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嵌入、制衡與借勢:轉型期農村家庭養老秩序再生產機制

2023-02-03 14:49:52楊麗新
人口與社會 2023年2期
關鍵詞:養老

楊麗新

(武漢大學 社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且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數量為1.9億,占總人口的13.5%。其中老齡化水平的城鄉差異明顯,鄉村65歲以上老人比重為17.72%,比城市高出6.61個百分點[1]。農村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使父代更加依賴以子代供給為支柱的家庭養老。與此同時,城市化與市場化的推進使得非農收入成為農村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子代擁有了家庭話語權,父代的權威弱化,對子代的依附性更加突出。父代的依附性角色是否一定導向依附性心態和行為?在依附性角色成為既定事實的客觀形勢下父代如何滿足自身的養老需求?這是本文想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家庭養老是農村的主要養老方式,所謂家庭養老是指主要由家庭成員來提供養老資源的養老方式和制度,包括對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2]。學界普遍認為農村家庭養老功能持續弱化,已有研究主要包括三個視角。一是人口流動視角。陳芳認為在現代化、城市化的社會背景下,農村勞動力流動導致欠發達農村地區的家庭養老面臨嚴峻挑戰,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是一個難以逆轉的趨勢[3]。父母與子女生活空間的分離,使傳統“侍奉在側”式的家庭養老變得不再現實[4]。人口流動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空間層面上,而且沖擊著孝道觀念,弱化孝道約束力。二是家庭關系變遷視角。家庭關系的理性化使得養老脫離了傳統的倫理意涵,演變為老人與子女之間的利益交換和博弈[5]。理性化本身也是家庭權力下移的過程,橫向的夫妻關系取代了縱向的父子關系,成為家庭關系的核心。有學者指出女性的家庭權力越大,對配偶父母提供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越少[6]。王敬等人也提出農村家庭養老問題是由代際失衡與女性家庭權力膨脹引起的[7]。三是家庭轉型視角。家庭轉型主要指的是家庭的核心化和家庭目標的擴大化。穆光宗認為,隨著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和老年人口的高齡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不斷被削弱[8]。隨著現代化進程中農民家庭發展由簡單的家庭再生產向擴大化家庭再生產轉型,家庭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在家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子女對老年人的代際反饋越來越少,從而引發了老年人在物質資源、家庭權力以及價值層面的系統性危機[9]。也有學者指出,現代性轉型背景下個人自主性、現代性的增強以及對人格平等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會減弱既有的家庭聯系,弱化家庭養老功能[10]。

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會加劇農村養老危機,學術界提出三種解決路徑。第一條路徑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導,并結合其他養老方式,發揮家庭養老的最大功能。曹雪梅指出農村老人的養老觀念及特有情感增強了家庭養老的主導地位,家庭養老的作用是其他養老方式不可取代的[11]。雖然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相對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沖擊,但是老人會改變其行為以保障養老需求的基本滿足。孫敏通過對上海郊區農村的調研發現,老人可以通過獨立勞動實現自主分配和自我積累,進而形成“自養為主,他養為輔”的“自主養老”模式[12]。“女兒養老”更是家庭結構與社會結構雙向互動下形塑的家庭養老的新樣態。第二條路徑是發展社會養老。陳芳等認為欠發達農村地區養老的最終出路和選擇是發展社會養老[3]。賀雪峰強調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效機制,并進一步提出互助養老需要與之匹配的村莊建設尤其是村莊文化建設[13]。第三條路徑是完善國家或者市場養老,即通過外部資源的輸入來解決農村養老問題。陳友華認為打工經濟下的農村家庭已經難以履行養老功能,所以應當由政府通過財政補貼或直接購買服務的方式為老人提供各種綜合服務[14]。但是在老齡化持續加劇的情況下,單單依靠國家的資源投入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因此要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郭瑜等建議國家政府應著力引導養老事業發展,與社會、市場和家庭共同優化資源配置,以克服養老照料“不可能三角”[15]。羅世瑞認為應該在農村社會中引入商業保險以應對養老問題,并增加保險市場的供給主體,保障養老質量[16]。

綜上,既有研究從家庭關系變遷、家庭轉型以及人口流動等視角分析了農村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現象,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應對農村養老危機的不同路徑,但是缺乏深度剖析。其一,既有研究將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等同于家庭養老的缺位,強調外部資源的輸入,從家庭以外的社區、市場和國家層面尋求農村養老的解決途徑,忽視了家庭仍在發揮著重要的養老功能,雖然家庭和社會的變遷給家庭養老帶來眾多的挑戰,但其根基依然穩固[17]。其二,既有研究過于強調子代在家庭發展和家庭權力結構中的主導地位,認為老人只是家庭養老的被動接受者,無力應對家庭養老危機,這就忽視了養老涉及的是兩個主體——父代和子代,將互動性的養老秩序扁平化為單向度養老供給。實際上,老人群體存在著利用各種條件滿足自身需求的可能性,如主動采取“以地自我養老”+“代際關系維護”的養老策略[18]。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主要推進如下方面:一是強調養老過程中的家庭立場,剖析傳統家庭養老的制度邏輯并從其內部提煉家庭養老秩序的彌合性力量;二是在家庭立場的基礎上進行主體轉向,從老年父母的視角分析父代在應對家庭養老危機時的行為選擇與行動邏輯,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之道。

筆者在豫北某村的田野調研中發現,家庭仍在發揮著穩健的養老功能。雖然在家庭養老的過程中父代需要依附子代,但老人并沒有呈現出被動的接受狀態,而是通過嵌入子代家庭分工、投入孫代情感以及激活村莊輿論等措施保障了養老資源的充足供給,強化了既有的家庭地位,從而在整體上保持了比較舒適的生活樣態。老人主動采取的行動有兩層意涵:一是老人的養老預期保持在家庭內部;二是其通過維持和強化養老秩序保障家庭養老功能的發揮。由此可見,養老秩序是保障家庭養老功能發揮、應對農村養老問題的核心機制,而作為養老主體之一的老人是養老秩序再生產的關鍵力量。

二、傳統農村家庭養老的制度邏輯

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之所以具有穩定性,不僅僅是因為居住結構的穩定性,更在于傳統家庭的獨特屬性。與西方家庭不同,中國的家庭不僅僅是家庭成員生產和生活的單位,更是一個價值單位,具有高度整合性[19]。養老是家庭的固有功能,家庭內部存在體系化的制度支撐。

(一)倫理:反饋模式下的孝道傳統

家庭養老在我國源遠流長,費孝通將中國的代際關系概括為甲代撫育乙代,乙代贍養甲代的反饋模式[20]。這一模式明顯區別于西方社會甲代撫育乙代,乙代撫育丙代的接力模式。反饋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父代對子代有撫育責任,子代則要對父代進行養老反饋,這就形成了父代與子代、撫養與贍養之間一種均衡互惠狀態,均衡互惠是反饋模式的內生動力。在訪談中,D村老劉形容自己與兒子的關系是“我養他小,他養我老”,這正是傳統反饋模式的樸實體現。同時,梁漱溟認為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的社會[21]。反饋模式不僅是撫育與贍養之間的互惠交換,而且體現了倫理本位。在倫理本位的基礎上,贍養老人被認為是子代必須要履行的義務。諸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兒子養老子,天經地義”等俗語表明贍養父母是對子代最基本的倫理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反饋模式實際上是一種穩定的家庭養老秩序,其內核為倫理本位,表征則為孝道傳統。

(二)資源:權責均衡的家產繼承制度

子代贍養父代一方面要靠孝道傳統的內在規訓,另一方面需要權責均衡的家產繼承制度為其提供內在支撐。權責均衡的家產繼承制度指的是父代家庭和子代家庭在家產分配和贍養義務之間形成的交換性均衡,即子代有繼承父代家庭財產的權利,但其獲得父代家庭財產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贍養義務。D村至今仍保持著房子、土地等家庭財產全部留給兒子的傳統,甚至認為在兒子生活條件不好的情況下老人自己保留私產是不道德的事情。有老人直接說:“你現在不給他,你死了以后還不是他的,你一個老人留著干啥,還不如好好給他,你老了,走不動了,他還能好好待你。”父代通過資源的讓渡獲得了養老的權利,子代通過資源的繼承承擔了養老的義務,以此在橫向(子代繼承財產與贍養老人)和縱向(父代獲得權利,子代承擔義務)上形成均衡的權責關系,保障了家庭養老功能的充分實現。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由于女兒不在家庭財產繼承人范圍內,所以其在家庭養老中往往承擔輔助性的角色,社會對其沒有強制性要求。但是對于兒子而言,贍養父母是其應盡的義務。由此可見,權責均衡的家產繼承制度對于家庭養老具有重要意義。

(三)規則:社區情理的規范約束

農村家庭與城市社區家庭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處在“熟人社會”內。這種熟人社會不僅指的是居住的相近性,其核心是建立在地緣、血緣以及姻親基礎上的關系生產與規則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村家庭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單元,而是嵌入到村莊社會結構中的,這使得家庭的結構形態、關系模式和行為抉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區情理”的嚴格規制[14]。家庭的嵌入性使得個體對社會評價極為敏感,因此村莊就有了對個人和家庭行為進行制約的能力,社會輿論的作用機制就在于此。老郭在訪談中懷念以前老人們“當家”的日子:“那個時候雖然窮,但是不養老的情況真不多,至少他面上不敢,誰家的兒子不養老我們在大槐樹下乘涼的時候就會討論這個事情,還不是偷偷地討論,而是一定要讓他聽到,讓他害臊。”家庭的嵌入性一方面通過社區情理對家庭進行規范約束,另一方面則會以社會化的方式深入到家庭成員的人格形塑當中,從而使得個體行為標準和公共規則具有高度一致性。父代要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務,子代要為父代養老,這既是家庭內的代際反饋,也是社區層面的公共規則。一旦子代出現不養老的情況,公共規則就會自動介入,家族社會關系的調節和社區輿論的道德約束共同促進家庭養老功能的發揮。對村民的社會化培育以及對“越軌”行為的干預都表明社區情理對家庭養老秩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代際反饋、家產繼承制度以及社區情理涉及了影響家庭養老秩序的三個因素,即倫理、資源和規則。倫理本位下的家庭養老是一種文化認同和孝道傳統;家產繼承制度下的資源流動是家庭養老的內在動力;家庭的嵌入性形成了規范的一致性和規則的約束性。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秩序得以維持,家庭養老功能得以發揮。

三、轉型期農村家庭養老的系統性危機

家庭轉型與社會轉型具有同步性,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傳統的農村家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民由鄉入城,家庭勞作中心從農業轉向工業,現代化生活方式與觀念的普及使得農村家庭性質、家庭發展目標等發生變化,進而沖擊家庭養老秩序,家庭養老出現系統性危機。

(一)家庭經濟模式轉型與傳統倫理觀念弱化

在傳統的家庭經濟模式中,農業是主要的生產方式,農業協作的必要性以及生產成果的戶主所有制不僅形成了大家庭的結構模式,還保障了父代對家庭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分配權,由此形成了對應的家庭倫理[22]。市場化和工業化的推進使得家庭的經濟模式逐步轉型,“半工半耕”成為常見的家計模式[23]。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對農民家庭的影響有二:一是生產的協作性減弱,個體化的生產成為主流,這就消解了大家庭存在的必要性,例如機械化種田減少了家庭合作的需求強度;二是進城務工的收入要遠高于農業生產的積累,老郭的兒子就勸老郭說:“你種地的一點收入還趕不上我一個月的工資,你要是種地再生個病就更不劃算了。”老人們普遍感覺到“自己種地那點收入也幫不上兒子啥忙,所以就好好幫他帶孫子”。圍繞傳統農業生產建立起來的父代對家庭財產的所有權及分配權不再重要,父代的權威下降,對應的家庭倫理也弱化。

隨著家庭經濟模式的轉型,子代進城務工,父代在村從事農業生產。農工的收入差別導致子代對父代的依附性下降,家庭權力結構也隨之變化。資源和權力的互通性在家庭場域也同樣適用。在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中,資源的收益權在父代,這就有效保證了父代在家庭中的穩定地位,以此形成規范化的權力秩序。在工業化的家庭經濟模式中,子代的市場優勢使其獲取資源的速度和數量都超過父代,子代日益成為家庭權力結構的中心,橫向的夫妻關系取代了縱向的親子關系成為家庭關系的主軸,這就會進一步消解養老既有的家庭結構基礎與家庭倫理基礎。

家庭經濟模式轉型后子代所處的理性化市場環境也會形塑理性化的家庭關系,打破傳統社會既有的“撫育—贍養”均衡的代際回報模式,使子代對父代的回饋從“無條件的回報”到“有條件的回報”,這極大地動搖了家庭養老秩序的倫理基礎。羅田的文大哥在訪談中就對我們抱怨說:“我拗不過我父親請假走高速開車回來,油錢和過路費都有1 000塊了,結果才收了幾百斤麥子,明年肯定不會回來了。”

(二)家庭發展目標擴大化與代際反饋失衡

“撫育—贍養”均衡的代際反饋模式在傳統農業社會得以持存的基礎是家庭發展處于簡單再生產模式。簡單再生產模式的通俗化解釋就是家庭復制,父代與子代家庭在生產模式、生活場域、發展目標等方面具有高度的趨同性。即使農業經濟模式中資源產出有限,但是資源的積累和分配處于整體性的均衡樣態,“顧上也顧下”的資源分配方式保障了家庭養老功能的基本有效。D村老周回想自己兄弟四個,父母就是把屋子一分,啥都沒給就算是分了家,后來在鄰居、親戚、兄弟的幫襯下自己也蓋了房子,然后兄弟四個輪流養父母,日子慢慢就這樣過來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由鄉入城成為社會潮流和進步的象征,家庭發展目標也隨之由簡單再生產轉型為擴大再生產。階層躍升、城市化生活、子代的高質量教育等發展性目標成為子代家庭的主要追求。家庭資源積累有限與家庭發展壓力增大打破了“撫育—贍養”代際反饋模式下的整體性均衡,“顧下而不能顧上”成為子代家庭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分配方式。

家庭發展目標的轉型不僅影響子代對父代的養老資源反饋,父子一體的家庭倫理更是將父代高度整合進子代的家庭發展中。發展的強需求與資源的弱積累之間的張力使得子代很難獨自實現家庭目標,需要依賴父代進行人財物的持續投入,以此形成最大的家庭合力。老周現在就承擔了全家的生活支出,自己和老伴通過在農場打零工來維持全家六口人的生活開支。在此過程中,父代不僅不能獲得預期的養老資源,反而需要將自己的資源投入到子代家庭,壓縮了父代為自身積累養老資源的時間。大部分老人在為子代家庭付出所有之后也喪失了勞動能力,進入被養老的階段。擴大化的家庭發展目標下家庭資源是向下整合的,代際反饋處于極度失衡狀態。

(三)發展話語占據主導地位與社區情理式微

社區情理能夠進入家庭并發揮作用的主要機制在于公共道德和家庭倫理的共通性。換言之,村莊公共規則是由家庭延伸出來的,家庭嵌入村莊社會結構實際上就是嵌入共識性的規則體系。

在家庭目標是簡單再生產的農業經濟模式中,家庭繼替是家庭發展的基本目標。父代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掌握主導權,其幫助子代結婚后,子代家庭就可以相對獨立地實現簡單再生產,父代的任務就算完成了。父代擁有家庭權力與倫理的合理性,在村莊規則中處于優勢地位。一旦“越軌”行為發生,如子代不養老,公共規則就會自動介入,進行有效地干預和調節。家庭目標進入擴大化再生產的工業經濟模式后,城市化成為家庭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方面子代資源積累能力和市場優勢使得子代掌握了家庭的發展權,另一方面幫助子代成家不再是父代完成人生任務的節點標志。子代結婚后并不能相對獨立地實現家庭的擴大再生產,還需要父代的持續性投入。我們在訪談過程中問“什么時候父代算是完成了人生任務?”得到的回答具有趨同性,“讓兒子成了家,孫子上了高中不再需要自己帶的時候,自己就可以歇歇了”。節點的模糊性和父代持續投入的根源在于子代具有合理的家庭發展權,這就降低了社區情理干預調節家庭養老的合法性。“兒子也不容易”“一個孫子結婚100萬”等話語就會沖擊原有的公共規則介入機制。在權利的合理性與倫理的合理性并行的家庭發展階段,社區情理就處于一種沉寂狀態。與傳統農業社會相比,社區情理介入家庭調節的合法性和恢復秩序的有效性都在衰減。

四、父代推動的家庭養老秩序再生產

系統性危機并沒有打破家庭養老在養老體系中的基礎地位。有調查數據顯示,81.3%的受訪老年人認為“家庭養老”仍是當下最理想的養老模式,98.7%的農村地區老年人對“家庭養老”更加青睞[24]。在養老預期與現實張力之間,老年群體并非是被動地接受和適應,其會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行動策略,通過養老秩序的再生產滿足自己在家庭中的養老需要。

(一)嵌入:以子代為核心的家庭整合

現代化轉型中城市化成為家庭發展的主要目標,即使子代已經進城務工,其資源積累能力還是不高,大家庭的倫理底色和父子共同體的責任屬性促進了以子代發展為核心的家庭整合。

筆者在河南新鄉D村調研的時候發現,本地的老人以一種相當積極的心態參與子代的家庭分工。訪談中58歲的周某這樣說到:“我們要幫兒子做些事情,家里的墩子大了,我們的養老不也就有保障了嗎。”當問及為什么要這么做的時候,56歲的郭某講到:“現在孩子的壓力多大呀,我們不用兒子交代,就想著能做一些就做一些,我小孫子沒上小學之前就是我老伴到縣城去幫忙照看的,兒子和兒媳婦也沒要求,我們老兩口自愿做的。”可以看出,D村老人的行動指向有二:一是通過參與子代家庭分工,為兒子分擔家庭壓力,助力子代家庭發展。二是保障自身養老資源的基本供給。在子代掌握家庭發展權的現階段,只有子代家庭發展好,才有資源回饋父代,父代與子代在家庭發展過程中是一體的。

與“學會做老人”[25]所形成的壓制性的秩序不同,本地的老人參與家庭分工是主動嵌入,這種深層次嵌入為老人獲取養老資源提供了正當性和合理性。訪談中周某說到:“我從來不問兒子要養老錢,但是我們一大家人就是一個鍋吃飯,生活費沒了兒子就要出呀,要不他怎么吃飯,對我們來說生活費不就是養老費嘛。”父代的深層次嵌入使得其不再以一個“乞食者”的形象依附于子代,而是作為家庭功能的承擔者獲得家庭資源的分配,以此養老就與家庭功能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合二為一了。

(二)制衡:隔代情感投入的倫理傳承

老人帶孫子成為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其形式有二:一是年輕夫妻出去打工,將孩子留給父代在村莊撫養照料;二是父代隨子代進城,與子代一起生活,進而分擔照料孫代的壓力。D村的調查顯示,父代帶孫子除了基于責任倫理的家庭傳承,其功能屬性同樣突出。

當談及為什么愿意帶孫子時候,除了上文提及的倫理支撐以及分擔子代壓力外,65歲的老郭說到:“你把孫子從小帶到大,他對你有感情,將來他父母不養老人,孫子會關心他的爺爺奶奶,會對他父母說你現在咋對我的爺爺奶奶,將來我就怎么對你們,就沖這點,我兒子兒媳婦他們肯定會好好養我,再說了養老都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由此可以看出,父代帶孫子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服務于自身的養老。

父代通過帶孫子的行為服務自身養老的核心機制在于激活家庭內的制衡機制。這一機制存在的基礎是基于家庭角色變遷之上的養老預期,子代也會變為父代,養老是家庭內每個個體的需求。家庭角色的演變促使家庭成員有意識地形塑出穩定的養老預期,進而形成代際間傳承的家庭養老秩序,其日常表現形式為代際示范。老人帶孫子實際上就是通過對孫代的情感投入制衡子代,進而保障家庭養老秩序的穩定生產與傳承。從這個意義上講,子代與父代就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你把我養得好,給你兒子做好示范,將來你的兒子也會這樣養你。”

(三)借勢:社區情理的輿論激活

家庭的現代化轉型中父代的養老危機意識逐步增強,一是其可以感受到倫理合理性的持續弱化,并且有不可挽回的趨勢;二是家庭發展權的合理性在不斷剝奪倫理的合理性。社區情理是家庭秩序和養老秩序的重要規范性力量,但在家庭發展目標轉型后,權利的合理性和倫理的合理性處于分化狀態,社區情理介入家庭的合法性和維護秩序的有效性都不斷弱化,甚至處于沉寂狀態。激活社區情理的輿論力量,進而保障家庭內的基本養老秩序是父代主動行為背后的目標。

對于擔不擔心兒子不養老,56歲的老郭說:“有擔心,但是感覺兒子應該會養我,我給我兒子做飯,帶孫子,買車我也出了錢,能做的我都做了,他要是不養我在村里面他就沒法做人。”2019年,67歲的老韓將兒子告到了村委會,理由是二兒子沒有按照父子協議一年給父親2 500元。周書記帶著治安主任到二兒子家進行勸說調節:“你父親為你出了力,你婚后起房你父親忙前忙后,每天接送你女兒上學,你現在不養老,說不過去,你就不怕人家指著鼻子罵你?”在解開父子倆的疙瘩后,二兒子最終同意按時為老人提供養老金。

父代的行為邏輯表明其把保障養老供給的最后希望寄托于村莊社會,已有的案例也顯示村莊社會能夠進行相對有效的調節。村莊社會得以發揮作用的原因在于其內部存在的社區情理能夠對個體行為產生規范和制約作用,家庭內合理性的分化使得原來能夠介入家庭領域進行規范調節的社區情理處于沉寂狀態,但是沉寂不是消失,而是未被激活,現階段激活社區情理的關鍵就在于父代“多走一步”。“多走一步”的動機有二:一是家庭發展的客觀要求,子代很難獨自完成家庭發展,大家庭的整合性就要求父代在原有的人生任務基礎上“多走一步”;二是“多走一步”就能夠獲得輿論優勢,父代在子代家庭發展過程中就不僅僅是盡責,而且也盡了力。父代會在子代家庭發展的多個節點使力,不僅包括子代成婚,還包括了照顧孫代、買房等多個發展節點。盡責又盡力就能夠打破倫理合理性與權利合理性的膠著狀態,消除社情輿論無法進入家庭的模糊性空間。父代就會處于村莊輿論的高地,能夠借助社情輿論制約子代不養老的行為,保持養老秩序的穩定性。

通過嵌入子代家庭分工,父代獲得了分配家庭資源的正當性;通過撫育孫代,父代激活了家庭內的制衡機制,使得父子在養老預期層面形成利益共同體;通過盡責又盡力的“多走一步”,父代能夠借助社區情理保障家庭養老功能的基本實現。嵌入、制衡與借勢成為父代再生產家庭養老秩序的重要行為策略,雖然父代的行動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著以城市化為核心的家庭發展目標進行的,但是在此過程中其保持了行動的自主性,推動了家庭養老秩序的再生產。

五、結論和討論

在現階段的養老體系中,父代的依附性日益突出。這種依附性可以從三方面理解:一是倫理的依附性,“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傳統就體現了幼年子代需要依附父代、老年父代需要依附子代的倫理責任。二是資源的依附性,父代喪失勞動能力之后,子女所能提供的經濟供養程度直接決定著農村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26]。三是發展的依附性,城市化的家庭發展目標將父代與子代高度整合,父代的資源分配、自身需求都服務于以子代為核心的家庭發展目標,這加劇了父代的依附性。但是依附性角色并不一定導向父代的依附性心態和行為,在依附性角色成為既定事實的客觀形勢下,父代通過嵌入、制衡和借勢再生產家庭養老秩序,滿足自身的養老需求。

隨著社會變遷和家庭結構小型化,父代的養老危機意識與日俱增。一方面其可以感受到作為文化倫理的孝道傳統在不斷弱化,村莊的社情輿論發揮的規范作用在減弱。另一方面,子代的家庭發展壓力越來越大。子代有自己的人生任務,需要為自己的下一代買車、買房以及幫助其成婚,子代將來不養老也不能怪他,發展的合理性剝奪了倫理的合理性。在養老危機不斷增強的情況下,父代沒有選擇轉向有限度的代際支持,減少對子代的投入,為自我養老儲備資源,而是盡其所能幫助子代家庭的發展。厚重的倫理底色不允許父代跳出父子一體的責任共同體,在家庭整合的過程中,其也沒有產生代際反饋失衡的巨大失落感。相反,本地的老人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嵌入到子代家庭發展過程中,用大家庭發展的邏輯推動自身的資源投入;用利益共同體的捆綁機制穩固了傳承性的家庭養老秩序;通過在子代家庭發展的每個節點上“多走一步”,經營出盡責又盡力的父代形象,維持倫理合理性和權利合理性的整體性均衡。從父代的行為實踐中可以看到,依附性角色并非一定導向依附性心態和行為,父代行為本身存在一定的轉換空間,在此空間內依附性的角色可以產生出積極的家庭行為。父代積極的家庭行為背后實際上形塑出了一套家庭養老秩序的再生產機制,倫理合理性的增強、社情輿論的激活以及跨代形成的制衡機制都是其具體的操作手段,而父代無疑是養老秩序再生產過程中的主要推動者。

父代能夠推動家庭養老秩序的再生產表明家庭養老在我國仍然有著較強的倫理底色和文化支撐,城市化的家庭發展目標在促進家庭整合的同時也為養老提供了重要的家庭基礎。不可否認的是,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是必然趨勢。在此趨勢下,父代再生產的家庭養老秩序是一種次生秩序,其主要服務于以城市化為主要標志的家庭發展秩序。家庭養老的功能性和家庭養老的需求性之間的不匹配決定了不能把農村養老危機的解決簡化為找回家庭或走向政府與市場,從家庭內部已經很難解決農村養老問題,走向政府或市場則很容易將養老單一化為養老資源的供給,從而忽視了老人的主體需求與養老的豐富內涵。除了資源供給外,生活照料和情感都是養老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正是家庭養老的優勢所在。找不回家庭又脫離不了家庭就是現階段農村養老的核心困境,具有很強的過渡性和階段性特征,我們探索農村養老的解決之道必須建立在對現階段農村養老樣態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一個可以嘗試的方法是尋找家庭的替代品,家庭養老的環境基礎是鄉村社會,在鄉村內進行養老不僅是因為鄉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更重要的是鄉村社會內部存在一套社會支持系統,可以滿足父代的價值生產、情感交流、娛樂需求等多種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家庭養老功能持續弱化的社會轉型期,在鄉村社會內部建立“家庭+”的養老模式應該是應對農村養老危機的有效途徑。

猜你喜歡
養老
養老生活
環球時報(2022-05-19)2022-05-19 17:17:09
老了,何以為“家”——雁塔區回應“養老之問”
當代陜西(2021年19期)2021-11-27 09:21:04
養生不是養老
基層中醫藥(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養老更無憂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瑞士人“搭伙養老”
華人時刊(2017年15期)2017-10-16 01:22:21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華人時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房產與養老
養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會(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
多方融合推進健康養老
中國衛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38
全面深化養老體制改革
全球化(2015年8期)2015-02-28 12:39: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igao国产精品| 五月天福利视频|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91精选国产大片| 日韩欧美网址|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女主播一区| 亚洲成年人片|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91伊人国产| 99久视频|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久久无码av三级|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2018|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永久毛片在线播| 天堂成人av| 国产性爱网站|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欧美劲爆第一页|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丁香六月综合网|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色老头综合网|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亚洲一级色|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日本www在线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毛片基地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久久人体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四虎影院国产|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久草中文网|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