開展中較以往形式的便利性和高效性。簡化設定企業工團委組織為單級架構,即直接為工團委組織方和員工參與方。組織方和參與方在采用傳統方式和信息化系統時,從以下兩方面分析收益增益。
首先,從工作量及工作效率方面。采用信息化系統,組織方減少宣傳時間,報名信息的收集工作及報名信息的統計處理工作從工作量的角度較傳統方式獲得很大增益。員工參與方在工作量方面依然同傳統方式一樣,需要進行一定量的信息填報工作。對于員工參與方,通過信息化系統報名可以直接對接工團組織方,不需要中間轉換,報名效率提升,組隊成功率增加。組織方在效率方面也較以往的傳統方式有著普及面廣、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優勢。
其次,從信息傳遞及體驗感方面。采用信息化系統,員工參與方在獲得信息的時效、獲得信息的便捷性、獲得信息的全面性方面較傳統方式有大幅度提高。而對于組織方,信息化系統也使信息的傳遞更加便捷高效,組織方的宣傳工作較傳統方式也有一定的提升。對于組織方,體驗感將和傳統方式毫無差別。但對于參與方,可以通過活動的報名、活動編制板塊、活動展示板塊及論壇功能直觀地了解活動內容,增加其體驗感。
基于以上幾方面綜合考慮,筆者分別構建兩方面的博弈模型與之對應。
納什均衡模型是在評估工團組織方,即員工參與方在兩種選擇下的工作量,即工作效率的分析模型,通過尋找增益值最大的選擇方式,得出二者在某種選擇下的最大收益增益。筆者先建立博弈模型的標準式,即員工參與方在信息化系統與傳統方式在模型中的增益值分別可設置為3和0,工團組織方在信息化系統和傳統方式的增益值分別可設置為3 和0,工團組織方和員工參與方在信息化系統及傳統方式的選擇博弈可得圖1 所示的結果。

圖1 信息化系統與傳統方式博弈標準式
通過上圖可知,在員工參與方與工團組織方都選擇信息化系統時,雙方獲得增益最大化,而在選擇傳統方式時,雙方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都是最低的,這也解釋了信息化系統提高效率的宏觀表象。當信息化系統帶給組織方和參與方更多的增益收益時,雙方都會不自覺地選擇收益增益值更大的選項。假如工團組織為多級結構,如存在三級、四級部門這類大型集團企業,其面臨的參與方人員數量往往更為龐大,組織方多級結構會同樣帶來更大的工作量和更長的延時時效,在引入模型中時,各級代表在信息化系統的選擇方式上,相較傳統方式將會獲得更大的收益增益值,繼而二者的差距將越發明顯。所以,往往大型的企業會率先引入信息化系統開展模式,以解決各級組織方繁重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時,參與方也會因直接面對最上級的組織單位而更好地進行信息交互與資源調配,更好地參與到活動中,提高員工的參與感。納什均衡直觀、簡單地解釋了這種對比現象,幫助我們理解其中的差異,更好地引導用戶做出理性選擇[4]。
從非對稱信息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獲得在傳統方式與選擇使用信息化系統二者之間的參與積極性及體驗感。信息化系統的優勢正如上文所說,會增加參與方的體驗感,使活動的體驗感得到強化,那么假設參與方認為組織方組織的好的活動可以積極參加,則筆者假設參與方認為組織方組織的活動是好的活動的先驗概率為p(a),是不好的先驗概率為p(b)(a,b 分別代表活動的好壞);并且知道好的活動體驗感好的概率為p(g|a)體驗不好的概率為p(k|b)(g表示體驗好,k 表示體驗不好);不好的活動體驗好的概率為p(g|b),體驗好的概率為p(k|a),那么如果參與方觀察到組織方組織了一個體驗好的活動,根據貝葉斯法則,參與方認為這是組織方組織的好的活動的后驗概率為:
比如說,參與方認為是好活動的先驗概率為0.5,好活動體驗感好的概率為1,不好活動體驗感好的概率為0.5,那么當參與方觀察到體驗好的活動,他認為是好活動項目的概率就由原來的0.5 變為現在的:
或者說,參與方認為活動項目為不好的活動項目的概率由原來的0.5 變為現在的0.3,接下來如果又觀察到一個體驗好的概率,參與方認為組織方組織了好的活動項目的概率由0.7 變為:
重復如此,組織方組織的活動在參與方心中就是好的活動,并且會積極參與。這種聲譽積累問題,恰是信息化系統在微觀角度對參與方潛在促進。
同樣,越大型的多級架構的企業,這種現象也會越明顯。龐大的多級架構使得初始信息到達員工參與方這里時已經嚴重變形、失效,員工對活動本身的感受越遙遠,體驗感越差。而當信息化系統得到應用后,員工可以省掉中間的溝通環節,如同直接對接組織方,縮短信息傳遞的距離。同時,在員工參與者使用簡單即用的信息化功能板塊之后,對活動本身會愈發青睞,產生正向刺激,萌生更多的好感,直到概率變成1,完全信賴組織方組織了好的活動,并且積極地參加。這就是博弈理論中的聲譽積累,它完美地解釋了員工參與方在信息化功能模塊帶來的便利下一點一點地受益并被引導的驅動力及內在過程[5]。
在企業的工團活動中出現以上現象,主要是由于組織方和參與方在信息方面的不對稱性。一方面,參與方想更好地了解組織方關于活動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參與方與組織方之間的空間和時間間隔,信息傳遞反饋收到阻隔,即組織方想讓參與方了解的信息參與方不能及時獲取,參與方想反饋給組織方的信息組織方不能及時收集。越大型的企業,往往部門層級越多,這種現象會愈發明顯。這就把員工參與方和活動組織方分割出來,站在各自角度上思考問題,往往舉辦的活動也會很難落地或者效果比想象中的要復雜,要差一些。而解決這一現狀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搭建一個“橋”,把組織方和員工參與方直接連接起來,交互雙方的需求,獲取最直接的信息資源。隨著信息化和大數據的發展,新形態的信息化功能板塊應運而生,并越來越成為企業工團活動的主力軍[6]。
在信息傳遞方面,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牛鞭效應”。由于組織方與參與方之間在傳統方式上會包含多段中間環節、二級機構、三級機構等,這在信息傳遞時會產生偏差,如時間節點的偏差、要求人數的偏差等,使得參與方不能清晰地了解組織方真正的要求,從而對組織方的組織的活動產生信賴偏差,降低其積極性及參與的成功率。如同上面所說,多級結構的企業往往在信息傳遞時層層加碼,以確保給自己留出完成余量,或者減少自身的工作量和風險,因此往往到了員工參與者手中便變成了龐大的工作量,如活動組織方要求填寫一頁信息,但分到各部門會增加到兩頁,到科室又增加一頁,逐層加碼后到員工參與者手中就變成了10 多頁,員工對其的體驗感就從原來的熱情變成了感覺到負擔,參與感便會大幅度下降。而運用信息化功能板塊便使得員工參與者能直接感受到組織方的初衷,大大提升員工的參與熱情。
在企業的架構中,參與方與組織方分別處于不同的思維認知角度,兩者不可融合或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參與方更多的是從個人角度理性思考并做出決策,而這往往與集體理性相矛盾。例如:參與方往往選擇對自身有利但對整體公平性不利的抉擇,從而達到自身收益增益值最大的目的;通過自身信息量的優勢,比對手獲得更多的資源,從而達到戰勝對手的目的;等等。而信息化系統的推廣將信息共享于所有參與方,每個參與方在公平原則下參與,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這種矛盾,從而達到了更好的活動體驗和工作效果。
通過對比采用工團活動信息化系統與傳統方式的博弈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信息化系統在工作量及工作效率、信息傳遞與體驗等方面都優于傳統方式,從而在企業中獲得了更高的評價和更好的推廣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