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麗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辈粩嗵岣呷嗣駥逃臐M意度,將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理念融入大學生的公共服務動機是“德育”的應有之義與組成部分。面向青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 年新年賀詞中專門強調:“明天的中國,希望寄予青年。青年興則國家興,中國發展要靠廣大青年挺膺擔當。”新時代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生力量和先鋒力量。隨著“考公”“考編”持續增溫,大學生也不斷成為公共部門人才的主要來源。因此,本文聚焦新時代中國大學生,通過理論剖析,探究公共服務動機對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機制,進而為“家校社”協同培育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提供思路。
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首先由Perry 和Wise 提出,他們將其定義為“公共部門對個人的吸引力與個體愿意參加有意義的公共服務的內在需求與心理傾向”,從理性行為轉為對心理過程的關注,設計了包括三種動機四個維度的24 個項目量表對公共服務動機進行直接測量。具體而言,三種動機包括理性動機、規范動機與情感動機。四個維度分別為公共政策吸引力、對公共利益的承諾、同情心與自我犧牲。這一測量量表在國內外得到廣泛的認可與驗證,但也由于各國的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在概念闡釋和量化操作上存在偏差,導致四個維度對公共服務動機的貢獻力、解釋力存在顯著差異。
在國內研究中,公共服務動機的內涵也仍未形成共識,但本文緊扣核心特質進行界定與闡釋。公共服務動機作為內在動機,體現為個體或群體參與公共事務的服務志愿、精神動力、信念意志、價值態度、行為傾向等,具有明顯的深層性、利他性、奉獻性、持久性、激勵性。本文在結合相關學者的定義后,認為公共服務動機是個體或群體以幫助他人、社會來實現自身心理需求,追求更高層次的價值滿足,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存在邏輯相通之處,但前者是動態發展的心理資源,后者則是終其一生的理想信念。
縱觀已有研究,雖然聚焦大學生群體的公共服務動機研究較少,但是已經基本判定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在中國式情境中,對職業選擇產生影響。本文旨在從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原生動力角度,解構其內在維度,進而更有針對性地激活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內在資源,讓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匹配性。中國學者劉邦成在2008年的調查研究中發現,Perry 的四個維度中的同情心沒有獲得支持,主要是受到政府體制與工作內容的限制,但也不排除是以某所大學在職碩士生為樣本,難免受到樣本的影響。本文更傾向于以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從本科階段即培育公共服務動機更具有可塑性。
包元杰與李超平在2016 年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8 項目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量表,對Perry 的四維度測量與三大動機進行了對應。上海交通大學吳瓊在2014 年、華中科技大學周丹在2018 年均通過定量研究發現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僅包含三個維度:公共價值承諾、同情心和自我犧牲,并且對三個維度的水平進行了測量排序。事實上,在中國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公共政策制定有特定的程序、規范,對尚未進入公共部門的大學生而言,很難對參與政策制定產生認同與興趣。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將大學生公共參與動機解構為三個維度,即愿意為民眾做出有意義的服務的公共價值承諾維度、對別人的不幸感同身受的同情心維度、為了公平正義而舍棄自身利益的自我犧牲維度。
公共服務動機作為內生變量,群際特征作為前因變量會影響大學生的公共服務動機,這也能解釋為什么研究對象不同,例如專業(公共管理類、工程類)不同、學歷不同(本科生、全日制碩士生、在職碩士生)都會影響結論。因此本文提出的假設之一,即將群際特征作為控制變量,減少群際特征對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例如,寸曉剛(2013)在對新一代大學生群際公共服務動機進行實證研究后表明,公共服務動機與家庭結構、年級、專業等因素相關。高翔、黃張迪(2017)面向浙江大學2017屆本科生的調查回訪顯示,性別是影響公共服務動機的顯著因素。趙起超(2020)以浙江大學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吸納了父母職業作為控制變量。本文提出群際特征主要包括生理因素(性別、年齡)、家庭因素(父母教育程度、年收入、職業)、教育因素(年級、專業)。性別分為男性、女性;年齡分為 18 歲及以下、19 歲、20 歲、21 歲及以上;年級分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碩士研究生等;在校期間所學專業可以結合研究樣本來設定,例如公共管理類包括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等;父母的教育程度分為博士、碩士、本科、??萍耙韵?;父母職業分為中外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自主創業、其他;家庭年收入10 萬元及以下、11 萬元-30 萬元、31 萬元-100萬元、100 萬元以上。
本文提出的第二個主要的理論假設為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影響大學生進入公共部門的職業選擇,主要從公共價值承諾、同情心、自我犧牲三個維度16 個項目上測量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該假設結合包元杰、李超平修訂的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量表與郭晶翻譯的自我犧牲維度項目提出,公共價值承諾維度包含7 個項目,具體為:1.我欣賞那些組織或參加各種活動來為社會做貢獻的人;2.幫助解決社會上的問題很重要;3.有意義的公共服務活動對我很重要;4.對我來說,為共同利益做出貢獻是很重要的;5.我認為,公民機會均等很重要;6.為公民持續提供他們需要的公共服務很重要;7.在制定公共政策時,必須考慮下一代人的利益。同情心維度包含4 個項目,具體為:8.我對弱勢群體的困境表示同情;9.當看到他人遇到困難時,我會感同身受;10.當我看到別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時,我感到非常難過;11.考慮別人的福利很重要。自我犧牲維度包含5 個項目,具體為:12.社工的行為一定要符合倫理規則;13.我可以為社會的利益作出犧牲;14.公共責任應該優先于個人利益;15.我愿意冒著個人損失的風險來幫助社會;16.即使造成我的損失,我也會同意改善窮人生活的好計劃。
對于尚未就業正在攻讀學位的大學生而言,公共服務動機要轉化為選擇考公考編的行為,中間還需要以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中介變量,這也正說明了,不同學者研究發現在本土化情境中,公共服務動機未必與大學生選擇公共部門就業顯著正相關,一定程度上是未吸納職業生涯規劃成熟度的影響力分析。動機傾向與行為選擇之間的鴻溝,需要進一步去考慮如何消弭,而職業生涯規劃成熟度則幫助有公共服務動機的大學生邁向實際行動,更有可能實現考公考編的生涯目標。本文的第三個假設為,職業生涯規劃成熟度是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與選擇進入公共部門就業之間的中介變量,具體包含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職業興趣、職業準備等維度,包含9 個項目:1.在接下來的三至四年中,我會參加公務員招聘考試;2.在公共部門得到一個職位,是我職業生涯的目標;3.我從未打算參加公務員招聘考試;4.我很難確定什么樣的工作是我所適合的;5.我過去的工作經驗已經讓我對自己變得很了解;6.我并不真正清楚我具備什么樣的能力;7.我很清楚我具備什么樣的潛能;8.我很清楚什么類型的工作是我所適合的;9.我很清楚我自己的價值觀以及這些價值觀會如何影響我的職業決策。
綜上所述,本文所提出的理論假設是基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三個維度作為自變量,大學生群際特征作為控制變量,大學生生涯規劃成熟度作為中介變量,對職業選擇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影響職業選擇時考慮的因素,二是影響職業選擇類型。在職業選擇考慮因素方面,包括對薪酬福利、工作穩定、社會地位、有挑戰性、地理位置、發展前景等因素的排序;在職業類型選擇上,包括對公務員、事業單位(包括高校、醫院、研究所等)、國企、私企(包括民企、外企)、創業等方向的排序。在技術層面,可以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與驗證性因子分析證明公共服務動機內在結構的科學性。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了解新時代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整體水平以及在三個維度上的現狀。通過多元回歸分析驗證在控制群際特征變量的前提下,公共服務動機通過生涯規劃成熟度對職業選擇產生的影響。
中國式家庭依舊是對大學生成長發展產生影響的最基礎單位,家長也發揮著人格培育、道德浸養、行為影響的作用。因此,家庭尤其是父母要在家風建設、道德養成、人格培育上發揮積極作用,引導大學生認識到責任擔當、包容同情、奉獻大義對自我人際關系和職業發展、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意義。在家庭氛圍上,家長要主動營造和諧、平等、共情的良好感覺,鼓勵并支持大學生主動參與志愿服務,投身公益事業,通過踐行道德行為提升人格境界,形成對公共部門的道德認同,獲得參與公共事業的滿足感、成就感。家庭與高校、社會充分聯動,在高校育人中,家長與輔導員緊密合作,引導學生更加科學、合理地規劃職業生涯,避免受到社會期待、家庭期望等外在因素的過多影響,更多吸納公共服務動機等內在深層次的精神、價值因素,以提高進入職場后的工作內生動力。
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教育引導學生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因此,在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等體系的建立健全上,要以國家、社會需求為導向,激勵學生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與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相融合。在頂層設計上,根據大學生群際特征進行精細化思政教育,不斷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對于出于公共服務動機真正想要投身志愿服務的學生,要積極鼓勵、正向引導,對于只為評獎評優謀取私利的學生要敢于批評、有效扭轉。在組織實施上,要提高學生的公共服務動機與能力,為學生提供分級分類生涯規劃指導,激發學生從“要我參與”變成“我要參與”乃至“帶動別人參與”,全面、深層地體會考公考編進入公共部門服務的意義,體會公共部門的行為邏輯與價值旨歸,不執迷于薪資待遇、工作穩定、他人眼光等。
在教育引導學生強化公共服務動機上,社區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可以搭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組建大學生志愿者聯盟,動員大學生融入社區志愿服務,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專業優勢、學科優勢、技能優勢,讓大學生在參與公共服務的過程更具專業性、常態性、積極性。社區之外,政府、企業與社會組織可以從“共治”的角度出發,協同構建生涯規劃項目、實習實踐平臺,動員大學生參與社會建設、社會矛盾調解等公共事務中,在一線得到鍛煉,以實干體悟奉獻。社會與高校聯動,挖掘、培育返鄉社會實踐品牌項目,配備專業的社會實踐指導教師,讓大學在參與公共服務的過程中不停留于淺層次的跟風參與,而是上升為可持續的生涯規劃,觸發久久為功的公共參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