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添貴 付舒斐 胡晗 汪立 耿燦



摘要:研究目的:辨析農業綠色轉型約束下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演化規律及空間收斂特征,為保障區域農業綠色轉型穩定性和連續性提供參考。研究方法:生命周期分析法,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計,空間自相關和空間β收斂模型。研究結果:(1)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由2005年的0.978波動增加至2020年的1.066,整體呈上升趨勢,區域層面效率值呈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依次遞減趨勢;(2)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整體收斂水平為0.043,局部收斂水平呈現江西、湖北、湖南依次遞減格局,均存在顯著的β收斂趨勢和空間正向溢出效應;(3)地區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科技水平、家庭農業經濟貢獻度和財政支農力度與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的空間收斂性呈顯著正相關,而復種指數和種植結構呈顯著負相關;(4)促進耕地綠色利用轉型應順應耕地綠色空間關聯規律,加快推廣耕地綠色生產技術,推進耕地綠色綜合整治和強化耕地綠色環境規制。研究結論:完善和推廣農業綠色轉型模式,應當充分考慮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演進的客觀規律,構建合理的耕地利用轉型政策支撐體系。
關鍵詞:耕地綠色利用效率;農業綠色轉型;生命周期分析;收斂特征;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
中圖分類號:F30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158(2023)04-0107-1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2261049);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213BAA10W31);江西省教育廳科技規劃項目(GJJ200509)。
耕地綠色利用是保障糧食安全和實現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1],對促進農業生態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國耕地利用依然面臨化肥、農藥利用率偏高以及投入產出要素冗余等約束。傳統上粗放的耕地利用模式容易引發耕地資源浪費、土壤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難以適應新時代耕地可持續利用的戰略要求[2]。中央政府提出農業綠色轉型發展方案,要求耕地利用過程中融合面源污染防治、固碳增匯等綠色理念約束,以應對耕地綠色轉型發展新挑戰[3-4]。為此,如何從農業綠色轉型約束視角科學揭示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演化規律,對客觀辨識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生產狀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圍繞耕地綠色利用效率主題國內外學者進行了諸多探討,在概念辨析方面,普遍強調耕地生產過程以最小投入獲取最大的社會經濟期望產出和最小的環境非期望產出,經歷投入、生產和產出三階段[5-6];在指標選取方面,兼顧社會、經濟、生態維度[7];在測度方法方面,主要聚焦在隨機前沿函數、SBM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指數等[8-9];在影響因素方面,多采用地理加權回歸模型、地理探測器和空間收斂模型等[10],指出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受社會經濟、農業技術與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11-12]。綜上,已有研究為理解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內涵、評價測度和影響機理提供良好理論借鑒,但在農業綠色轉型約束下揭示耕地綠色利用測度依據、演進特征和空間效應等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耕地綠色
生產是一個周期性過程且耕地生產空間要素的交互融合,基于生命周期分析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空間收斂方面的研究內容較少,進而導致無法真實客觀反映耕地綠色利用演變規律,難以響應農業綠色轉型下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利用的重大現實需求。長江中游地區作為重要糧食主產區、城市群建設支撐帶動點和生態屏障區等多重疊加,往往也是耕地利用變化最為劇烈的地區。隨著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持續推進,同樣存在粗放式的耕地利用模式,化肥農藥等要素大量使用使得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因此深入開展區域內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測度,對有效指導不同空間尺度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區域耕地利用高效管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鑒于此,本文在嘗試引入“測土配方推廣規模”和“固碳增匯”等界定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內涵基礎上,基于生命周期理論分析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空間收斂過程,以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為研究對象,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測度2005—2020年的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演化規律,基于空間條件β收斂模型揭示區域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收斂特征及其空間影響因素,以期為實現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利用轉型和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理論分析框架
1.1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內涵界定
農業綠色轉型受到“測土配方”、“減污降碳”和“固碳增匯”等綠色理念約束,是實現耕地綠色利用的邏輯起點。事實上,耕地生產是階段性的周期系統,其綠色轉型投入階段不僅包含耕地、勞動力和資本等傳統要素,還包括技術、知識、數據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新型要素[13-14]。通過指導農戶精準施肥,減少農藥化肥投入冗余,從而有效緩解農業碳排放和面源污染,成為耕地綠色利用投入階段的約束。而在生產階段中,行為主體為提升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制定耕地資源節約、面源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低碳產業鏈等多元約束策略[3]。相對應的是,耕地綠色轉型產出階段包括農作物產量、農業經濟收入和碳匯期望產出最大化的正外部性。其中,碳匯功能間接表現為作物生長中吸收二氧化碳并產生氧氣的過程[15],且包含耕地生產過程氮磷流失所導致的面源污染和碳排放非期望產出最小化的負外部性[16],形成了耕地綠色利用產出階段的約束。本質上,耕地作為農業綠色轉型的內在要素,提升其綠色利用效率實現路徑是耕地生產要素優化配置、負外部性持續減少以及正外部性不斷增加的約束過程,其核心是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綜合效益最優化,更是“社會—經濟—生態”的綜合映射[17-18]。綜上,耕地綠色利用效率以農業綠色轉型理念為指導、傳統投入要素為基礎和新型投入要素為支撐,最大化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期望產出和最小化的環境非期望產出為結果,并依托“社會—經濟—生態”耦合協調構建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理論分析框架(圖1)。
1.2 基于生命周期的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空間收斂理論分析
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體現為產品系統的生命周期中輸入、輸出以及潛在環境影響的匯編和評價,與完整的耕地利用生產過程依據時間序列要經歷前期投入、中期生產和后期產出三階段相契合[19],尤其是不同階段推進耕地要素節約利用、期望產出增加和環境污染減少,對區域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的提升有重要影響,不同空間耕地利用生產活動遵循生命周期特征[20]。因此,基于LCA的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空間收斂理論假設,分別從前期投入、中期生產和后期產出三個階段進行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空間收斂理論分析(圖2)。
(1)前期投入階段是耕地綠色利用起始邊界。各地區農業綠色轉型引致資源、動力和技術等要素投入結構升級,尤其是為追求要素綠色高效利用不斷朝節約集約投入方向演替[21]。在比較利益驅動下,根據農作物市場需求,農戶通過調整自身投入行為進行生產要素空間轉移,實現地區間耕地綠色生產要素優勢互補,以提高耕地資源要素空間配置水平[22]。在綠色生產要素增加和要素優化配置下,實現耕地綠色利用前期投入階段的空間收斂。
(2)中期生產階段是高效產出與環境污染源頭。首先,農戶通過調整生產模式,特別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實現農藥化肥農膜減量化利用促使耕地生產綠色化[23]。其次,農業生產技術進步促使耕地綠色利用向降碳減污層面傾斜,進而降低了農業生產污染排放[24]。最后,隨著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完善和區域協作持續增強,弱化了區域農業生產條件空間差異。在綠色生產行為強化和生產條件差異縮小下,實現耕地綠色利用中期生產階段的空間收斂。
(3)后期產出階段是耕地綠色利用的終止邊界。通過生產階段實現耕地綠色利用期望產出增加和環境污染減少,促使地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實現耕地綠色利用后期生產階段的空間收斂。
實踐中,各級地方政府制定相關耕地增匯減污政策來加大環境規制力度,提升耕地可持續利用水平[25],并通過生態補貼、污染治理和綠色科技等資金技術傾斜提高耕地生產主體綠色利用的積極性。同時,農戶作為理性經濟人,尤其是環保意識的提升將更加主動對接耕地綠色利用高效區進行學習協作,增加耕地綠色經營知識。至此,農戶空間學習協作和政府資金技術傾斜驅動著下一輪耕地綠色利用周期收斂。
2 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域
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不僅是中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也是核心生態安全屏障區域,由江西、湖南和湖北3省組成。耕地總面積約11.30×104 km2,約占全國耕地總面積10%,至2020年區域糧食總產量為7 906萬t,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12%,農業總產值達到8 252億元,約占全國農業總產值12%,在中國農業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26]。與此同時,作為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在全國化肥農藥利用率不足33.33%和農膜回收率不足66.67%的現實情景下[9],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耕地資源面臨碳排放量和面源污染巨大的挑戰,導致糧食安全與生態保護之間矛盾益發凸顯,如何實現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利用轉型顯得尤為迫切。為此,科學合理測度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演進特征及辨析空間收斂趨勢,是實現區域耕地綠色利用轉型和協調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支撐。
2.2 研究方法
2.2.1 超效率SBM模型


2.3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2.3.1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評價指標選取
結合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內涵及生命周期空間收斂分析,并參考已有研究[6-8,22],生產階段中,傳統投入要素從資源和動力維度選取耕地資源、水資源、固定資產、化學制品、勞動力、機械動力和能源消耗投入量;新型投入要素從技術維度選取測土配方推廣規模,即在技術人員指導下的科學施肥,是農業知識、技術和數據的綜合反映;產出階段中,正外部性從經濟社會和固碳增匯維度選取種耕地經濟產出、作物產出和碳匯量作為期望產出指標[27];負外部性從碳源和污染排放維度選取耕地碳排放和面源污染表征非期望產出[28](表1)。
2.3.2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影響指標構建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的演進規律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基于收斂理論假設[14-15,19],從耕地綠色利用前期投入、中期生產和后期產出三階段選取相關影響因素,探討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條件β收斂趨勢(表2)。
2.3.3 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2005—2020年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41個地級市(州)面板數據。所用指標數據均來源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6—2021年)、《江西統計年鑒》(2006—2021年)、《湖南統計年鑒》(2006—2021年)、《湖北統計年鑒》(2006—2021年)、各地級市統計年鑒(2006—2021年)以及社會經濟統計公報;面源污染相關系數參見文獻[29]。
3 結果與分析
3.1 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動態演進特征
借助MaxDEA軟件,采用無徑向、規模報酬可變的超效率SBM模型測算得到2005—2020年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圖3)。
3.1.1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測算結果
(1)從總體來看,研究區整體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由2005年的0.978波動增加至2020年1.066,效率均值為1.035,增幅僅9.00%,區域整體效率值小幅提高,但效率值達到有效水平。這表明研究區耕地投入要素利用水平良好,耕地農業綠色理念有效制約了耕地碳排放和面源污染負效應,提升了耕地總體綠色利用效率水平。
(2)從局部來看,各省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指數為湖北省(1.236)、江西省(0.997)和湖南省(0.836),區域效率差異明顯。其中,湖北省和湖南省效率均值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分別由1.135和0.761升至1.236和0.836,增幅分別達到8.90%和9.86%。而江西省效率均值均呈現倒“V”趨勢,由2005年的1.015升至2013年的最大值1.097,之后又降至2020年的0.978,總體降幅達3.65%。
3.1.2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區域差異
為揭示研究區整體和各省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動態分布特征,借助Matlab軟件繪制核密度估計圖(圖4)。
(1)從整體上看,研究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核密度曲線中心向右偏移,由2005年的“低寬峰”演變為2020年的“高尖峰”。表明耕地綠色利用效率與集聚度均呈上升趨勢,未出現兩極分化態勢。且2020年存在右拖尾現象,部分城市耕地綠色利用效率達到較高水平。
(2)分省域看,江西核密度曲線波峰隨時間演變增高收窄,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提升集聚現象逐步凸顯。其次,湖南省核密度曲線經歷“單峰”到“雙主峰”再到“一主一側”的發展態勢,波峰平緩且漸寬,表明效率兩極分化現象有所顯現,但集聚水平總體偏低。此外,湖北省核密度曲線始終維持單峰狀態且集聚明顯,但在2020年出現右拖尾現象,反映出湖北省提升耕地綠色利用效率主要依賴于個別高效率值城市。綜上,整體和局部各省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均存在集聚現象,體現加強農業區域綠色合作有助于發揮生產要素規模效益,引領效率高值區示范帶動鄰近區域耕地綠色利用。
3.2 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空間收斂分析
在農業綠色轉型驅動下,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全域和省域層面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均存在明顯空間差異,采用空間β收斂分析模型進行檢驗其時空演進趨勢。
3.2.1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空間相關性檢驗
借助GeoDa軟件測算得到研究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全局Morans I。在2005—2011年,全局Morans I呈現負相關特征,究其原因在于該時期耕地利用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還相對較低;在2012—2020年,從2012年0.104上升至2020年0.189,表現為顯著的正相關性且相關性有所增強,表明耕地利用功能形態由社會生態型逐漸向經濟社會型和生態經濟型轉變。但在2013年出現波動,這與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政策實施的滯后性密切相關[17]。由此,納入空間條件進行β收斂分析,可減少傳統收斂分析忽略空間因素而導致的結果偏差,是理解耕地綠色利用轉型策略的一個關鍵但被忽視的因素。綜上,表明區域間農業綠色轉型協作進而影響耕地綠色利用已形成空間聯動機制,且空間相關性不斷提升。
3.2.2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收斂性檢驗
(1)模型選擇。空間自相關分析表明研究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存在顯著的空間關聯,因此可以進行空間計量分析。Hausman檢驗拒絕隨機效應原假設,故選擇固定效應的空間收斂模型檢驗,并依據Wald和LR檢驗結果來確定最優空間計量模型,同時加入經典β檢驗結果以便對比分析。由表3可見,SDM模型的Wald_spatial_lag與Wald_spatial_error均在5%的水平下顯著,拒絕了其可以簡化為SLM模型和SEM模型的原假設。綜合LR檢驗結果且SDM模型的R2(0.534)和logL(701.089)統計值均最高,Sigma2(0.006)統計值最低,綜合認為SDM模型的估計結果更優,故本文基于SDM模型回歸結果來闡述。此外,為了緩解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影響,本文借鑒已有工具變量構建方法[23],構建財政支農力度與年份虛擬變量的乘積作為工具變量進行2SLS回歸,結果表明本文不存在內生性問題。
(2)整體收斂性特征。①4種收斂模型的回歸系數β均小于0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表3),可見在考慮區域條件異質性的前提下,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存在顯著的收斂趨勢,即地區耕地利用周期各階段的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縮小;②空間效應系數ρ均為正數且顯著,表明地區間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收斂性具有空間正向溢出效應;③空間條件β收斂速度為0.043,明顯大于經典條件β收斂速度0.036,表明空間因素對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收斂具有加速效應。隨著耕地投入和生產階段空間要素的聯系不斷增強,尤其是空間溢出效應的存在,加強了效率低值區向高值區的“追趕效應”,促進要素整合和發揮后發優勢,從而加速了耕地綠色利用收斂率。
(3)局部收斂特征。①江西、湖南及湖北三省收斂系數及空間效應系數均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耕地綠色利用效率依然具有條件β收斂趨勢,即“俱樂部收斂”,表現出正向空間溢出效應(表4);②三省收斂速度存在差異性,呈現江西(0.062)、湖北(0.054)、湖南(0.048)依次遞減的格局;③各省收斂速度均高于整體收斂水平0.043,究其原因,在耕地綠色利用效率“位勢差”作用下,由于各省內部單元地緣相接且地域一體,在耕地綠色生產周期中要素流動、信息傳遞和技術交流等方面更具優勢,引領了高值地區對低值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使局部地區收斂速度更高。
3.2.3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影響因素分析
(1)前期投入階段各影響因素對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影響差異明顯(表4)。①人口城鎮化水平(PUL)整體回歸系數為0.066,呈正相關,其中,江西省回歸系數為0.327,顯著性最強。究其原因,發現江西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且優化勞動力結構,提升了贛鄱平原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尤其是環鄱陽湖城市群城鎮人口增加擴大了對綠色農產品需求,直接提高了江西省耕地生產綠色化投入力度;②復種指數(MCI)整體回歸系數為-0.073,呈顯著負相關,江西和湖北回歸系數分別為-0.145和-0.200。意味著雖然增加了耕地播種面積,帶來農產品產量和農業經濟的增長,并強化了農作物碳匯功能,但化學制品投入的增加所帶來的污染排放抑制了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的提升。
(2)中期生產階段各影響因素對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呈顯著正向影響。①經濟發展水平(RDL)回歸系數為0.062,呈顯著正相關,表明經濟發展推動了耕地綠色生產模式轉變以及提升了農業生產服務水平,有利于集聚綠色生產要素和協作區域生產過程,推動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向較高穩態水平收斂;②農業科技水平(ASTL)整體回歸系數為0.158,呈顯著正相關,其中,湖北省回歸系數為0.236,顯著性最為明顯。究其原因,在于湖北省耕地綠色生產技術革新,尤其是江漢平原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導致湖北省耕地綠色利用效率走上高值收斂;③作物種植結構(CPS)整體回歸系數為-0.025,呈負向影響但不顯著,究其原因,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農戶耕地保護意識相對滯后,生產調整靈活度較差,生產過度追求經濟作物的規模比較效應,加劇了耕地面源污染和碳排放。
后期產出階段各影響因素對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呈顯著正向影響。①財政支農力度(FSA)整體回歸系數為0.054,呈顯著正相關。其中,湖北省回歸系數為0.243,顯著水平最高。究其原因,發現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財政支農資金滿足耕地社會、經濟與綠色生產等多重需求,尤其是湖北省通過環境規制加強了耕地污染綜合防治,提升了農戶耕地綠色利用轉型內生動力與調節效應,對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的正向收斂產生理想效果;②家庭農業經濟貢獻力度(ECFA)整體回歸系數為0.089,呈顯著正相關,其中湖北省回歸系數為0.128,低于地區整體水平,表明農業收入增加促使了農戶耕地綠色再生產的積極性,推動了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的正向收斂。
3.3 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提升路徑
(1)順應綠色空間關聯規律,推動區域耕地綠色生產協作。研究區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具有顯著的空間正向收斂,在長江中游地區一體化背景下,首先,完善區域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橫向合作聯動機制,暢通農業綠色生產要素的空間流動渠道,發揮湖北省效率高值區對鄰近區域的輻射示范作用;其次,增加農業固定資產投入,促進區域間村集體經濟組織生產交流合作,發揮其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引領作用,遏制湖南省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兩極分化趨勢,形成耕地綠色生產協同轉型的良好氛圍[30],實現資源投入階段優化(圖5)。
(2)持續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實現耕地綠色利用模式轉型。科技水平對研究區整體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提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而江西和湖南地區顯著度較弱,一方面通過鄱陽湖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商品糧基地的耕地綠色生產技術推廣,注重環保農機的升級改造,組織面向耕地生產主體的綠色利用技術培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降低傳統投入要素依賴度[31];另一方面,引導農產品生產符合綠色消費需求,以提高耕地綠色生產回饋能力,穩定耕地綠色生產收入預期和提升農戶綠色利用轉型內生動力,實現減污降碳與節本增效并行,不斷強化耕地生產階段。
(3)加快推進耕地綠色綜合整治,重視耕地微生態環境保護。通過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等土地綜合整治工程,改良土壤結構和提高耕地肥力,穩定耕地社會經濟期望產出的農業生產基礎;嚴格控制和選取耕地綠色生產的化肥農藥種類,合理確定其施用閾值,實現化肥農藥減量化使用,降低耕地土壤環境壓力;江西和湖北地區復種指數對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提升的抑制作用明顯,要優化耕地種植結構,通引進良種良法,增強農作物固碳增匯能力,實現糧食主產區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相協調,追求期望產出最大化。
(4)強化耕地綠色環境規制,保障耕地綠色利用有序推進。一是制定長江中游一體化耕地綠色環境規制準則,明確耕地綠色生產主體、實施模式和資金管理等約束機制;二是建設耕地綠色生產信息動態管理系統,嚴格管控致污要素使用,構建合理的監督體系;三是加大推進湖南省和江西省耕地綠色化生產與耕地地力保護和惠農支農補貼直接掛鉤,激發地區財政支農力度的促進作用,凸顯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減污降碳,確保期望產出的最小化,保障糧食主產區農業綠色轉型穩定性和連續性。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本文在界定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內涵基礎上,基于生命周期的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空間收斂理論分析,運用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2005—2020年面板數據,采用超效率SBM、核密度估計、空間自相關和空間β收斂模型,探究農業綠色轉型約束下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動態演進及其空間收斂性特征,結論如下。
(1)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整體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由2005年0.978波動增加至2020年1.066,效率均值為1.035。局部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差異明顯,湖北省和湖南省效率均值也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江西省則呈現倒“V”趨勢,效率值總體下降。
(2)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整體和局部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收斂速度呈江西、湖北、湖南和區域整體依次遞減格局,存在顯著的空間β收斂趨勢和空間正向溢出效應,且空間因素對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收斂具有加速效應。
(3)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科技水平、家庭農業經濟貢獻度和財政支農力度對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提升具有明顯推動作用,而復種指數和種植結構呈現抑制作用。
(4)長江中游糧食主產區未來應順應耕地綠色生產空間關聯規律、持續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加快推進耕地綠色綜合整治和強化耕地綠色環境規制,以保障區域農業綠色轉型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4.2 討論
對比發現,已有研究[21]得出的長江中下游糧食主產區耕地利用生態效率中湖北省和湖南省耕地利用生態效率呈現下降趨勢,與本文研究結果不同,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指標選取層面差異,特別是本文將測土配方施肥推廣規模納入投入指標中,極大促進了耕地生產的節本增效,同時在期望產出中加入碳匯量,考慮了農作物生長過程的碳吸收作用;另一方面在于本文主要將地均指標量作為測算依據,存在指標測算角度的差異。事實上,耕地利用水平對保障國家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具有決定性作用,在農業綠色轉型約束下,對糧食主產區耕地綠色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耕地綠色利用生產周期的投入、生產和產出階段也受到智慧農業、農耕文化和國際糧食貿易等多重影響,本文僅從農業綠色轉型視角探討了耕地利用綠色效率演進規律及空間收斂特征,未來研究還應拓展多因素對耕地利用綠色效率的交互作用機制以及致污要素投入減少量與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增加率之間的關系,以期為構建更加合理的耕地綠色利用轉型政策支撐體系。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張英男,龍花樓.農業生產轉型及其環境效應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 . 自然資源學報, 2022, 37(7):1691 - 1706.
[2] 朱俊峰,鄧遠遠.農業生產綠色轉型:生成邏輯、困境與可行路徑[J] . 經濟體制改革, 2022(3):84 - 89.
[3] 賀峰,雷海章. 論生態農業與中國農業現代化[J] .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5,15(2):23 - 26.
[4] 農業農村部. 關于印發《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促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22 - 09 - 23)[2023 - 04 - 01] . http://www.moa. gov.cn/govpublic/FZJHS/202209/t20220928_6412154.htm.
[5] 柯楠,盧新海,匡兵,等.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耕地綠色低碳利用的區域差異與影響因素[J] . 中國土地科學,2021, 35(8):67 - 76.
[6] ZHOU X, WU D, LI J F, et al.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J] .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2, 144. doi: 10.1016/ j.ecolind.2022.109411.
[7] 文高輝,劉蒙罷,胡賢輝,等. 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態效率空間相關性與空間效應[J] . 地理科學, 2022, 42(6):1102 - 1112.
[8] 潘丹,應瑞瑤.中國農業生態效率評價方法與實證——基于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分析[J] .生態學報, 2013,33(12):3837 - 3845.
[9] LIU Y S, ZOU L L, WANG Y S.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ecoefficiency in China in recent 40 years[J] . Land Use Policy, 2020, 97.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0.104794.
[10] 郭小琳,鄭淋議,施冠明,等.農地流轉、要素配置與農戶生產效率變化[J] .中國土地科學, 2021, 35(12):54 - 63.
[11] ZHOU M, KUANG B, KE 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in regard to farmland transfer and cultivated land gre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19(16). doi: 10.3390/ ijerph191610208.
[12] 侯孟陽,鄧元杰,姚順波.農村勞動力轉移、化肥施用強度與農業生態效率:交互影響與空間溢出[J] .農業技術經濟, 2021(10):79 - 94.
[13] 張海林,孫國峰,陳繼康,等.保護性耕作對農田碳效應影響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科學, 2009, 42(12):4275 -4281.
[14] LV T G, FU S F, ZHANG X M, et al. Assessing cultivated land-use transition in the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 of China based on an integrated framework[J] . Land, 2022, 11(10). doi: 10.3390/land11101622.
[15] 柯善淦,崔海瑩,盧新海,等.耕地利用綠色轉型的時空格局及其驅動機制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 .中國土地科學, 2021, 35(12):64 - 74.
[16] 王良健,李輝.中國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區域差異——基于281個市的面板數據與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方法[J] .地理研究, 2014, 33(11):1995 - 2004.
[17] 王璐,楊汝岱,吳比.中國農戶農業生產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 .管理世界, 2020, 36(12):77 - 93.
[18] 匡兵,范翔宇,盧新海. 中國耕地利用綠色轉型效率的時空分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 農業工程學報, 2021, 37(21):269 - 277.
[19] 黃瑪蘭,李曉云,曾琳琳.農戶資本稟賦對水稻生產生態效率的影響——以湖北省為例[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10):75 - 84.
[20] 呂添貴,謝花林,李洪義,等.休耕政策實施的偏離風險、形成路徑與防范體系研究[J] .中國土地科學, 2019, 33(4):51 - 58.
[21] 劉蒙罷,張安錄,文高輝.長江中下游糧食主產區耕地利用生態效率區域差異與空間收斂[J] .自然資源學報,2022, 37(2):477 - 493.
[22] 彭國華.中國地區收入差距、全要素生產率及其收斂分析[J] .經濟研究, 2005(9):19 - 29.
[23] 侯孟陽,姚順波.空間視角下中國農業生態效率的收斂性與分異特征[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9, 29(4):116 - 126.
[24] 陳丹玲,盧新海,匡兵.長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動態演進及空間收斂[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 28(12):106 - 114.
[25] 顧程亮,李宗堯,成祥東.財政節能環保投入對區域生態效率影響的實證檢驗[J] .統計與決策, 2016(19):109 -113.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389 - 391.
[27] 吳玉鳴,徐建華.中國區域經濟增長集聚的空間統計分析[J] .地理科學, 2004,24(6):654 - 659.
[28] 吳賢榮,張俊飚,田云,等. 中國省域農業碳排放:測算、效率變動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DEA - Malmquist指數分解方法與Tobit模型運用[J] . 資源科學, 2014, 36(1):129 - 138.
[29] 沈洋,周鵬飛.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測度及收斂性分析——基于碳匯和碳排放雙重視角[J] .調研世界, 2022(4):58 - 68.
[30] 陳美球.構建耕地共同保護機制:理論基礎、制約因素與實現路徑[J] .農業經濟與管理, 2022(3):13 - 19.
[31] 石嫣,程存旺,朱藝,等.中國農業源污染防治的制度創新與組織創新——兼析《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J] .農業經濟與管理, 2011(2):27 - 37.
Dynamic Evolution and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Green Use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Constraint of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ition: Taking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an Example
LYU Tiangui1,2, FU Shufei1, HU Han1, WANG Li3, GENG Can1
(1. 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 Public Administration,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China; 2.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China; 3.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objectively analyze the evolution law and spatial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use 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i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suring the stability and continuity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i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life cycle assessment, super-efficient SBM model,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spatial β convergence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green use 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creased from 0.978 in 2005 to 1.066 in 2020, showing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and the regional level efficiency value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Hubei Province, Jiangxi Province and Hunan Province. 2) The overall convergence level of green use 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as 0.043, and the local convergence level showed a decreasing pattern in Jiangxi, Hubei and Hunan, all of which were significant βconvergence trend and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3) The regional urbanization 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family agriculture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spatial convergence of green use 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while the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and planting structure show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4) To promote the transition of green use of cultivated land, we should comply with the law of green spatial correl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of green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cultivated land, promote comprehensive green renov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strengthen the regulation of green environment of cultivated land. In conclusion, to improve and popularize the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ition model, we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green use 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and build a reasonable policy support system for the transi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Key words: green use 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green transition of agriculture; life cycle assessment;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本文責編:陳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