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瓊
讀寫一體化引入到語文課堂是大勢所趨。讀寫一體化教學不僅是語文新課標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也是提高學生學好語文的基本手段。在語文課堂上要不斷地對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高中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實施離不開科學合理的策略。下面將對高中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的實施策略進行探討。
一、高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實踐策略
(一)“以讀帶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策略運用
1.注重培養寫作興趣和寫作動機,歸根結底是一種表達的沖動和欲望。而如何才能葆有一種對寫作的熱愛和激情?筆者認為主要源于深層閱讀給閱讀者帶來的體驗和思考。當你深入到文本之中時,你可能會具有非常強烈的表達沖動。以《紀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為例,在課程開始前期,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生字詞進行詳細了解,隨后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展開分析,了解此篇課文的寫作背景,理清文章寫作思路,理清每一個段落的寫作意圖,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本篇課文寫作方式的應用技巧。在課程即將結束環節,選擇某一個角度引導學生展開訓練,比如以人物為題材,讓學生選擇自己的父母、恩師、同伴,參照《紀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的寫作方式和技巧靈活應用。與此同時,當教師在解讀教材時,要注重學生寫作技能的科學引導,適當進行輔助,在明確的目標制定下,以教材為基礎,引導學生對人物的撰寫技巧展開深入分析,優化教材的應用,發揮教材的使用價值。
在“以讀促寫”發展理念下,能夠有效保障高中語文寫作教學質量,實現語文授課目標,同時,滿足不同學生的寫作需要。作為高中語文任課教師必須深入剖析以讀促寫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意義,依托教材、寫作思路等多個維度的策略分析,穩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助推學生有更大的寫作發展空間,激發學生對寫作板塊的熱情和自信心。
2.注重閱讀的廣度,降低寫作難度
“寫作本位論”認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目的。在寫作中,思維、結構、語言、素材等各方面都需要閱讀作為積淀。透過2023年全國I卷高考作文題一“好故事是有力量的”,我們不難發現高考對于“以讀促寫”的重要凸顯。首先,就審題而言,閱讀顯得至關重要。面對閱讀材料,考生需要迅速明晰故事情節、厘清人物關系,為立意奠定基礎。其次,就立意而言,深度閱讀能夠舉旗定向。此題符合高考作文題“以小見大"的出題原則,需要考生迅速列舉出立意觀點,從而進行甄別、選擇。最后,就行文而言,豐富的閱讀能夠錦上添花。如果在行文過程中,能夠巧妙地將課文中的好故事運用其間,必然能夠使得文章增色不少。筆者認為,課外閱讀固然重要,課內閱讀也不可或缺。如在考場中學生寫作時能夠熟練靈活運用語文教材中的一些好故事,使閱卷老師眼前一亮。
(二)“以寫促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策略運用
(1)古代詩歌鑒賞一直是高中生語文學習和考試的短板和弱項。如何提高學生對古代詩歌的鑒賞水平,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師孜孜以求的研究課題。通過多年來的探索與實踐,中學語文教師也摸索出許多詩歌教學方法。以宋詞教學為例,筆者積極引導學生將詩歌語言轉化為散文語言進行感知、理解、鑒賞,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如柳永的《雨霖鈴》,詞中大量的意象疊加所營造出來的豐富意境,學生初讀時往往覺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用具體、生動的散文化語言敘寫情節、描寫景物,從而促進學生的閱讀體驗生成。
(2)注重寫作的溫度,豐富閱讀體驗。 文學創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閱讀過程中,作者的情感表達與讀者的情感體驗產生共鳴, 使得文字具有溫度。換言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寫作時注意適當體現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等六大素養。 基于此,要求高中生在寫作實踐中要能夠體現熱愛生命、尊重自然、厚植家國情懷、關注人類發展等觀念,進而彰顯文字的溫度。帶有強烈任務驅動性的作文命題能夠指引學生在完成寫作實踐的過程中,加深閱讀體驗、豐富人生閱歷,為培養核心素養奠定堅實基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當下,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以“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為基本手段的“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必然能夠從更廣、更高的層面去改善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百態、關心國家大事、關注人類發展,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