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義和幼兒園 王 英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痹娋浣沂玖藘和H近自然、愿意探究的天性。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問題都是兒童成長的天然契機,學習中的一察一究一發現都是兒童發展的內在動力。教師作為課程建設的開發者、承載者和應用者,通過詳實思考和夯實實踐,使課程架構更有深度和廣度,使兒童發展更有溫度和力度。
本文在課程目標構設、課程內容架構、課程實施構建、課程評價構筑上,“四器”并舉,活用“定位器”、巧用“轉換器”、勤用“加速器”、善用“聽診器”,送班本課程一貼“處方藥”、一劑“強心針”,以助推幼兒入情、入境、入心,在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氛圍下動眼、動手、動腦,進而潤情啟智,并獲得全面發展。本文以大班創生性班本課程《神奇的汽車》為例,踐課程建構之法、實課程思踐之途。
“定位器”精準定位探究對象,在班本STEAM 項目選定的過程中,教師要思考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否符合幼兒經驗發展的邏輯順序等。帶著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從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需要和發展水平出發,研討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和適宜性。在課程生發過程中,教師要關注主題課程的走向,充分為教師和幼兒預留自由發揮和創造的空間,讓主題課程的實施真正成為“基于經驗—拓展經驗—提升經驗”的動態過程。
以大班班本課程《神奇的汽車》為例,教師經過分析、分層、分辨,逐步確定將目標設置細化為三類三層?!叭悺奔粗R、能力、品質三大維度;“三層”即幼兒課程總目標、課程階段目標、課程活動目標三大層次。三縱三橫構設起課程目標體系,使其呈現出豐富的遞進性和縱深性。
根據課程設計總目標的總領性和指導性原則,教師在《神奇的汽車》課程目標設置時,梳理提綱挈領的課程總目標,切分知識、能力、品質三大目標維度以及認知經驗、探究能力、品質素養三大關鍵經驗。依托三大目標維度、三大關鍵經驗以及幼兒若干具體表現,將STEAM 發展的總目標區塊化和具象化。
教師在分析STEAM 班本課程《神奇的汽車》中設定“感知—探究—制作”三大階段總目標。在總目標的設定基礎上,分設階段目標,即“感知階段目標—探究階段目標—制作階段目標”;在探究階段到制作階段,又分為“結構小車階段目標—慣性小車階段目標—動力小車階段目標”三個小層次。從大層次到小層次的階段目標,皆涵蓋知識、能力、品質三大目標維度。
一條課程行進的明線和一條目標維度的暗線,將STEAM 項目課程的總目標一層層、一階階地依次梳理制定,確保課程目標設置科學化、合理化,做到行之有理、行之有力、行之有效。
聚焦每一次的具體活動,都必須以靠攏并達成課程總目標和課程階段目標為導向,依據每個活動的知識、能力、品質三大維度目標。以“動力小車”階段中的《電池動力小車》的活動目標加以例述。
精準掌握課程建構的核心要點及脈絡走向,發揮事半功倍之效。教師架起“轉換器”,做聚焦式思考:在確定課程主題時,融進去、轉出來,確保課程內容是幼兒感興趣的、教育是有價值的、資源是能支持的。
明確課程內容來源的三個取向:學習者興趣取向、支持者判斷取向、項目活動取向,三者兼容以確保本次班本課程的課程內容。
通過設定STEAM 項目活動有效地促進幼兒的STEAM 深度學習,以完成真實的事情或任務為目標,促成幼兒學習狀態、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結果等。圍繞一個富有挑戰性的主題,促進幼兒綜合理解,實現幼兒綜合發展。
確定探究對象,以“問題解決”為推進線索,依托項目活動開展。教師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將課程結構分解為感知、探究、制作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根據學習者、支持者及STEAM 特質為內容來源要素。由于幼兒認知經驗有限,在動手設計上,依據STEAM 理念,讓其對項目對象有一定的感知和探究。依循“確定主題—拓寬內容”兩步行動路徑確定課程內容。
在STEAM 教育中,幼兒出于對活動的興趣而具有強大的行動力,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發展不足,在活動中的注意力和堅持能力都有待進一步提升。要想提升幼兒的主動學習水平,必須提升其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教師在引導幼兒對問題進行分析和尋找問題解決方案之后,還要引導其通過實質性操作來解決問題。
1.經驗喚醒:汽車的“結構與功能”。
班本課程的第一步是直接感知與經驗喚醒,包括兩類感知對象:不同汽車的“共性結構”和不同汽車的“特性功能”;三類感知方式:實物考察式、繪本探查式、模型觀察式。其中“實物考察”為主導方式,主要側重了解汽車的內外部結構,“繪本探查”和“模型觀察”為輔助方式,主要側重了解汽車的特殊功能。
2.回顧感悟:汽車的“演變與未來”。
感知階段的第二部分立足當下、回顧歷史、暢想未來。如何突破時空限制,感受和理解汽車的歷史演變及發展方向?教師嘗試引入大量的教學資源,包括圖書資源、視聽資源、家長資源等,以作突破之用。多樣化教學資源多措并舉,一條以時間為維度的線索串聯起了古與今。站在汽車發展歷史的角度,幼兒嘗試了對未來汽車的暢想:無人駕駛車、水陸空三用車、綠色節能車……
探究階段是承先啟后的過渡階段,在已萌發的探究興趣基礎上,生發STEAM 制作,積累足夠的科學認知經驗和工程規劃經驗。教師將探究階段細化并落實,保證各個部分皆有“立足現實和生活,走向應用和未來”。
1.探悉:汽車的“生產與維修”。
了解汽車的生產和維修是幼兒在前期興趣調查中得票最高的探究支線之一。教師在階段性教育價值分析中認為:幼兒通過探究階段的經驗提升和模擬游戲,可以將感知階段的基礎經驗進行初步統整,為動手制作嘗試初次預演,能有效地為后續階段的STEAM制作鞏固基礎。探究方式主要以家園共育模式展開,具體的方法包括在家共玩式、在園共探式以及家園聯動式三種。
2.探尋:汽車的“設計與應用”。
對汽車設計與應用的探討是項目活動在感知階段和探究階段的尾聲,為更好地體現項目活動“立足現實和生活,走向應用和未來”的課程內涵,教師創設了綜合性區域“森林汽車城”,聯通其他區域、貫通五大領域,以區域為橋梁、以游戲為媒介,鏈接幼兒在項目活動中獲取的“感知經驗”及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情境”,最終實現“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理念。
由于學前幼兒的認知經驗有限,在正式進入“制作階段”前,教師可以利用“感知階段”和“探究階段”的相關課程內容,幫助幼兒對項目對象產生一定的情感積蓄和經驗積累?!爸谱麟A段”作為幼兒STEAM 課程的核心階段,以制作小車的難度作為劃分依據,又將其細分為“結構小車”“慣性小車”以及“動力小車”三個層次。
1.明晰結構,從初到再。
初設計:在感知汽車的基本結構后,幼兒已經達成共識:不同小車的共性結構有車身、車軸、車輪,同時對三大結構的基本特點及與之匹配的制作材料進行了探討,嘗試尋找制作材料,并將“小車方案設想”及“制作材料設想”同時呈現在設計圖中。
再設計:隨著制作需要隨時出現,在初設計落實中,發現制作材料或制作方法上存在問題時,幼兒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嘗試尋找適宜的材料和適合的方法,并對初設計再調整。
2.收集材料,由表及里。
幼兒根據《小車設計圖》選擇適合的材料制作小車的基本結構。在表征小車前,收集并歸類適合制作車身、車軸、車輪的各類材料(包括小型積木、積塑材料、廢舊材料、美工材料等),鼓勵幼兒使用多元的材料制作“結構小車”。
3.匹配材料,迭代調試。
根據“慣性小車”的階段目標,幼兒需要在“結構小車”的基礎上,通過對材料的匹配讓小車的輪胎轉動起來,并在“慣性實驗”中開得更遠。在此過程中,有兩個問題成了是否能成功組裝一輛牢固、平穩的小車的關鍵所在:一是輪軸與車底的固定方式;二是輪軸與輪胎的固定方式(即卡榫的選擇)。在反復假設、驗證后,幼兒發現了幾組材料配對能相對穩定地固定輪軸和輪胎,處理好車身、輪軸、輪胎三者的關系。
4.實驗對比,優化方案。
“慣性小車”制作完成后,使用各類材料自由組合的小車進行斜坡滾落實驗。在實驗開始前,教師引導幼兒嘗試猜測什么樣的小車滑行得更遠、期間有哪些變量、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幼兒討論認為:車身的大小和重量、車輪的大小、車輪是否光滑、車輪是否能靈活轉動等因素都可能影響“慣性小車”的滑行距離。
在課程評價中巧用“聽診器”,依托“診斷”、立足“發展”落實評價是至關重要的。在構筑《神奇的汽車》課程評價體系中,教師從以下三對關系出發展開思考: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關系、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的關系以及師、幼、家長協同參與的關系。在關注三大評價主體、統籌兩大評價取向的基礎上實施評價模式。
定性評價是評價者或評價對象本身圍繞作品做出的判斷和分析,其主要的評價取向為過程性評價。這樣的作品可以是線上線下的表征作品、多媒體作品、STEAM 產品等多元化的,是幼兒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多形式的。
定質評價是根據評價對象日常表現和現實狀態的觀察和分析,對評價對象做出的價值判斷。強調觀察、分析、歸納與描述,評價取向為過程性評價,通過多元視角,多角度地對幼兒的游戲行為和親子互動行為做出更客觀的描述。具體方式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師觀察記錄式評價。
教師對照STEAM 課程總目標、STEAM 課程階段目標以及STEAM 課程活動目標,對幼兒的游戲表現及游戲效果進行連續性質性評價跟蹤,做觀察記錄和解讀分析,并計劃后續跟進策略,以推動幼兒游戲水平的提升。
2.家長觀察記錄式評價。
家長是班本課程的主要參與者和指導者,也是對項目課程最有發言權的評價者。教師鼓勵家長以游戲故事、自制畫報等方式,記錄并分享游戲和學習過程中幼兒在科學經驗、探究能力、情感品質上的發展變化以及自身在STEAM 制作指導過程中的疑惑及感悟。
定量評價以教育測量為基礎、以數量計算為手段,對評價者的行為及變化做數據化記錄及評價,具有客觀性、精確性、簡便性的特征,主要的評價取向為結果性評價。在STEAM 項目課程中,教師利用多種量表引導家長參與其中,促使幼兒積極展開自評及互評。
1.STEAM 班本課程幼兒評價。
《神奇的汽車》幼兒“自評表”是幼兒展開課程質量量化自評的重要媒介。自評表包括“感知階段”“探究階段”“制作階段”各一張。
2.STEAM 班本課程教師評價。
教師對課程組織質量的評價,通過《班本課程幼兒STEAM 發展評價表》及《班本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表》來實現。評價表面向“幼兒發展水平”及“課程建設質量”兩個方面對《神奇的汽車》項目課程質量做出評價。
在《神奇的汽車》課程中,在STEAM 的不斷深入下,幼兒的經驗呈螺旋式上升,經驗的累積更多元,在不斷組織與建構中發展經驗。通過各種表征,如動作表征、圖像表征、符號表征等來展現幼兒的成果,讓幼兒在不斷地與他人的互動中收獲成功的喜悅,收獲不斷探索的創新發展能力。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和親身體驗了解汽車的奧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體驗動手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幼兒從感興趣到積極探索,自主學習、自由表達,積累豐富的經驗,讓課程“活”起來。
項目化探索應回歸幼兒的實際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契機?!昂稀奔淳C合、整合,體現STEAM 精神,做到整合、交叉與融合,從而實現幼兒的整體建構。教師在不斷實踐反思學習的過程中,拓展了對STEAM 教育的深度學習。從驅動性問題的確立到區域項目的落實,教師要心中有目標、有規劃。
STEAM 班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不僅是幼兒在學習,教師也在不斷進步。在STEAM 班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對園本課程、班本課程與幼兒之間的聯系有了清晰認知,讓班本課程的生發有理有據,在課程實施中逐漸從原來的“注重預設、強調執行”轉變為基于幼兒立場的“積極調試、靈活創生”。
班本課程的生發和實施讓每位教師都成為課程的建設者,教師始于對教材的理解、基于對本班幼兒的尊重、成于對過程的推進,對班級的課程進行選擇和調整、改造和創新,讓課程更適合本班幼兒,真正做到了眼里有孩子、心中有目標、實施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