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王哲

2019年5月7日在華晨寶馬沈陽鐵西工廠拍攝的即將下線出廠的車輛。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成為2023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之一。
近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此作出系列明確部署: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要擴大市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要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保障外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招投標、標準制定,加大知識產權和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此前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40多年,我國取得的顯著發展成就得益于持續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今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為外商投資提供更多機遇,助力全球經濟發展走向復蘇。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560.9億元,已超2021年全年11493.6億元水平,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9.9%,折合1780.8億美元,增長12.2%。
尤其引人矚目的是,2022年引進外資不僅實現了量的擴張,還實現了質的提升,2022年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31.1%,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長58.8%,高技術服務業增長23.5%。
面對世界經濟衰退、保護主義盛行的不利局面,這樣成績的取得顯得尤其寶貴和來之不易。
多位專家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超大規模的中國市場優勢仍對全球跨國投資具有強大吸引力。當前我國以制度型開放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資,高水平對外開放特別是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對外商投資的信心和預期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遲福林表示,中國引資規模的持續穩定增長,說明中國市場依然是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機遇。一系列對外開放政策助力外資持續看好中國市場,例如2010年我國履行完加入世貿組織的降稅承諾后,近年來多次自主降稅,截至目前,全國關稅總水平已降至7.5%,遠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接近。中國還創造性搭建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等一系列進口平臺,為外資進入中國提供了良好環境。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外商投資發展報告(2022)》指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風向標。中國市場之所以能成為外商投資的熱土,與堅定擴大對外開放、不斷優化外商投資營商環境密不可分。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開發開放試驗區等開放平臺引領外資管理體制創新。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對此分析說,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中國自身努力改善外商投資的營商環境,積極推動大型項目更快落地,大型項目工作專班運作務實有效,外資看好中國未來的長期發展。在全球國際直接投資大幅波動條件下,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在結構調整中穩步增長。
記者注意到,2022年以來,中國外資準入門檻越來越低,2022年實施的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分別縮減至31條和27條,壓縮了6.1%和10%;鼓勵投資項目越來越多,2022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與2020年版相比,鼓勵條目增加近20%;開放平臺相繼擴圍,增設29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60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
作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標志性項目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正處于“攻關期”,2022年前10個月,180多項自由貿易港政策文件落地,制度體系基本建立。目前,中國已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9個自貿協定,推動完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大型區域貿易安排。“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深入發展,中國已與150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22年前11個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5萬余列,已超去年全年總和。
在新的一年里,如何才能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遲福林強調,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積極推動中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高標準經貿協議;通過加大力度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外資企業的資產,鼓勵外資企業參與政府采購、參與標準的制定,不斷增強外資在中國投資興業發展的信心和動力,促進外資保存量、擴增量、培育新增長點。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到要擴大市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近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新增沈陽、南京、杭州、武漢、廣州、成都等6個城市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這是試點城市的第二次擴圍,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從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慶等5個增至11個。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表示:“在現有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示范‘1+4’格局的基礎上,將6個城市納入試點,對完善試點示范布局、引領帶動全國服務業開放、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以來,作為服務業對外開放重要內容的金融市場“引進來”“走出去”雙向提速,越來越多的國際化機構開始為中國投資者提供全球市場的金融服務產品,滿足國內投資者的差異化投資需求。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在金融市場層面,要進一步擴大境外投資者在中國市場上的投資范圍以及領域,進一步增強人民幣資產對全球資金的吸附能力。一方面讓全世界更好地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另一方面提升人民幣資產在全球資產配置當中的作用,進一步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條件。
近年來,科技創新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中國早已深度融入全球高新技術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在高新技術制造業領域進一步吸引外資是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公布的一份對在華歐盟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在華歐盟企業得益于在當地的創新研發,仍將中國視為具有潛力的創新研發基地。2022年10月底,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以更好發揮利用外資在促進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更深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積極作用。
桑百川表示,我國利用外資正在從規模和速度型向質量型發展,高新技術制造業吸收外資的高速增長,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相一致,反映出我國利用外資結構的不斷升級。在主要沿海城市和內陸中心城市,今年以來都出現了高新技術領域外資投資加快的良好勢頭。“未來要進一步不斷縮減外商投資準入限制,推動制造業領域全面開放,實現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制造業條目清零,為高新技術制造業來華投資提供了更好的市場機遇。”
推動高水平開放的重要要素是要對標高標準的國際規則,為吸收高質量的外商投資營造良好的環境。對中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表示肯定也是眾多跨國企業高管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表達的共同心聲。
在近日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2022—2023中國經濟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要牢牢抓住改善營商環境這個“牛鼻子”,我國要主動對標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性開放,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這樣才能把我國所固有的市場環境、產業環境、發展前景等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吸引更多更高質量的外資來我國投資興業。
隆國強強調,要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高度,深刻認識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戰略意義,扎實做好利用外資的各項工作,實現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
全球最大的清潔設備和清潔解決方案提供商卡赫中國副總經理、首席財務官柯瑞霖說:“中國提出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清潔解決方案領域蘊藏著巨大機遇,將持續對中國市場進行投資。”
戴爾科技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吳冬梅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中國消費者在全球率先完成了生活方式的數字化,數字生態的建立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在中國會創造無限商機,為以戴爾為代表的全球數字企業提供了重大機遇,通過數字化方式進入中國共享巨大市場紅利。
如何進一步融入中國經濟的未來?新的發展機遇在哪里?如何選擇投資領域和地區?如何在中國“雙循環”、自主創新戰略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跨國企業投資中國正在考慮的重要問題。
中國貿促會近期對160多家在華外資企業和外國商協會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99.4%的受訪外資企業對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更有信心。98.7%的受訪外資企業表示將維持和擴大在華投資,89.8%的受訪外資企業表示將維持在華產業鏈,10.2%的外資企業計劃將國外產業鏈轉入中國。受訪外資企業普遍認為,中國經濟韌性強,在市場潛力、工業體系、基礎設施、營商環境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綜合競爭優勢。
作為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后我國舉辦的首場重大國際展會,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為外界觀察中國在新征程上高水平對外開放決心的重要窗口。記者特別注意到,今年進博會上首次設立“展商變投資商”專區,展現了眾多外資企業加碼深耕中國,共享中國發展機遇的生動圖景。

2021年6月16日,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司與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組織12家跨國企業的18名代表在云南省昆明市開展專題調研。
記者采訪了解到,眾多跨國公司巨頭正在用行動“表態”: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飛機制造商空中客車已經在位于天津的空中客車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投產A321飛機,這是繼法國圖盧茲和德國漢堡之后的空客第三條單通道飛機總裝線,也是在歐洲以外的首條飛機總裝線,同時將中國研發中心落戶蘇州工業園區,在成都布局在歐洲之外的首個飛機全生命周期服務項目;華晨寶馬生產基地大規模升級項目(里達工廠)在沈陽開業;諾和諾德在天津第8次增資擴產;松下集團將冷鏈設備生產、銷售等更多業務板塊轉移至中國;德國最大藥企之一勃林格殷格翰于成都投資建設在中國的第一家康復醫療中心……
渣打銀行(中國)副行長洪軍說,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將持續活躍,特別是中小企業將更廣泛參與其中。為此渣打銀行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了升級版的“跨境賦能計劃”,以進一步降低進出口企業的成本、提高效率、管理匯率風險。
世界知名的家具品牌宜家近年來在中國市場投資增速很快,尤其是在各大城市新建商場以及線上渠道拓展中表現最為明顯。“中國市場保持了宜家零售全球前五大市場之一的重要地位,在于中國消費者對于美好生活有著更多更高的追求。”宜家中國副總裁饒思文表示。
全球水泥巨頭拉法基豪瑞集團副總裁劉利嘉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該公司目前和未來將繼續選擇中國東部沿海省份投資,落地前瞻性技術,源于中國東部沿海省份對創新的需求更大,能夠節約時間和建設成本。
新能源汽車領域重要新生力量華人運通將進一步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并在青島設立面向全球的世界級研發技術中心,其董事長丁磊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在投資營業過程中強烈感受到中國著力培育和壯大新動能、以自身發展為世界創造更多機遇的不懈努力,中國市場還有很多“富礦”,等待全球企業共同探索挖掘。
光學設備巨頭蔡司已正式啟動蘇州“鳳棲”項目,蔡司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福斯特表示,在高科技醫療領域,蔡司將持續投資中國,進一步擴大與中國本土伙伴的合作。他特別強調,在中國的投資將不僅僅局限于銷售和制造領域,更包括創新和研發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