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平莊鎮中心小學 黃學躍
新課改背景下核心素養教育觀念逐漸成為指導學科教學轉型的重要參考,為改變體育教學方式提供了更多方向。籃球作為小學體育教學的重點項目之一,對學生良好體能素養的培育有重要推動作用,也影響著學生學習品質的養成。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理念為中心調整籃球教學方式,注重突出籃球教學的競技性、娛樂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在籃球學習中的體驗感和參與感,以便能實現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同步提升。教師應將籃球教學分為戰術講解和運球學習等部分,依據學生運動基礎和學習狀態的差異,采用分層化教學,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制訂教學策略,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運動態度和良好學習習慣。
在現今社會生活中,適度的體育運動能提高學生身體的健康程度,有助于培養良好的生活和運動習慣。但由于錯誤的運動方式和學習壓力的增加,使學生難以有足夠的時間用于體育鍛煉,對體育運動的印象也停留于疲憊感和枯燥感。而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體育籃球教學,能吸引學生更加主動地了解體育運動知識,有助于在實踐活動中激發籃球運動興趣,能使其保持健康的體態完成小學學習活動。而且在專項籃球教學中,教師還會依據學生體能和運動狀態的差異,給予針對性的訓練指導方案,能使學生學會關愛身體,明確健康的體魄對生活和學習的重要性,便于全面提升班內學生的身體素質。
在小學教育階段設置籃球專項教學十分必要,不僅能增加學生的日常運動量,還能使其大腦得到放松,有助于提升學習效率。因此,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體育籃球教學時,教師既應關注學生對理論性籃球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應組織不同形式的實踐訓練,挖掘學生體育運動潛力使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在實踐中得到提升,增強學生參與體育訓練活動的自信心,進而把握住學生身心成長的關鍵期,培養其體育方面的興趣愛好。而且,在籃球專項訓練中,學生能對自身的運動狀態和身體素質有更準確的把握,能激發競爭和主動學習意識,掌握更多運動技巧,使自身在合作運動中培養團結的體育運動精神。
通過對小學階段各學科教育教育過程的分析可以發現,所有學科的學習都應強調勞逸結合,注重學習與休息時間的合理安排,避免因學習壓力過大影響學生大腦的正常發育,出現邏輯分析和知識記憶能力下降的問題。如果學生將休息時間全部用于學科學習,不僅會降低學習效率和解題正確率,還會使其逐步喪失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打擊學習自信心。而小學體育籃球教學能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學習疲倦期,有助于使其身心得到休息與放松,便于緩解學生學業壓力。學生在積極健康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放松,記憶和理解新知識的速度會更快,有利于為解決更復雜的學習問題提供有利條件。
在當前籃球運動和籃球文化大熱的社會背景下,許多學生產生了參與籃球運動的興趣,但由于缺乏專業的訓練指導和運動時間,學生的興趣保持較短,難以完全集中注意力完成籃球技能學習。這種情況使體育教師不僅承擔傳授專業運動技能的教育任務,還需要幫助學生體驗籃球運動帶來的樂趣,使籃球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持久性運動。因此,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體育籃球教學時,教師應結合體育學科新課改教育要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原則,轉變自身籃球教育理念,適當增加籃球運動在體育學科中的教學課時,使學生能感受籃球運動的魅力,積累更多籃球戰術策略和運球技巧,提高對籃球運動的重視程度。為了真正提升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興趣,需要先轉變其對籃球的刻板印象。為此,教師應從不同角度向學生傳授籃球運動知識,包含籃球運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等,改變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認知,激發主動學習興趣。在良好的運動興趣指引下,籃球教學效率會有所提升,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態也會有較大變化。
以部編版1 至2 年級全一冊“小籃球游戲”教學為例,本課主要了解籃球運動中的投擲和跑等動作,掌握投球進筐的基本動作和籃球比賽中站位的變化,嘗試練習雙手體前投籃等基礎動作,建立投籃和運動走位的動作概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理念為中心進行本課教學設計,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的有機結合。而為改變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固定印象,教師應向學生講解籃球運動員姚明和科比的運動經歷,包括兩位運動員在籃球比賽中的位置、優勢和在比賽中得分與助攻的情況,以便能加深學生對籃球運動知識和運動文化的了解,有助于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籃球訓練中。隨后,教師再詳細講解籃球比賽的規則和投球技巧,使學生始終保持注意力集中的學習狀態,有利于提高籃球教學效率,能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奠定基礎。
相較小學階段其他教育方式來說,游戲教學法更能吸引小學生注意力,符合小學生好奇心強且注意力易分散的學習特征。適宜的游戲活動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對提升學科教育效果有重要推動作用。而籃球相較其他體育運動來說,受到大部分小學生的喜愛,但也有部分學生由于對籃球知識了解的不足,缺乏參與實踐學習活動的興趣,容易從課堂學習的狀態中脫離,無法真正發揮體育教學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因此,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體育籃球教學時,教師應將游戲教學法引入籃球課教學中,依據小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科學設計游戲活動,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以提升課堂教育效率,增加學生對籃球基礎知識和運動技能的了解。而且,教師還應對籃球游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設,引導學生一同思考解決辦法,使學生可以在游戲中全面提升身體素質,掌握更多專業的籃球運動知識。
以部編版1 至2 年級全一冊“小籃球游戲”教學為例,為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體育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設計以“活動籃圈”為主題的體育游戲,先依據對學生運動基礎和籃球技能的了解,堅持組內異質原則將其分成不同的游戲小組。各小組需要圍成一個籃圈,各小組之間可以穿插成員變換位置關系,但需要保持籃圈大小一致。每輪由兩個小組擔任投球方,在教師發出發球指令后,兩小組需要合作將籃球拋至對面小組,在規定時間內投進對方區域內數量多的為獲勝方。借助這種合作對抗型籃球游戲,能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有助于學生在游戲中鞏固籃球基本技能,把握籃球運動的關鍵點,對整體提升小學體育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同時在組織籃球游戲時,教師還應從競技品格和規則意識等多角度開展教育引導,使學生能更全面地認識籃球運動,并將籃球技能與情感相融合,培養其良好的體育情感和體育品格,推動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全面落實。
伴隨科學技術的創新和其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程度的提高,使許多學生沉迷于電子游戲中,享受著高科技營造的虛擬世界,致使身體缺乏科學有效的鍛煉,對體育運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影響著日常生活質量的提升。因此,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體育籃球教學時,為增加學生對籃球運動的重視,教師應依據教育目標和教學計劃安排體育測試,使更多學生主動學習和參與籃球運動中,提高學生籃球學習興趣,以便能提高籃球教學有效性,推動學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達成以及體育核心素養理念的落實。而且,教師應意識到體育素養的培育是長期且復雜的教育過程,只有在教師與學生相互配合中,才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運動觀念和體育意識。因此,教師在開展籃球體育測試時,應注重教育評價的多元化,發揮自身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用肯定贊揚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實踐學習活動,并從不同角度觀察學生的運動情況,協調各類外部影響因素,幫助學生發現適合自己的籃球訓練方式,提升籃球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開展有規律的多效立體評價活動。
以部編版3 至4 年級全一冊“小籃球”教學為例,本課主要了解運球、傳球和投籃相關籃球動作,掌握持球和拍球的具體動作,熟悉籃球彈性和滾動性特征,了解更多專業的籃球用語,體驗籃球運動中合作勝利的喜悅感。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應將掌握籃球專業用語和運球傳球技能作為本課重點教學內容,注重相應的動作示范和指導,增強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好感度。同時,為提高學生對籃球運動的重視度,教師應將相關籃球技能納入體育測試中,使學生能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對待籃球學習,推動預期教育目標的落實。隨后,教師應組織學生練習原地投籃動作,要求其在連續30 次投籃中,保持十進六的投籃命中率,提高籃球運動水平,并監督學生勞逸結合,培養其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使其明確籃球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心理學和教育學相關理論中提出,成功能使人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對思維和身體尚處于發展狀態的小學生更是如此,成功既能為小學生帶來情緒上的愉悅感,又能提高其參與學習活動的自信,增強自主學習動力。但由于生活環境和學習基礎的不同,使小學生個體存在較大差異性,若采用統一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標準難以檢驗教學有效性,無法確保學科教育活動保質保量完成。因此,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體育籃球教學時,教師應以學生的運動水平差異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采用分層訓練方式傳授籃球技能,使全部學生都能有適宜的學習方式。而且,由于小學生體質強弱不同,肢體承受能力有差異,教師應從不同角度觀察學生的運動過程,給予針對性指導,確保籃球訓練活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出現超負荷訓練問題。同時,教師應定期總結學生的運動情況,按照分層方式進行記錄,及時調整籃球教學策略,使籃球教學方式能符合學生的基礎學習情況,充分發揮體育運動對增強學生體質和身體素質的推動作用,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
以部編版3 至4 年級全一冊“小籃球”教學為例,本課為教學目標體驗球感和球性,在掌握籃球基礎動作的基礎上熟悉籃球比賽中不同位置的站位變化規律,注重戰術技巧等相關知識的積累,培養合作學習和體育競技精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分層訓練的方式開展本課籃球教學,在備課環節依據學生運動基礎和身體素質的不同,量身制定體育教學計劃。對于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來說,教師應鼓勵其完成能力范圍內的訓練學習,盡量保持一定的運動量,增強其參與籃球運動的適應性;而對于身體素質尚可的學生來說,應調整籃球訓練強度,增加其對籃球和相關技術動作的熟悉度,初步培養其戰術策略意識;對于有一定籃球運動經驗的學生來說,教師應注重運動技巧和戰術思維的培養,全面提升其運動水平。總之,分層教學形式可以滿足小學生差異性的學習特點,使其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在小學體育教學體系中,教師需要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引導策略。在面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時,教師應注重教學引導的全面性,全面激發其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在面對小學高年級學生時,教師應給予其更多自主練習空間,增加運動技術指導,確保運動水平和學習品質得到同步提升。因此,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體育籃球教學時,教師應在不同階段設置不同的課程框架結構,從整體角度分析籃球運動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合理組織實踐訓練活動,增強學生在籃球學習中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同時,教師還應依據學生的進步情況,組織不同形式的競技性籃球比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鞏固運動技能,提升籃球運動水平。
以部編版5 至6 年級全一冊“小籃球”教學為例,本課主要了解原地運球的動作方法,學會原地與行進間運球的技術動作,掌握原地雙手胸前傳和接球的關鍵點,體會不同技術動作的差異和要點,提升肢體協調度和靈敏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明確小學高年級體育教學的重點。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精彩的籃球比賽視頻,或選擇著名球星的某場比賽,利用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隨后講解本課運球和傳球的相關知識,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在練習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采用自主練習和小組合作等多種方式,使學生有更多空間鍛煉和展示自身技能。
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籃球技術動作和相關的戰術方案,教師在開展籃球教學時,不能只關注理論或實踐某一方面,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戰術意識作為總體教學目標,注重調整課堂教學模式,并做好不同部分籃球知識的整合,提升體育教學針對性。因此,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體育籃球教學時,教師可以應用多種教育手段創設動態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先觀察再實踐,以便推動學生戰術意識的培養,充分發揮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指導作用。
以部編版5 至6 年級全一冊“小籃球”教學為例,教師在備課環節應對籃球的基礎戰術和動作進行整理歸納,以切傳配合和突分配合等幾種類型為主要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播放不同類型戰術動作的應用情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畫圖方式,演示戰術中運動員站位的變化,便于其聯系籃球運動的各環節,正確認識掩護和突進戰術規則,明確自身在傳球和運球意識上的不足,推動總體教育目標的達成,使其積累更多籃球戰術經驗。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體育籃球教學,有助于綜合多種教育方式的優勢,提升籃球教學質量與教育價值,利于落實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總體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將核心素養理念落實于籃球教學的不同環節中,注重增加籃球教學時間,設計科學的籃球訓練方式,堅持勞逸結合的教學原則,促進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