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燕 白彥慧 李 平 劉 姝
新入職護士的規范化培訓能促進學校教育與臨床護理的有效銜接,可培養護士的臨床思維模式,提高護士為患者實施基本醫療、護理照顧的能力,對其個人成長和醫院護理隊伍的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常規的培訓模式占用護士大量休息時間,自主學習和交流反饋不夠及時,學習效率不高;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及互聯網設備的普及[2],加之近年來新入職護士多為90后,更習慣于網絡交流,將信息化技術融入到新護士規范化培訓中是管理人員關注的熱點[3]。
當今社會智能手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延伸,微信、手機APP、學習軟件、公眾號等信息化平臺的便捷性和及時性,很大程度上貼合了JiTT教育模式的要求,可作為JiTT教育的直接載體[4]。將信息化平臺與JiTT教育模式相結合,可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實時共享資源、線上討論交流,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培訓效果。針對護士在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本研究旨在將信息網絡平臺與JiTT有機結合,使新入職護士合理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提升、自我培訓,取得較好培訓效果。
選取2020年新入職護士59名作為研究對象,與2019年入職的59名護士進行對比,2組護士的年齡、性別、學歷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護士一般資料的比較 (例,
2.1 培訓小組的成立培訓小組由護理部三基實訓室成員、護士長和臨床科室總帶教組成。設立教學組長2名,由具備15年以上工作經驗、8年以上帶教經驗的護理部三基實訓室成員擔任,主要負責培訓課程設計、師資遴選、組織、管理、考核及相關信息平臺的建設;護士長和臨床科室總帶教負責講授護理理論知識和操作規范。教學組長根據培訓計劃進行相應的課程設計,包括課前預習資料、課程內容、課后答疑和輔助延伸教學資料等,利用信息化平臺嵌入圖片、音頻、視頻、超鏈接等網絡教學資源。同時進行帶教師資培訓,講解JiTT教育模式的理念、概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標準化同質化操作流程培訓,周期為2周,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2.2 課程學時設置結合培訓計劃,每個季度安排2~3次JiTT模式授課,2學時/次。
2.3 培訓模式實施
2.3.1 教學模式JiTT模式是 20 世紀末由美國空軍學院和普渡大學的 Gregor Novak教授等人最早提出的,基于網絡學習任務和學習者主動學習交互作用,一種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5],該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已逐漸普遍推廣[6]。聯合采用基于微信、學習軟件、手機APP、公眾號等以電腦、手機為工具的多種信息化培訓模式。
2.3.2 教學前準備新入職護士來院后,先熟悉院區方位和基本情況,再由教學組長講解JiTT 模式的概況、現狀,實施步驟及注意要點等,提高感知能力更易接受后期培訓內容;建立線上微信交流群,注冊“e護助手”軟件賬號等,告知獲取培訓資料及信息的途徑,充分調動其積極性。
2.3.3 課程設置按照學歷、職稱、入職年限等不同,分層次培訓,錄制不同層級需掌握內容的微課視頻。教學組長通過平臺監督新入職護士自主學習,通過課后線上考核進行知識鞏固;不定時在微信群或平臺推送行業標準、前沿知識等內容;護士長和臨床科室總帶教在微信交流群中重點講解難點與重點,以討論的形式集體解答同類型問題。
2.3.4 教學計劃實施①電子簽到:教學組長在培訓前利用APP軟件“e護助手”發出簽到指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簽到,結束后系統自動統計簽到情況。②培訓課件 操作視頻共享:教學組長根據培訓計劃定期將培訓課件、音頻、操作視頻等上傳至“e護助手”軟件,并通過后臺監測學習情況。③執行培訓:根據培訓計劃,教學組長于課程推送前一周把授課內容的重難點以問題的形式發至微信交流群,在JiTT里把這些問題定義為“warm-up questions”[7],同時將預習內容、網絡輔助教學資源及思考題、練習題等推送至平臺上,使新入職護士預留足夠時間充分預習準備,深入透徹理解內容,并把自己的理解及疑惑通過微信或郵件反饋給教學組長。教學組長根據反饋的內容,及時與授課教師溝通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授課內容、方式等,作出有針對性的改變。④培訓考核:結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際情況,教學組長利用“e護助手”軟件,采用同卷亂序的形式在統一地點、同一時間組織無紙化考核,考核結束后自動生成成績,結果解析與正確率分析實時發布。⑤效果評價:應用APP軟件編輯課程內容評價問卷表,前期通過平臺設置為培訓結束后點擊在線填寫,自動統計分析,便捷、耗時短,節約人力資源。⑥課后答疑 隨時隨地培訓:新入職護士通過手機APP、微信平臺可以隨時向教學組長提出問題與困惑,教學組長組織討論或者指定相關臨床專家進行解答,以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
2.4 評價方法
2.4.1 考核成績考核成績為百分制,包括理論考試和操作考核,每季度統一各進行1次。
2.4.2 新入職護士問卷調查對59名新入職護士JiTT 教育模式聯合信息化平臺培訓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9份,收回有效問卷59份,有效收回率為100%。
2.4.3 帶教教師問卷調查在實施JiTT 教育模式聯合信息化平臺培訓1年后,抽取28名護士長和45名臨床總帶教進行問卷調查,圍繞新入職護士的服務態度、溝通能力、專業能力、應急能力及綜合服務能力5個維度進行評價。發放問卷73份,收回有效問卷73份,有效收回率為100%。
2.5 統計學方法所有統計學資料均采用SPSS 21.0專業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1 考核成績比較2020年組護士理論考試和操作考核的平均分均高于2019年組護士,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護士理論考試及操作考核成績比較 (分,
3.2 2020年組護士對培訓模式效果評價多數2020年組護士對基于多種信息化平臺的JiTT教育模式在培訓中的應用給予了肯定的評價。見表3。

表3 2020年組護士對基于多種信息化平臺JiTT教育模式評價表 (例,%)
3.3 帶教教師對培訓模式效果評價以問卷調查進行調研,26名(92.86%)護士長和 41名(91.11%)臨床總帶教均認為接受多種信息化平臺的JiTT教育模式培訓后的新入職護士自主學習能力、專業能力、應急能力及綜合工作能力提升較快;27名(96.43%)護士長和43名(95.56%)臨床總帶教認為新入職護士的主動服務意識和態度教好、溝通能力較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心理素質,能較快適應相應的臨床工作。
4.1 多種信息化平臺的JiTT教育模式可提高培訓效率表2結果顯示,2020年新護士的理論及操作得分高于2019年新護士(P<0.05),說明多種信息化平臺聯合JiTT教育模式可提高培訓效果。通過“e護助手”軟件電子簽到保證了出勤率,課后隨堂授課評級亦可通過平臺及時反饋給管理者,可分析改善優化培訓體系。運用手機APP軟件后,完全實現了無紙化考前復習和考核,節省人力和物力。同時平臺上載的公共資源(如專業基礎知識、人文護理、行業標準等),可利用業余時間反復鞏固學習,以強化培訓效果。
4.2 多種信息化平臺的JiTT教育模式可強化自主學習50名(84.75%)新護士認為此培訓模式對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有較大幫助。傳統培訓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強制性傳輸知識,制約了自主學習能力[8];JiTT 模式體現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協調統一[9],可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護理工作本身的性質及護理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要求護士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10]。護士長和總帶教均認為經此模式培訓后,新入職護士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按需選擇,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學習[11],無形中提高了新護士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了新護士的學習興趣,能較快適應臨床科室工作。
4.3 多種信息化平臺的JiTT教育模式可豐富教學資源此培訓模式師生在任何時間、地點、同步或異步進行協作教學[12],新穎的“教”和“學”的方式更能滿足90后為主體的新入職護士的信息接收模式。多種載體的課程形式,如音頻、視頻、鏈接、公眾號推文等,豐富了課程內容,更容易接受理解。為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培訓之余管理者通過微信群、APP組織答疑討論,護士亦可隨時隨地提出工作中遇到的疑問與困惑,管理者隨時進行專業解答,或邀請專業人員助力,解決了適時教學的核心問題——“反饋鏈”。
4.4 多種信息化平臺的JiTT教育模式可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分別有57名(96.61%)、56名(94.92%)、58名(98.31%)新護士認為此培模式有助于提高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基于信息化平臺的適時教學模式要求新入職護士在任務的驅動下進行自主學習,鍛煉提前預習、及時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答疑和微信群討論促使新護士積極參與,在知識獲得感較強后,新護士認可此培訓模式,推動課堂持續向好;帶教教師根據反饋及時調節進度與課堂內容,增強學員知識獲得感,雙向推進培訓進行[13]。
因此,基于信息化平臺的JiTT教育模式可強化自主學習,提高培訓效果和新入職護士崗位勝任力,且可隨時隨地開展培訓,其靈活性好、可操作度高[14],在今后教學實踐中,將不斷進行完善,以期為新入職護士培訓工作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