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童年家暴經歷對女性成年后家暴可能性的影響

2023-04-21 05:58:42趙夢晗高偉杰
人口與社會 2023年2期
關鍵詞:影響

趙夢晗,高偉杰

(1.中國人民大學 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2.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100872)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15周歲及以上的女性中,有30%以上遭受過身體暴力或性暴力,其中親密關系暴力和家庭暴力占大多數[1]。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顯示,在整個婚姻生活中曾遭受過配偶侮辱謾罵、毆打、限制人身自由、經濟控制、強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2]。“家庭暴力”一詞最初被提出時,主要指發生在夫妻間或親子間對身體的侵害行為,并被認為只存在于少數家庭。到了20世紀70年代,家庭暴力開始成為西方學者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其涵蓋的范圍也更加廣泛,已不局限于身體或肢體暴力,還包括精神暴力、性虐待和經濟控制等[3-4]。

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暴力不僅會對受害者本人產生負面影響,該影響還存在代際傳遞現象,即目睹或經歷過家庭暴力的兒童,在其成年后組建的新家庭中,也容易出現家庭暴力[5-6]。已有許多發達國家的實證研究探討了童年時期家庭環境、父母關系及親子關系對個體成年后的發展及親密關系的影響。國內一些學者關注到家庭暴力的現狀、成因以及影響,也有不少研究聚焦個體特征對家庭沖突與暴力的影響,但對原生家庭環境帶來的影響關注不多。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機制較為復雜,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在代際傳遞過程中也可能呈現性別差異[7]。

研究童年時期家庭暴力的經歷對個體成年后親密關系的影響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既能結合中國現實情境豐富現有家庭關系的代際傳遞理論和研究成果,又為深入理解中國家庭內部的成員關系提供新的視角,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本文所定義的童年時期的家暴經歷包括目睹父母間的暴力和遭受父母的親子暴力。使用2020年在北京與成都開展的家庭狀況調查數據,聚焦已婚女性,研究以下兩個問題:第一,童年時期家庭暴力的經歷對個體成年后家庭暴力發生的可能性有何影響;第二,這種影響是否會因為童年時期家庭暴力的實施方不同(父親或母親)而有所差異。

一、研究綜述

自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以來,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家庭暴力,特別是發生在夫妻之間的暴力行為,早期研究主要來自心理學和社會學領域。心理學研究注重分析施暴者與受害者的個性特質、在家暴前后的心理變化以及心理干預[8-9],社會學研究注重描述和分析夫妻暴力產生的原因,并開展理論探討[10-11]。

多數研究認為女性更有可能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方。佟新結合角色理論和“符號互動”理論,分析了不幸婚姻案例的訪談資料,指出中國傳統的不平等性別關系在現代社會延續,女性受害者身份的合理化是婚姻暴力的根源[12]。女性遭受家暴的模糊化、崇高化甚至命運化使得女性難以掙脫暴力傷害[13]。也有部分研究指出,妻子可能在與丈夫爭吵時動手,但比例較低,少數學者關注到男性也可能成為家暴的受害者[14]。進一步的研究強調不平等的性別關系導致了夫妻暴力。在農村社會中,地域流動性會提高女性遭受家暴的可能性,并且移居城市意愿越強烈的女性遭受婚姻暴力的風險越高[15-16]。王天夫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收入比丈夫高的女性更容易受到家暴侵害,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以及有學齡前兒童的家庭發生夫妻暴力的可能性更高[17]。夫妻暴力發生的可能性在夫妻權力平等的婚姻中最小[18]。與此同時,不同地區發生家暴的比例也存在較大差異:相比農村地區,城市地區出現家庭暴力的比例低且程度輕、偶發性強[19];在性別比偏高(適婚男性多于女性)的地區,婚配對男性社會經濟條件的篩選更加嚴格,擴大了夫妻雙方的階層差異和年齡差異,會提高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可能性[20]。

相比而言,國內有關親子暴力的成因與后果研究較少,有關家庭暴力的代際影響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理論探討上,少有研究關注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現象。劉衍玲對家庭暴力代際傳遞的理論解釋和影響因素進行了總結,將代際傳遞效應分為三類:夫妻暴力、親子暴力、夫妻與親子暴力共存的代際傳遞[21]。也有學者總結了目睹家庭暴力對兒童造成的長期不良影響,包括更低的認知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更高的患抑郁、焦慮、兒童期創傷后應激障礙,以及成年后卷入暴力犯罪或家庭暴力的風險[22]。柳娜等人基于醫學、心理學視角對湖南三個城市存在嚴重家暴家庭進行調研后發現,目睹父母間暴力的兒童成年后更可能成為施暴者,而兒童期經歷親子暴力與成年后施暴行為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23]。

二、家庭暴力代際傳遞的理論與研究假設

國外有關家庭暴力代際傳遞的實證研究較為豐富,多數研究認為個體在童年時期經歷的創傷可能會導致他們難以應對生活中的各類挑戰。因而,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普遍存在著兒童時期經歷家暴的個體成年后成為施暴者或受害者的可能性提升的現象。美國東南地區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童年時期目睹父母任何一方實施暴力都會提高其成為親密關系中施暴者或受害者的可能性[24]。Ehrensaft等人分析了一項20年的追蹤調查數據后指出,童年時期目睹過父母間暴力的個體在成年后更有可能對伴侶施加暴力行為,也更有可能遭受伴侶的暴力行為,這種現象即便在控制了其他部分因素時依然會出現[5]。

(一)兒童模仿家長的暴力行為

不同學科視角為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提供了多種理論解釋。更多的研究借助社會學習理論來解釋家庭暴力行為的代際傳遞現象。根據這一理論,兒童會學習父母的行為,在家庭暴力環境中長大的兒童會認為使用暴力是解決家庭問題的合理方式,其成年后遇見分歧便傾向于采取暴力行為。兒童可能會通過觀察父母如何對待對方和感受父母如何對待自己兩條路徑來學習和模仿親密關系的相處模式。經歷過親子暴力的兒童容易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并且不善于通過正常途徑抒發情緒和排解壓力,這些問題在其組建家庭后表現出來,進而引發新的家庭暴力。因此,即便是遭受過親子暴力的個體,也有可能在成年后組建的家庭中實施暴力行為。基于該理論,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1a:童年時目睹父母間暴力會提高個體成年后成為家庭施暴者的可能性;

假設1b:童年時遭受親子暴力會提高個體成年后成為家庭施暴者的可能性。

對于某一行為的態度和評價是社會學習的重要內容,學習成果可以通過緊密聯系的個體間(如父母與子女)的互動來強化[25]。因此,若家暴的受害者對暴力行為采取容忍態度,其子女可能也會效仿這一態度,這提升了子女成年后成為家暴受害者的可能性。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童年時期在高沖突環境中長大的個體更缺乏安全感,更不會處理成年后親密關系中的沖突[26-27]。在夫妻暴力中,女性更容易成為受害者,她們可能會把不健康的夫妻關系映射到自己與子女的關系中,影響自身教養子女的行為和方式,使得子女可能在成年后選擇忍受家庭暴力來維持夫妻關系[28]。在暴力環境中長大的女性更容易產生敵意和叛逆,并且更有可能與有著類似性格的男性結婚,在新組成的家庭中繼續遭受暴力[29]。因此,進一步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2a:童年時目睹父母間暴力會提高個體成年后成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可能性;

假設2b:童年時遭受親子暴力會提高個體成年后成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可能性。

(二)代際傳遞的性別差異

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過程可能存在性別差異,即代際傳遞可能因夫妻暴力的實施者或受害者不同而存在差異,也可能呈現出與個體自身性別相關的差異。Sugarman和Frankel用社會文化理論來解釋這一性別差異,他們指出父權制社會更能容忍男性采用暴力解決問題,并揭示了對暴力持積極態度的男性更可能有家暴行為[30]。在家庭中,男性通常占主導地位,女性更多被要求順從和賢惠,因而男性多為施暴者,女性多為受害者。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受到影響,并會將這種觀念傳遞下去,影響下一代。因此,在有關家暴代際傳遞性別差異的探討上,學者進一步區分了家暴實施者或受害者的性別。Stith總結了早期的社會學習理論及研究成果,認為對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來說,看見父親打母親比看見母親打父親有更大的影響[8]。同樣,遭受父親暴力比遭受母親暴力對子代的影響更大。這是因為在傳統家庭中,父親往往有著較大的權力和威望,其行為帶來的影響也更大。

結合社會學習理論和社會性別視角,雖然兒童的社會化過程會受到父母雙方行為和態度的影響,但一般來說受同性別家長的影響更大,即男孩偏向學習父親的行為,女孩偏向模仿母親在家庭中的表現。同時,男性通常具備身體和社會文化優勢,女性在家暴中受到的傷害會更加嚴重。因此,家庭暴力的施暴傾向更可能在男性中傳遞,而受害傾向在女性中傳遞的現象更加普遍[8]。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a:相比童年時看見母親打父親,看見父親打母親的女性成年后成為家庭施暴者的可能性更大;

假設3b:相比童年時遭受母親暴力,遭受父親暴力的女性成年后成為家庭施暴者的可能性更大;

假設4a:相比童年時看見母親打父親,看見父親打母親的女性成年后成為家暴受害者的可能性更大;

假設4b:相比童年時遭受母親暴力,遭受父親暴力的女性成年后成為家暴受害者的可能性更大。

三、數據、變量和方法

(一)數據

本文使用2020年在北京與成都開展的家庭狀況調查數據對前文提出的假設進行檢驗。該調查由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分校課題組聯合開展。調查對象為北京市和成都市范圍內18周歲以上的常住已婚女性(包括離異、喪偶等),對常住人口的定義為調查時已經在北京市或成都市居住了6個月以上的人口。在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的基礎上,采用多階段與規模成比例抽樣方法(PPS)在北京市6個區、成都市3個區開展調查,北京受訪者1 265人,成都受訪者821人。

調查詳細收集了受訪者的個人特征、在原生家庭的童年經歷以及當前的夫妻關系等數據,適用于本研究。在具體分析時,為了降低不同婚姻階段和狀況對個體的影響,對樣本數據進一步做了以下處理:首先,刪除婚姻狀況為離異、分居、再婚和喪偶的樣本,僅保留婚姻狀況為初婚的樣本,剩余觀測對象1 798人;其次,剔除在關鍵變量上存在缺失值的樣本229人,最后分析使用的樣本量為1 569人。

(二)變量

1.因變量

本研究的因變量包含兩個:女性當前遭受家庭暴力和女性當前實施家庭暴力。測量主要采用Straus等人設計的經過修訂后的沖突應對量表(Revised Conflict Tactics Scale)中兩組分別測量遭受或實施暴力行為的對應問題來考察,這一量表已在較多的國內外研究中被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1]。研究將使用這一量表對樣本進行綜合測量,并且對肢體沖突(Physical Assault)、心理攻擊(Psychological Assault)和身體傷害(Injury)三個維度分別展開分析。肢體沖突維度遭受家庭暴力情況的調查問題共12個,心理攻擊維度的調查問題共7個,身體傷害維度的調查問題共5個。(1)限于文章篇幅,具體問題省略,如有需要可聯系作者。測量實施家庭暴力的情況采用相反的提問方式,例如,將“我朝我的伴侶投擲可能會傷害他/她的物品”轉變為“我的伴侶朝我投擲可能會傷害我的物品”。針對受訪者的回答,當所有問題都選擇“從未發生”時賦值為0,表示未經歷過家庭暴力;有任何一題選擇“發生過”時賦值為1,表示經歷過家庭暴力。(2)研究也就另一種測量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即以連續變量的方式測量調查前一年受訪者遭受與實施家庭暴力的情況,同時采用似不相關模型進行分析。有關家庭暴力代際傳遞的研究結果穩健。根據遭受和實施家庭暴力分別對應的24個問題計算信度系數,結果為0.897(3)因為賦值為7的選項與之前的選項之間不存在遞進關系,所以刪除有任意一題選擇“過去一年沒發生,但過去發生過(賦值為7)”的樣本(共398人)后計算信度系數,且刪除的樣本規模不大,不影響結果。和0.891(4)因為賦值為7的選項與之前的選項之間不存在遞進關系,所以刪除有任意一題選擇“過去一年沒發生,但過去發生過(賦值為7)”的樣本(共404人)后計算信度系數,且刪除的樣本規模不大,不影響結果。,均達到較高水平。

2.自變量

本研究的關鍵自變量有兩個:童年時期目睹父母間暴力和遭受親子暴力。

目睹父母間暴力通過下列兩個問題來測量:(1)你看到父親打母親的頻率;(2)你看到母親打父親的頻率。當兩個問題均回答為“從不”時,將樣本歸類為童年時未曾目睹父母間暴力,當有任一問題回答為“非常頻繁”“頻繁”或“有時候”時,將樣本歸類為童年時期經常目睹父母間暴力,將回答為“很少”的樣本歸類為偶爾目睹父母間暴力。

遭受親子暴力通過下列兩個問題來測量:(1)你挨父親打的頻率;(2)你挨母親打的頻率。當兩個問題均回答為“從不”時,將樣本歸類為童年時未曾遭受親子暴力;當有任一問題回答為“非常頻繁”“頻繁”或“有時候”時,將樣本歸類為經常遭受親子暴力;將回答為“很少”的樣本歸類為偶爾遭受親子暴力。

3.控制變量

基本的人口學變量包括女性在調查時的年齡、戶籍狀況、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狀況。受訪者的戶籍狀況包括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兩類,持有居民戶口的女性按照過去的戶口性質劃分,過去持有農業戶口的女性劃分為農業戶口,過去持有非農業戶口的女性劃分為非農業戶口。受教育程度分為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專、本科及以上。

家庭狀況變量包括家庭收入(每月工資總和對數)和家庭現有孩子個數(分為0個孩子、1個孩子、2個及以上孩子三類)。此外,模型還控制了可能會影響家庭沖突與暴力的生活習慣,包括妻子飲酒頻率和丈夫飲酒頻率,依據頻率分為不喝酒、很少喝酒、有時/經常喝酒三類。

上述變量的基本情況見表1。調查數據顯示,有33.27%的女性在童年時目睹過父母間暴力,50.61%的女性在童年時遭受過親子暴力。在當前婚姻關系中,受訪者遭受和實施肢體沖突的比例分別為34.86%和39.07%,遭受和實施心理攻擊的比例分別為50.41%和55.70%,遭受和實施身體傷害的比例分別為12.81%和11.92%。除了身體傷害之外,女性實施肢體沖突或心理攻擊的比例均高于遭受肢體沖突或心理攻擊的比例。許多研究指出,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女性面臨家庭沖突時采取的自衛行為有關[32]。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 %

(三)統計模型

由于實施家庭暴力和遭受家庭暴力這兩個因變量相關性較高,所以分析時考慮使用聯合估計而非分別估計。同時,因變量均為二分類變量,因此采用雙變量Probit模型。不同于兩個獨立的Probit模型假定誤差項的協方差為0,雙變量Probit模型允許兩個方程被同時估計并與誤差項相關,有助于提高估計效率。

雙變量Probit模型的公式與假定如下:

其中,E(ε1)=E(ε2)=0,Var(ε1)=Var(ε2)=1,Cov(ε1,ε2)=ρ。

受訪者在當前婚姻中遭受家庭暴力(y1)與實施家庭暴力(y2)為雙變量Probit模型的兩個因變量,在控制了其他變量后,檢驗童年時期目睹父母間暴力或遭受親子暴力對成年后遭受和實施家庭暴力的影響。

四、分析結果

在區分受訪者童年時期目睹父母間暴力和遭受親子暴力發生頻率的基礎上,研究將中等水平的暴力發生頻率(偶爾目睹、偶爾遭受)作為參照類,檢驗前文所提出的假設1a、1b和假設2a、2b。模型結果如表2所示,童年時期從未目睹過父母間暴力的女性在當前家庭中遭受和實施家庭暴力的可能性都顯著低于目睹過父母間暴力的女性。同樣,童年從未遭受過親子暴力的女性在當前家庭中遭受和實施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也顯著低于童年有過親子暴力經歷的女性。

表2 雙變量Probit:童年家暴經歷對成年后的影響

此外,孩子數量與遭受家庭暴力的可能性相關,有1個孩子的女性經歷家暴的可能性要高于沒有孩子的女性,可能是由于育兒過程容易出現分歧與經濟壓力。擁有2個及以上孩子僅在模型1-2中顯著,但在所有模型中均呈現負向影響,這可能是因為有更多孩子的家庭關系更加緊密,夫妻雙方對育兒投入更多精力,因此家暴的可能性更低。妻子的喝酒頻率與婚內發生家暴的可能性相關,相比于不喝酒的女性,有時或經常喝酒的女性實施家庭暴力的可能性更高。

研究進一步在區分不同暴力行為的基礎上檢驗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設,表3的結果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研究假設。在肢體沖突與心理攻擊方面,童年時期目睹父母間暴力和遭受親子暴力的經歷都會顯著影響女性在當前婚姻中遭受或實施肢體沖突與心理攻擊的可能性。在身體傷害方面,目睹父母間暴力的不同頻率產生的影響有顯著差異,具體來說:從未目睹父母間暴力的女性遭受或實施身體傷害的可能性小于偶爾目睹父母間暴力的女性,更小于經常目睹父母間暴力的女性。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兒童每目睹一次家庭暴力行為,都會對其心理和認知產生消極影響。有調查發現,在目睹多次家庭暴力行為之后,兒童甚至可能會出現應激性創傷后精神障礙(PTSD),從而表現出易怒、攻擊性行為,進而在其新組建的家庭內延續暴力行為[7]。此外,童年經常遭受親子暴力也會顯著提高女性在當前婚姻中遭受或實施身體傷害的可能性,但偶爾遭受與從未遭受親子暴力的影響差異并不顯著。

表3 童年時家暴經歷對成年后不同家庭暴力類型發生可能性的影響

為檢驗假設3a和4a,研究進一步區分了童年時期目睹的父母間暴力實施方的性別差異,即區分看見父親打母親(30.85%)和看見母親打父親(23.07%)的不同影響。表4的結果支持假設3a和4a。無論是從綜合家庭暴力指標來看,還是從肢體沖突、心理攻擊以及身體傷害這三個不同方面來看,看見父親打母親都會顯著提升女性在當前婚姻中成為家庭暴力受害者或實施者的可能性,而看見母親打父親則沒有產生顯著影響。(5)除了身體傷害這一維度外,看見父親打母親的系數在統計水平上顯著大于看見母親打父親的系數。這可能是因為,父親在家庭中擁有更高的權威,其行為產生的影響也更大。同時,女性在童年時期會模仿母親,看見母親挨打時的容忍行為可能會促使其在新家庭內成為家暴受害者。

表4 童年時目睹父母間暴力實施方性別差異的影響

進一步檢驗了假設3b和4b,表5的結果并不支持這兩個假設。除了遭受父親暴力沒有顯著影響女性在婚姻中經歷身體傷害的可能性外,無論是童年時遭受父親暴力(40.98%)還是遭受母親暴力(44.68%),都會顯著提高女性成年后在婚姻中實施或遭受家庭暴力的可能性,并且遭受父親暴力和遭受母親暴力產生的影響差異并不顯著。可能的原因在于,就親子暴力而言,無論是挨父親打還是挨母親打,個體對于其在童年時期的不良體驗都印象深刻,會學習和模仿父母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更易容忍配偶采取暴力行為,而親子暴力究竟來源于父親還是母親則并不重要。

表5 童年時遭受父親或母親親子暴力影響的差異

五、結論與討論

與現有國內關于家庭暴力的研究重點不同,本研究聚焦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現象,應用較新的城市調查數據和雙變量Probit模型,考察個體在童年時期目睹父母間暴力和經歷親子暴力對其成年后親密關系的影響以及該影響的性別差異,研究得到如下結論:

首先,家庭暴力存在著明顯的代際傳遞性,即在童年時期經歷過家庭暴力的個體在成年后組成的新家庭中也更可能經歷家暴。家庭暴力造成影響的方式不僅包括個體在童年時期目睹父母的暴力行為,也包括遭受父母的親子暴力。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個體不僅會學習父母解決親密關系問題時采取暴力行為的方法——成年后成為家庭暴力的實施方,也有可能學習和強化對家暴行為的容忍——成年后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方。因而,家庭暴力不僅僅影響了當事人,也會影響其后代對親密關系的認知及問題處理方式。

其次,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存在著性別差異。在童年時期目睹父親打母親對個體成年后家暴可能性的影響要顯著高于看見母親打父親。這可能是由于傳統家庭觀念中女性相較男性地位低,父親相比母親在家庭中有更大的權威,父親的行為對個體成長產生的影響更大,因而父親的主動施暴行為會顯著提升個體成年后在婚姻中經歷家暴的可能性。但是,無論是童年時遭受父親暴力還是遭受母親暴力,親子暴力的經歷都會顯著提升個體成年后家暴發生的可能性。

最后,女性既有可能是受害者也有可能是施暴者。調查結果顯示,在三個家庭暴力類型中,心理攻擊是最普遍的家庭暴力形式,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在親密關系中成為過心理攻擊的實施者和受害者。盡管在身體傷害維度,女性作為受害者的比例要高于實施者,但在心理攻擊方面,女性作為實施者的比例更高。不過,研究無法確定心理攻擊是不是女性出于自我防衛而采取的行為,今后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對此進行分析。

根據本文的發現,建議相關政策不僅要關注和保護家暴中的直接受害者,也要將存在家暴家庭中的兒童納入保護范圍,盡早地介入和干預,阻斷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對子女成年后的家庭關系產生長期的影響,為了幫助子女健康成長,父母應當注重增強法律意識,注意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本研究結論為深入理解家庭暴力的成因和后果提供了新的視角。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過程受到許多中介和調節因素影響,后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就這些問題展開,進一步豐富阻斷家庭暴力代際傳遞的研究成果,為及早地采取家暴干預行動、建設良好的家風提供政策參考。

猜你喜歡
影響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影響大師
沒錯,痛經有時也會影響懷孕
媽媽寶寶(2017年3期)2017-02-21 01:22:28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基于Simulink的跟蹤干擾對跳頻通信的影響
如何影響他人
APRIL siRNA對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響
對你有重要影響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青草视频|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高清a毛片| 日韩天堂视频|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亚洲视频四区|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91久久夜色精品| 99国产精品国产|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1|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性视频久久|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看AV天堂|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婷婷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3p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综合网址|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国产黄视频网站| 欧美第一页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91免费观看视频|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性69交片免费看|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热99精品视频|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老司机精品久久| 片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网| 国产欧美高清|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91福利免费视频| 成人日韩欧美| 欧美日本不卡|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欧美色香蕉| 看国产毛片| 91在线视频福利|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正在播放| 四虎影院国产|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