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延芹
(一)導入語
“花和人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宗璞有感于作為個體的生命短暫而卑微,生命長河卻是亙古不變。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馮至在他的散文《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對一個消逝的山村又抒發了怎樣的喟嘆呢?
(二)整體感知:
1、村莊消逝了,沒有消逝的是什么呢?
明確:殘存的石路,猶存的山野風物等。
2、全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明確:思緒在歷史和現實之間交插徘徊,在段首先描繪出真實的山村形態,段尾又牽引出自己對這個消逝山村的聯想。層次清晰,同時又形成這個山村現在與過去的鮮明對比。
(三)文本賞讀:
1、文末說“這一切,給我的生命許多滋養。”聯系全文思考“這一切”指的是什么,又給作者怎樣的生命“滋養”?
明確:“這一切”指的是作者偏愛的山野風物(意象):石路、山泉、鼠曲草、彩菌、有加利樹以及野狗的嚎聲、麂子的嘶聲等。
石路:在這里“石路”承載著過去和現在,山村在“石路”的牽引勾連下,組成一個充滿意味的世界。作者也隨著路的延伸,思想從過去走到現在,雖然山村消逝了村民和動物,但“在草木之間感到一些它們的余韻”山野風物依然傳遞著生命的信息。
山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之源就是生命之源,對山泉“我們”及“過往的人們”應心懷感念。在這里由“山泉水”這個觸媒把現在的“我們”和“過往的人們”聯系到一起,并推及生發出人世間深情感觸:人與人因為曾有過共同的經歷,生命就會跨越時空,彼此關聯,聲息相通。
鼠曲草:作者對鼠曲草有著極高的生命禮贊。小草、村女、村莊這些渺小卑微的生命,活著雖則苦澀仍努力的活,謙虛、樸質、堅強:這就是小生命寄身于大宇宙的生存智慧。
高高的有加利樹:好像“崇高的嚴峻的圣者”,圣潔的廟宇,使作者體味到了生命的生長和意義。
彩菌:顯出生命的新鮮與旺盛。文章描述了一幅親歷的雨季采菌圖,這熱鬧這景象使作者一下跳到七十年前:點綴過多少民族童話的彩菌,成為連接這兩個時代的媒介。
秋夜的狂風,野狗的嚎聲、麂子的嘶聲:讓作者感到生命的絕對孤獨和無法把握。
小結技法:首先,作者非常注重意象的營造,注重意象與情與理的有機融合,豐富的意象不僅營造出詩意盎然的意境且蘊含悠遠的哲理趣味。其次,作者以詩人的審美眼光體驗和描繪自然山水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在細小的對象上發掘莊嚴博大的內涵和意義,又在意象中展開聯系與想象,打通現在與過去,極大地拓展了表現的時間和空間。
2、探究主題:
(1)熟讀教材最后一段。
(2)思考:最后一段的關鍵信息是什么?
明確:自然滋養人類;生命跨越時空,聲息相通。
(3)如何理解末段中“風雨如晦的時刻”?
明確:“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原指白天風雨交加,天色昏暗。在這里形容局勢嚴重,社會黑暗。“戰爭”是這村落消逝的真正原因。人口驟減,房屋倒塌,成堆的尸骨,現在早已不能尋見。正是這巧妙的描述,又一次論證了作者的想法:人類文明史中必定充滿了殺戮與野蠻,但大自然會用其最大的寬厚與仁慈來化解這一切。
(4)如何理解“但在生命的深處,卻和他們有著意味不盡的關聯”中“關聯”一詞?
明確:“關聯”是多方面的,其觸發點都是存在的事物:共同吃過的果實,共同飲用過的山泉水,共同承擔過的風雨,以及路、彩菌等,這些事物不僅存在于現實,還存在于過去,因為它們將歷史與現實拉近,說明人事變遷并沒有左右大自然生命的生生不息,村莊并沒有消逝,它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5)主題明確:作者通過描寫體驗消逝村莊猶存的草木余韻,探詢存在的自然與生命的奧秘,揭示了宇宙與人生的某些規律,明白了自己與生命與時間及大自然的關系:像鼠曲草一樣謙虛堅強,像村女一樣質樸恬靜,像有加利樹一樣崇高嚴峻,在平凡偉大的自然中領略生命的含義,時間永是流逝,感恩珍惜,即使你會永遠消逝在這無盡的生命長河中。
3、表達技巧
本文運用怎樣多變的敘述方式寫出對人生、自然、歷史的思考?請結合文本任選一角度分析。
明確:本文運用靈活多變的敘述方式,包括表達方式和句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多樣轉換,以及句式的長短變化,整散結合等。例如:第六自然段寫小草。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多樣轉換。在描寫中自然抒情,緊接著又發出議論“但是在這謙虛里沒有卑躬,只有純潔,沒有矜持,只有堅強。”描寫抒情議論自由轉換,完美融合,步步深入,使其文章意蘊深遠。
(四)課文總結
作者馮至細致地體驗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在平凡事物中見出崇高”,通過營造豐富的意象,詩意的渲染,運用靈活多變的敘述方式,描繪一幅詩意盎然的山水畫卷,使散文散發出詩性美。景物描寫中融入對人生、自然、歷史的思考,又使文章彰顯哲思之美。
(五)課后作業
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如作者一樣以審美的眼光體驗和描繪你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發掘平凡事物中蘊含的獨特的意趣,進而闡發人生的哲理。
【日照站,張明明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