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 王乃亮,黃慧,姜泳波,陶偉,魏婧,王鵬
“生態安全”的概念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被提出,但由于其內涵的復雜性,以及人們對生態安全研究的欠缺,因而一直未形成統一并普遍接受的定義[1]。廣義的生態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樂、基本權利、生活保障來源、必要資源、社會秩序和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脅的狀態[2-3]。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其中“生態安全”被列為國家安全體系中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十八大、十九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涉及流域的生態安全研究已是各界學者所關注和探討的熱點,既是現實所需又是未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領域。研究流域生態安全,有利于全面掌握一定流域內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診斷現存主要問題,研判流域生態短板,提出針對性的保護和綜合治理意見,為流域的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依據和管理參考[4]。
湟水是黃河上游最大的一個支流,發源于青海省海晏縣包呼圖山,流域屬于祁連山系西北-東南走向的山地丘陵地形,屬西北黃土高原過渡帶,自上而下呈峽盆相間,西寬東窄。流域上游植被較好,為低草牧區;中游為中低山區,以農業為主;下游植被較差,為黃土區,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大。
湟水干流全長374km,河流經青海省民和縣川口鎮享堂村后,流入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依次流經海石灣、紅古鎮、花莊鎮和平安鎮,最后至蘭州市西固區達川河咀村小寺溝注入黃河八盤峽。湟水在甘肅省境內長68.8km,其中上段為甘青兩省界河,長31km,下段為蘭州市紅古區和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的界河,長37.8km[5]。湟水流域甘肅段境內集水面積2395km2,天然落差155.25m,河床平均比降2.26‰。多年平均流量140m3/s,多年平均含沙量9.56kg/m3[6]。徑流以雨水補給為主、雪水補給為輔。徑流的年內分配不均,7-9月徑流約占全年50%,最小流量出現在1-3月份[7]。該流域段是沿線各鄉鎮工農業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其流域生態安全十分重要。
研究區域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區域范圍
湟水流域甘肅段水資源的分布與耕地、人口及經濟布局不相匹配。區內農業灌溉主要依靠窯街二渠、海石渠、谷豐渠、湟惠渠等四條自流渠道從大通河和湟水引水灌溉,部分農田、企業生產生活和區內城鎮鄉村居民生活用水通過提水工程進行取水。
根據甘肅省水資源公報,湟水和大通河供水量1.296億m3,農田灌溉用水0.65億m3,占總用水量的50.18%;工業用水0.53億m3,占總用水量的40.92%;城鎮生活用水0.044億m3,占3.4%;鄉村生活用水0.017億m3(人飲工程集中供水),占1.31%;生態環境用水0.0136億m3,占1.05%。
甘肅省大通河和湟水流域供水量見表1、用水量情況見表2。

表1 甘肅省湟水流域供水量

表2 甘肅省湟水流域用水量
湟水流域甘肅段沿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涉及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非金屬礦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制品業和食品制造業等,工業污染以煤煙、冶煉污染等為主。由于面源治理基礎設施薄弱,沿線村鎮的尾菜垃圾、生活污水、分散養殖污染給湟水水質帶來較大影響。
湟水流域地處甘青兩省交界區,青海省民和縣位于甘肅省紅古區上游,水環境涉及兩個省多個縣區的多個部門。湟水作為青海省70%的工業企業和40%的農業、生活污水排放受納體,不但會影響轄區湟水水環境,而且也會直接影響到蘭州市三百萬人口飲用水源的水質安全,給湟水紅古段水污染管理帶來難度和挑戰。如何有效避免和治理跨界水體污染,已經成為甘青兩省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
湟水流域甘肅段涉及地域處于黃土低山丘陵區,洪水泥石流溝谷發育,溝壑縱橫、植被稀疏,生態環境惡劣。自然風化剝蝕、降雨、洪水及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水土流失依然嚴重,該區域土壤侵蝕模數平均603t/(km2·a),中度和重度侵蝕面積占比近50%[8]。水土流失情況需進一步遏制,避免造成土地生產力下降,影響流域土地資源有效利用,也避免形成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威脅生態系統結構穩定性。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生態系統在能量流、物質流的生態過程中,對外部的重要作用,如改善環境、提供產品等。生態系統不僅給人類社會提供食物和原料等產品,而且維持了經濟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保障系統。湟水流域甘肅段區域內濕地少,植被蓋度低,自然生境呈斑塊化,無野生保護動物分布,生態系統表現出涵養水源能力較弱、生物多樣性較低和水產品供給功能差的生態服務功能。較低的服務功能制約了生態系統供給功能和調節功能的發揮,限制了經濟社會從中獲得的效益范圍。
受地形限制,湟水流域的工業企業普遍分布在河流沿岸,企業類型復雜多樣。根據對調查區內涉及生態風險的企業生產工藝、涉及危險化學品物質、儲存量等信息進行調查,流域范圍內涉及危險化學物質企業15家、危險物質13種,化學品儲存量較多。由于湟水屬于跨省界、縣界河流,環境風險隱患對流域生態安全是潛在的威脅,若一旦發生環境突發事件,容易因跨界污染引發糾紛。
湟水流域甘肅段主要位于紅古區,該區是蘭州市的遠郊區,又與青海省民和縣、臨夏州永靖縣、蘭州市永登縣等農業縣相鄰,總體城鎮化程度相對較低。雖然目前區內工業廢水達標排放,但隨著后續經濟開發區的建設,工業污染源將進一步增加;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加速、人口增加,尾菜垃圾和生活污水也將不斷增多。目前,城區仍有許多地方欠缺污水收集系統,同時還存在村鎮缺廠少網;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溝谷;有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缺失的情況,使得該流域水環境負荷愈發加重,將對水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因此,流域內工業和生活污染源的防治,要未雨綢繆,提前規劃和籌措,做到有備無患,才能保證湟水流域的整體生態安全。
近年來,隨著煤炭、鋼鐵、鋁業等支柱工業的大面積萎縮和虧損,流域當地財政收入銳減,地方政府財力基礎薄弱。湟水流域甘肅段環境保護投入資金有限,造成許多環保措施不能實施,也致使應急能力欠缺;加之專業人員不足和監測設備缺失,制約著環境監察和執法力度的提升。
湟水流域甘肅段地處跨省、跨區的特殊地域,流域周邊條件及環境污染情況較為復雜,存在的生態安全問題較多,造成對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明顯短板。根據前述對該區域梳理發現存在的問題,建議從多個方面采取對策,在思想認識、管理體制、管理模式上進行優化,以達到湟水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鞏固加強、生態安全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流域生態價值進一步提升的目標,使得良好的流域生態環境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廣泛開展宣傳,充分利用媒體媒介,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基本理念,提高對湟水流域生態文明思想的普及力度,提高全民生態文化、生態道德和生態文明意識。合理高效開發利用水資源,嚴守以水定產原則,嚴格執行環境準入政策,合理控制高耗水、高污染企業規模。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首要位置,用生態文明思想指導經濟發展,統籌產業布局、資源開發,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構建區域一體化的生態環境保護格局。
湟水流域涉及甘、青兩省,現存的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仍然突出,新老環境問題交織,需制定相關保障湟水流域生態安全的機制體系。如流域信息互通機制、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機制、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排污權交易機制等,以統籌推動該流域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尤其在湟水跨界水污染及其治理問題上,不能靠單個地方政府演“獨角戲”來解決,應該形成一系列湟水跨流域聯防聯控工作機制,以避免相互指責和推諉,破解湟水治理中跨界水污染治理的困境。
針對湟水流域城鎮污染排放壓力大、水源涵養功能低、生物多樣性功能低、流域突發風險防范能力差等問題,應有針對性地開展流域治理專項行動。統籌規劃,聯合水利、農業、林業、環保、國土等部門,按職責分工開展一系列流域治理專項行動。比如:排污口調查與整治、沿線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河道違章建筑排查與整治、水源地污染源篩查、水電站效益評估和分類整治、生態下泄流量和過魚設施檢查、全域無垃圾排查、地質災害點排查、違規采砂采礦項目檢查、散亂污治理等等。
結合湟水流域現已實施生態工程效果,篩選環境效益好、落地性強的工程,依據保護和治理并舉原則靶向施策,分輕重緩急,因地制宜全面謀劃籌建湟水流域生態治理和修復項目庫,將流域生態保護手段由單一治理向綜合防治方向推進。比如,實施污染源源頭截流處置、垃圾和污水收集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改廁、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河道綜合治理和清淤疏浚、水土流失防治、地質災害防治、人工濕地建設、土壤修復、涵養林和防護林保護和建設等工程。通過實施一批生態治理和修復項目,全面推進污染治理和生態功能保護。使湟水流域人類活動壓力減緩,生態系統健康狀態向好,生態服務功能增強、環境風險可控,逐步提高湟水流域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
全面排查湟水流域沿線工業園區、化工企業、采礦點等風險源,形成風險源清單。依托省、市各級環境監測網絡資源,積極推進湟水流域生態監測和風險防控網絡體系建設。在完善“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的基礎上,逐步拓展水生生物、水生陸生生態監測、流域風險管控評估能力。逐步建設完善甘肅省境內湟水流域排污口、水源地和跨境斷面水質監測預警系統和下泄流量動態調控系統。構建一張涵蓋重點源防控體系、引導企業自主監測和信息發布、可觀測流域生態變化趨勢、實現預警預報功能的大數據網絡。
多元化籌措資金,加大對湟水流域生態安全維護的投入力度。優化循環經濟或綠色發展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環境。積極鼓勵技術、人才方面的科研創新。推動與流域生態安全相關技術成果的應用轉化和推廣。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引進流域生態保護的先進適用技術。完善流域沿線生態保護基礎設施。改善基層工作人員辦公條件。完善環境監察、監測必要的儀器和設備。
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習慣。廣泛開展節約活動,推廣使用生活節水器具,倡導勤儉節約生活習慣。加強中水利用,提高污水再生利用和中水回用比例。在全社會開展節約水、電、紙張、糧食等行動,反對不合理消費和一次性消費。引導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和服務,鼓勵購買和使用節能環保產品。推進綠色包裝,提高易降解度和回收利用率。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推廣新能源汽車,倡導自行車、步行等綠色出行。完善廢舊物品回收資源化利用產業鏈,推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