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辛豐中心小學 茅亞平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當前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平臺,《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更成為新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指引。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經驗不斷豐富,逐步有了自己的觀念,具備了一定的辨別事物的能力。在這一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簡單的照本宣科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針對這一情況,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引入了議題式教學,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開辟了新的途徑。
議題式課堂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合理開展活動,以促進理性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他們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在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進行議題式課堂活動時,需要采取多項措施,才能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形成。
首先,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選擇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議題,如社會問題、科學發現等。課程內容應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又能夠適應他們的發展水平。在議題式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提出問題、收集信息、分析數據、歸納總結等方式主動參與理性思考過程,鼓勵他們用邏輯和證據進行推理,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通過合作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激發學生對不同觀點的思考,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教師需要結合現代技術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呈現與議題相關的信息、案例、圖表等,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獲取和理解知識。同時,鼓勵學生運用互聯網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獲取和評估信息的能力。最后,在議題式課堂教學中,需要通過模擬真實情境,創造具有挑戰性和沖突性的學習任務,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例如,組織辯論賽、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展示思考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及時給予其肯定和指導。通過評估活動成果,對學生的理性思維進行全面評價,幫助他們發現不足,并提出改進意見。
通過以上措施,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可以合理開展議題式課堂活動,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同時,教師在活動中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靈活調整活動的難度和方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議題式課堂是具有活力的,基于對學生的充分認知,分析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體驗反思、情境討論及行為導向等方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指導學生實踐。議題式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家庭背景、興趣愛好、學習風格和知識水平,并根據這些信息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使用不同的評估工具,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
在議題式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詳細觀察和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聽取他們的反饋、收集作業和考試結果等方式進行。教師可以使用這些數據來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當教學進行到一個階段時,教師應當提供學生參與真實情境的機會,通過親身經歷并反思得到體驗,深入理解問題和解決方法。例如,組織實地考察、模擬實驗、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體驗,并引導他們反思和總結經驗,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真實情境的討論,促進他們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形成。教師可以提供爭議性話題或引入現實生活案例,引發學生討論,使他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形成更全面的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問題制定合適的計劃,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
通過實踐,學生能夠鞏固和應用所學內容,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同時,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及時和具體的反饋,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通過不同形式的評估,如個人項目、小組討論、寫作等方式,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表現。以上這些方式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并針對問題進行指導,通過體驗反思、情境討論和行為導向等方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
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議題式課堂建構需要凸顯學段特性,以更好地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學習需求。小學高年級學生處于道德意識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開始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和社會觀察能力,對道德和法治問題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關注。議題式課堂建構可以通過引發學生思考、參與討論和解決問題等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興趣多元,在選擇議題時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點,選取與他們生活經驗相關、有趣且具有現實意義的話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且道德與法治教育需要融入多個學科內容,議題式課堂可以跨學科教學,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方式,綜合運用語文、社會、科學等學科知識,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同時,道德與法治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議題式課堂應該注重實踐和體驗環節的設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法庭、模擬法庭辯論、開展社區服務等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以及個體在社會中的責任。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存在差異,因此在議題式課堂建構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學生適當的自主選擇和表達空間,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由此可知,凸顯學段特性,議題式課堂建構可以更好地滿足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他們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采用議題式教學,教師要設計切合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并承載學科核心素養的議題。第一,所選擇的議題應當與學生生活經驗息息相關。例如,關于友誼、誠實、公平等日常道德價值觀的話題,以及法治領域中的法律常識和法治觀念等。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第三單元《權利受到制約和監督》的議題式課堂教學建構中,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權利行使有邊界的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我國國家機關的職能是什么,行使哪些權利,如何行使權利,憲法和法律中有怎樣的規定等。其次,設計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的議題。例如,就公平與正義的概念展開討論,讓學生思考各種角度和利益關系,以及如何做出正確的抉擇等,并將法治教育融入議題中,讓學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義,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不同法律條文對行為的約束,培養學生的依法辦事意識。再次,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設計關于多方利益關系的議題,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例如,組織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法律程序的重要性。同時設計與社會公益相關的議題,引導學生反思個人行為對社會的影響。例如,組織一次環?;顒樱寣W生通過實踐了解個人行為對環境、社區和社會的積極作用。最后,教師所設計的議題需要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組織一個以改進校園交通秩序為主題的小組活動,鼓勵學生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設計議題時,教師還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確保議題既有挑戰性又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通過教授道德和法治知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獨立思考、價值觀判斷、責任意識、法治觀念等。
教師在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議題式課堂教學活動中,需要具備分解議題的能力,這意味著教師要能夠將復雜的議題分解成更具體、更易理解的子議題,以便學生能夠展開深入思考和討論。議題式教學中“學科”“生活”“學生”三者成為議題式課堂的核心,其中“學科”指的是教學內容與知識,“生活”指的是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議題,而“學生”則代表學生個體觀點和思考。這樣的設計旨在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學習變得有意義。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在議題式課堂中進行“議”,更重要的是帶領學生進行“辯”。這是由于辯論是一種批判性思維表現形式,通過辯論和探究,學生才能形成個性化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辯論,學生可以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聽取他人的不同意見,并進一步思考和辯論,從而培養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通過辯論和探究,學生能夠培養個性化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達到提升核心素養的目標。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讓世界更美好》中第一小節“科技發展造福人類”的議題式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組織一場辯論,題目設定為“科技發展是否給人類帶來更多福祉”。而后引導學生展開辯論,正方觀點為:科技發展使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適。首先,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為人們提供了便捷的通信和獲取信息的渠道,大幅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其次,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起到關鍵作用。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帶來了新的產業和就業機會,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繁榮。最后,科技發展為醫療行業帶來了巨大改變。新的醫療技術和藥物的研發提高了疾病診斷和治療效果,拯救了許多生命,延長了人們的壽命。反方觀點則認為: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個人隱私面臨更多威脅。首先,數據泄露和隱私侵犯等問題層出不窮,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困擾和風險。其次,人們對科技的依賴越來越強,缺乏對傳統知識和技能的重視,這可能導致一些傳統技藝和文化遺產失傳。在議題式課堂教學中展開辯論,學生深刻認識到科技發展既帶來了福祉,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和挑戰。積極推動科技發展的同時要認真對待科技帶來的潛在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問題。議題式課堂教學活動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批判性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意愿、創新思維等。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辯論和探究,幫助他們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
教師在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十分重要。首先,教師應該明確課堂的教學目標,并在開課前向學生進行說明和解釋,將學習目標分解為易于理解和實現的小步驟,有助于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創造一個積極、活躍、尊重和包容的學習環境,這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參與、互相尊重和分享意見來實現。還要設置合理的課堂規則和獎懲機制,以確保學生能夠遵守紀律并享受學習過程。其次,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需要通過具體案例和實踐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利用真實生活中的情景或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原因、尋找解決方法。同時,通過模擬法庭辯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親身實踐道德與法治的原則。再次,通過提問、引導和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議題的思考和探索。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意見,引導他們逐漸增強道德和法治意識。最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如積極向上、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等,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并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同時,教師應該定期反思和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參與自我評估或互評,發現自身的不足和進步的方向。教師還可以提供及時反饋和個性化指導,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綜上所述,作為引導者,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和支持學生的發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增強他們的法治意識,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