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嬌
家校溝通并不是“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也有一定可供遵循的策略法則,只要家長掌握溝通技巧、明確家校溝通的要點,家校雙方便能夠更好地攜手前行,共同打造教師順心、家長放心、孩子開心的教育環境。
溝通是銜接家校雙方的橋梁,更是教師反饋教學成果,家長表達教育需求的重要契機,在孩子的成長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家校溝通是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方式,經常進行家校溝通可以顯著提高學生成績。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卻不難發現,不少家長雖然有與教師溝通的想法,但不知道該溝通什么,更不知道如何表達才能達到最優效果,這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導致了家校溝通的低效化,不利于班主任更深層次地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也不利于明確家長在教育方面的需求以及當前所存在的問題。其實,家校溝通并不是“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也有一定可供遵循的策略法則,只要家長掌握溝通技巧、明確家校溝通的要點,家校雙方便能夠更好地攜手前行,共同打造教師順心、家長放心、孩子開心的教育環境。
在教育教學中,筆者發現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教育風格,在與教師溝通時也喜歡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其實,無論是什么樣的風格,只要能夠表明教育的訴求、幫助教師更多地了解孩子,就可以算作是成功的溝通。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都需要意識到——在家校溝通中,最重要的不是“溝通”這個行為的實施,而是“目的”這一結果的落實。家校之間并不是溝通得越多越好,但也不能完全不溝通,溝通頻率科學、目標明確、結果理想,方能讓家校溝通為孩子的教育助力。
當前,在校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度普遍很高,這類家長為了達到自己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家校溝通中事無巨細地向教師“匯報”,甚至生活中無論大事小事都要征求教師的意見。曾經,有一位家長在周三晚上八點接連給我打了三個電話,接起后,只聽這位家長火急火燎地說:“老師,我們家孩子的校服被我弄臟了,我現在要不要給他洗啊,如果洗了明天晾不干怎么辦?”在問明對方是哪位同學的家長后,我只得說:“我跟學生說過除了周一升旗,只要穿著得體就好,不一定非要穿校服。這個事情我也在家長會上告知過家長,您不必急著給孩子洗校服,明天讓孩子穿著得體就行。”家長聽后又繼續問:“老師,那什么樣的衣服是得體的呢?”這類家長與教師溝通頻率過高,喜歡征求教師的意見,但因溝通意義不大、目的不明而往往成為無效溝通。其實,家長與教師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處于平等地位,家長不用事無巨細地詢問教師,只需要在重要的教育問題上與教師進行探討交流就行。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家長在家校溝通中表現得過于消極,只要教師不找他,就不會主動跟教師溝通,甚至當教師找到家長希望通過溝通深入了解孩子時,無論教師說什么,家長都點頭稱是,既不發表意見,又不說孩子的實際情況,導致家校溝通成為教師單方面的輸出。這樣的溝通意義也不大,教師無法通過和家長的交流全面了解孩子的情況,也無法把握家長在教育活動中的態度,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教育。
總之,無論是“外向型”家長,還是“內向型”家長,一旦過度便都不可取,在家校溝通中,溝通次數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家長與教師需要關注溝通的意義與成果。
一不:在家校溝通中,并非所有情況下都是家長與教師雙方在場。當家校溝通發生在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時,孩子在場,這時,家長需要注意,切勿當著孩子的面與教師討論孩子的缺點,避免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對教師產生抵觸情緒。曾經有一位家長在接孩子放學時,當著孩子的面直接跟老師說:“我們家孩子寫作業特別磨蹭,別人家孩子七點寫完作業,他要寫到九點,老師你多批評他……”教師很尷尬,孩子的頭也瞬間低下了。后來,孩子在學校中看見教師不打招呼了,每次放學都急匆匆地拽著家長就走,不愿意家長和老師溝通。這樣的家校溝通是失敗的,不僅沒有解決問題,而且給孩子扎了一根刺。
二不:家校溝通時家長不要向教師詢問太過籠統的問題。很多家長在家校溝通中的第一句話便是:“老師,我家孩子在學校表現得怎么樣?”這樣的問話往往讓教師不知該如何具體回答,不清楚家長想要問的究竟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人際交往,還是校園生活,但也不能不回答,所以只能說一句:“還不錯,總體可以。”
三不:很多孩子在小學階段都有較強的“從師性”,他們想給老師留下好印象,會在學校中好好表現,可回到家又變成了“調皮大王”,這樣的行為恰恰證明了孩子尊重教師,希望得到來自教師的表揚。然而,有些家長卻會在教師面前放大孩子的缺點與不足,從而給教師留下孩子愛闖禍、調皮不好管教的印象,對孩子的成長并無益處。
配合。家庭與校園是孩子成長的主要環境空間,家長與教師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在教育中我們需要發揮家校雙方的力量,讓兩股力量擰成一股繩,朝著一個方向使勁。想要提高家校溝通的有效性,配合很重要。例如:在家校溝通中,教師和家長反映孩子存在丟三落四的情況,經常找不到要用的課本、試卷、練習冊。有的家長往往會大手一揮:“他就這樣,在家也是,男孩子大大咧咧的,沒辦法。”教師既然和家長點明這一問題,就說明這一問題已經對孩子的學習產生了負面影響,可家長并沒有將這個問題當回事,這種“不配合”讓教師很難開展后續工作。
信任。信任是家校合作與溝通的基石,家長要相信教師在教學方面的專業能力,畢竟孩子是在老師指導下學習的。即使家長不認同教師的教學理念,在幫孩子選擇學習方法和路徑上有分歧,但老師從專業角度給出的建議還是需要聽取的。例如,我們班級中有一位女生思維敏捷,數學成績極好,但是語文理解能力有待提升,怵頭寫作文,于是我在家校溝通中建議家長讓孩子多讀些中外名著。家長卻對這一理念不認可:“讀課外書有什么用?她語文不好我給她請家教就行。”家長不信任教師的教學理念,一意孤行,結果孩子雖然掌握了答題套路,但是在閱讀理解上依然不得要領,語文成績不見起色。
肯定。老師的辛勤付出也需要來自家長的肯定。很多家長在跟教師接觸初期總會想:“過年過節該送什么禮物?”其實真正能夠拉近教師與家長關系的是家長肯定教師的工作,愿意與教師配合。例如:有一個學生數學基礎不好,為了讓他追上班級進度,數學老師每天留下來義務給這個孩子補課,雖然很累,但是每天都能收到來自家長的肯定:“老師您辛苦了,孩子的數學確實大有起色。”老師有了動力,輔導更認真,孩子的數學有了很大進步。
尊重。教師與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是平等的,家長需要將教師視為自己的“隊友”,而不是“服務員”,因此家長需要給予教師充分的尊重,而教師也應給予家長同樣的尊重,只有雙方互相尊重,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更好地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