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鄒塢鎮中心小學 劉桂金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念,這一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充分印證,影響著實際的教育活動。當前,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教育教學將目標從“記憶型”人才轉變成為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生活化教學理念也在教學活動中備受重視,在各個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小學時期是學生接受系統化數學學習的初始階段,數學知識的嚴謹性與抽象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戰,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不小困難。在此情況下,生活化教學的落實與推進顯得重要且必要。小學數學學科與實際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緊密聯系,許多數學知識(如運算、圖形等)都在生活中有所體現,作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貫徹生活化教育理念,深度挖掘、把握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密切聯系,并通過實踐應用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本文圍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這一主題展開,詳細論述了生活化教學的意義、應用原則以及實踐策略,以期在把握生活教育理念應用價值的同時,推動其與數學教育工作的有機結合。
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踐中,不僅需要保證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落實,還應當肩負起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重任。小學時期是數學學科打基礎的關鍵期,夯實基礎固然重要,但是培養思維能力更能夠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之路上乘風破浪。生活化教學理念的貫徹落實,成功地讓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具象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學生的思維搭建一道溝通抽象與具象的重要橋梁,幫助學生通過具象化的生活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并在概念理解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將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深化落實,推動學生抽象思維、理解能力等多種思維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思維基礎。
新時代背景下,國家與社會對全面發展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應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在實踐過程中彰顯時代屬性。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應用正好順應了當前的人才培養需求趨勢,提高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成果。在傳統的應試思維桎梏下,會做題卻不會應用是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通病,這種“應試類人才”難以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難以體現出教育教學的真正成效。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現狀。生活化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創建一定的生活案例與生活情境,并在教學設計中為學生的應用能力提供機會與空間,甚至將學生的應用能力作為評判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依據之一。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視域下,會做題從來不是教學活動的終點,會應用才是真正落實所學知識的有力證明。這一教育理念加強了教師對應用能力的重視程度,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題海戰術”與“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有力量的教學輔助。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小學生而言,興趣是他們持續參與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然而,從教學實踐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對數學知識不僅興趣低,甚至還存在抵觸、畏難等消極心理。究其根本,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在于教學模式的程式化與刻板化,“照本宣科”“師為主生為從”的課堂模式依然屢見不鮮。生活化教學理念的貫徹落實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一現狀。
首先,生活化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立足于自己熟悉的具體生活情境中學習,有效地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其次,生活化教學具有創新性,能夠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學習效率與成果的雙重提高。
生活化教學作為一種兼具科學性與創新性的教學模式,近年來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與應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師的青睞。然而,從教學實踐分析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在貫徹生活化教學理念時出現了“喧賓奪主”的情況,即生活化教學設計的形式大于意義,生活化情境創設與生活案例的引入難以對教學成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甚至還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難以及時掌握教學重點。基于此,教師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充分遵循輔助性原則,始終以提高教學效率與成果為目標,將生活化教學視為一種輔助性教學手段,避免因其喧賓奪主而導致教學的主要任務難以凸顯。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以生為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成為教育教學的新要求與新導向,因此,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遵循以生為本原則,始終尊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引導作用。教師要充分考慮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設計是否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是否符合學生當前的學習水平與思維能力,從而保證生活化教學理念的貫徹真正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的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生活化教學理念在貫徹落實中有多種不同的模式與路徑,這些模式的側重點不同,實踐成效也不盡相同。與此同時,雖然生活化教學模式憑借其新穎的特點受到了學生的青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課堂參與度,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實際中只使用一種教學模式,久而久之學生也會興趣缺乏,教學成效也會大不如前。基于此,教師需要遵循模式多元化原則,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深化對生活化教學理念的理解與認識,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盡可能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不僅如此,模式多元化原則還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打破既定思維與刻板印象,真正立足于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學習能力,深度把握教材內容的特征,選擇最合適的科學教學手段,讓生活化教育理念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問題情境生活化,指的是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立足學生的具體生活,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出具體的生活情境,以此引導學生基于生活情境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分析與解決。生活化情境的應用多出現于教學活動的導入環節,既為學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激發奠定了基礎,也為后續的教學活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驅動力。基于此,教師要格外注重這一環節的設計,致力于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設計生活化問題情境時,教師需要注重以下兩點:一是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更為深切的感受,體驗完整的學習過程。二是呈現學生在現實中熟悉的情境。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所設計的教學情境才更能推動學習效率的提高。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完美的圖形——圓”教學活動為例,在這一課中,我們學到了圓的基本性質,了解到了“同一個圓里所有直徑都相等,所有半徑都相等”這一知識點。因此,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自行車的車輪為什么是圓的?如果是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這樣的圖形會怎么樣?”自行車是學生生活中所熟知的交通工具,學生很快便能結合自己的經驗給出答案:“如果自行車的車輪是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那么騎車的人需要花更多的力氣,而且還容易摔倒。將車輪設計成圓形不僅省力,還能夠平穩騎行。”而且,有的學生聯系之前學習過的“球可以任意滾動”這一特點突發奇想,想設計一輛更新奇的自行車。此時,教師不應急于否定學生的想法,應肯定學生的奇思妙想,慢慢引導學生考慮如何確保方向更加準確這一要點。學生基于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對所學知識有了初步的思考與探索,為后續的學習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特點,容易給學生的理解與思考造成困難,而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不僅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運用生活素材,通過形象直觀的教學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在積累生活經驗的同時理解所學知識。但是,教師要保證生活素材的選取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用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還要保持內容設計的有序性與層次性,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思維漫溯。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隨處可見的形體——長方體與正方體”教學活動為例,在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設計出一項生活作業——從生活中找到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事物,比如長方體的鉛筆盒、正方體的快遞紙盒等,并帶到課堂上。在教學活動中,為引導學生了解正方體、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準備好的物體進行觀察與想象,嘗試將其平面圖繪制出來,并進行物體表面積的計算。這樣的教學設計將教學內容生活化,由生活素材切入,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又推動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核心與關鍵在于引領學生由“具體經驗”到“抽象學習”的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生活化教學手段的設計,引導學生的思維從生活過渡到數學知識,再進行層層深入。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借助具體的生活實例,實現思維的逐步抽象,幫助學生的認知從具體的生活實例抽象到數學符號,以此提高學習效果,完成學習目標。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出學生熟悉的一個具體的生活案例:“現在需要為班級30 名學生購買桌子和椅子,已知桌椅的單價,你該如何計算共需多少錢呢?”學生通過思考與分析分別給出了兩種計算方法,一是先將桌子和椅子的價格加起來乘三十,另一種則是先計算30套桌子的價格,再計算30 套椅子的價格,最后將兩者相加。這兩種計算方式雖然不同,但計算的總量是一樣的,都計算了30 套桌椅的價格。學生由此可以得到一個等式。接下來,教師可以給出5組運用乘法分配律的等式,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中找出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表示這一關系,鼓勵學生用符號或字母進行表達。
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不是僅會做題,而是為了會應用。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之中的問題,推動數學結論應用的生活化,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建立“數學—生活—數學”的思想認識。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保證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會到生活化學習情境的樂趣。基于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立足于具體的教學內容,把握學生的興趣要點,引入實際生活情境,給學生一個能自由發揮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在生活中具體落實。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小小存錢罐——人民幣的認識”教學為例,在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了元角分以及混合運算相關的知識,教師可以基于此設計出相應的實踐活動,并通過課堂游戲的形式展開。教師可以設計“班級小超市”活動,讓學生進行抽簽,一半學生扮演成售貨員,另外一半學生扮演成顧客。教師可以給學生發放用紙張模擬的不同金額的紙幣,然后設置不同的虛擬貨物,讓學生進行“交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計價、找零等工作,既能夠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所在,又能夠推動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與發展,是具有效率高、目標明確的教學設計。
綜上所述,將生活化教育理念貫徹、落實到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具有積極的意義與更理想化的實踐效果,既順應了當前教育理念的發展、學生的學習規律,又有利于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實現理論實踐相結合,最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基于此,教師需要充分遵循以生為本原則、輔助性原則以及模式多樣化原則,從問題情境創設、教學內容呈現、學習過程安排以及實踐應用四方面入手,推動教學效率與教學成果的雙重提高,讓生活化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真正發揮奇效,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