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徽



“徽州”雕三是古代徽州地區流傳的木雕、磚雕和石雕三種工藝的統稱,它們均為古代徽州地區明清建筑的裝飾性雕刻,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古代徽州轄地包括今天的安徽省黃山市和江西省婺源縣?;罩莨沤ㄖ悦窬印⒐僬⒆陟?、廟宇、廊橋、牌坊為主,無論是建筑部件還是家居設備,都有很強的地域風格,十分注重雕刻裝飾,一般多在房子的額枋、斗栱、雀替、平盤頭、榫飾、鉤掛、槅扇門窗格心、裙板、絳環板、蓮花門、窗格、窗欄板、欄桿、軒頂、樓沿護板、掛絡等部位以木雕進行裝飾。
徽州三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著完整的工藝流程,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三雕”藝術猶如三顆璀璨的明珠,至今光彩奪目。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起源與發展
據記載,古徽州建立已有近2000年,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徽州三雕就是在發達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產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徽州三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明清發展至鼎盛。明朝初期是徽州三雕初步形成的時期,但是這一時期的雕刻風格比較粗糙,以平面的淺浮雕為主,且只有淺浮雕和平雕兩種較為單調的雕刻形式,只注重線條的流暢與造型,而在透視與空間關系的表現上較為薄弱。但是,此時的徽州雕刻強調圖案的對稱性,同時裝飾趣味濃厚。
明朝中期,徽商經營有道,其財力愈加雄厚,于是便有許多人想促進家鄉發展,故而聞名鄉里的木雕藝術成為徽商追捧的對象,這便促進了木雕由初期的粗獷風格向后期的精雕細琢風格轉變,多層透雕的木雕裝飾手法逐步取代了以平雕和淺浮雕為主的簡單雕刻技藝。
到了清朝,徽州木雕的雕刻風格不斷精進,較之前更加繁雜、細膩,布局與構圖也較之前發生了一些變化。當時,受到新安畫派的影響,徽州雕刻在表現技法上不僅多用圓雕和深浮雕,追求藝術美,而且開始注重雕刻的鏤空技藝,鏤空的層次可達十幾層,雕刻作品看上去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明清兩代是徽州三雕發展到鼎盛的朝代,雕刻師傅的刀功、技藝可以稱得上“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徽州的雕刻師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與反復的雕刻,其技藝可謂人刀合一、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彰顯了刀法與藝術融合、形式與內容統一的手法?;罩萑裨诿駠鴷r期步入沒落,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改革開放時期而逐漸復蘇,近年來更是由于國家的保護而得到了人們的重視與傳承。2006 年5 月20 日,徽州三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特征
磚雕
磚雕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一種裝飾藝術,尤其以民間建筑花樣最多,是中國古代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由明代徽州窯匠鮑四首創。它是在徽州盛產的質地堅硬、細致的青灰磚上使用精致的雕鏤工藝而形成的裝飾形式,采用淺浮雕、深浮雕、圓雕和線刻造型等表現手法,是徽派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于徽派風格建筑的門樓、門罩、門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門樓、門罩是磚雕的重點裝飾部位,其中的通景額枋是磚雕裝飾最精彩之處。
“門罩迷藻悅,照壁變雕墻”是徽州磚雕應用的真實寫照?;罩荽u雕的題材十分廣泛,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
木雕
徽州山區盛產木材,當地的建筑物絕大多數都是磚木石結構,尤以使用木料極多,因此徽派建筑成為木雕藝人發揮聰明才智的用武之地。木雕對材質沒有特別的要求,通常選用紋理清晰、質地優良、易于雕刻的木材,具體選材根據雕刻構件的大小、不同的雕刻內容和不同的項目而定,常用的有杉木、銀杏、樟木、柏木和紅松等?;罩菽镜窀鶕ㄖ锏牟考Y構與審美需要,采用線刻、淺浮雕、深浮雕、圓雕、透雕和鏤空雕等雕刻造型表現手法。
木雕在徽派古民居建筑上廣泛應用于梁架、梁托、斗栱、雀替、檐條、樓層欄板、窗扇、欄桿等部位,尤其是民居天井四周的欄板,是木雕裝飾濃墨重彩的地方。
徽州木雕的雕刻內容非常豐富,包括人物、花鳥、走獸、山水等,不同形象的表達方式各盡其妙。在建筑物內部,斗栱、梁架、梁墊、月梁以圓雕為主,窗戶或屏風下方、門板、檐條采用浮雕居多,窗欞或屏風多以鏤空雕的方式雕刻而成,家具以浮雕或浮雕與鏤空雕相結合的方式為主。在日常用品的雕刻中,筆筒以浮雕為主,鎮紙多是通過浮雕與線刻的手法來加以裝飾的;裝飾品的雕刻方法要根據其風格而定。
石雕
石雕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的使用較為普及。明清以來,普遍采用的石材有“茶園石”和“黔縣青”,這兩種石材質地緊密、硬度適中、紋理細膩、光澤優良、古樸典雅,是雕琢的良材。由于受材質的限制,浮雕以平面雕與淺層透雕為主,但也有深浮雕和透雕,刀法古樸大方,沒有清代磚雕與木雕那樣精致、細膩。由于石雕和石構件小,不怕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室內室外均可采用。
石雕主要用在建筑外部的門罩、大門口的裝飾、漏窗、天井,以及庭院的石桌、石凳、梁柱的柱石等上,如抱鼓石、石獅、石窗、石欄桿、門額等。走進安徽省黟縣的西遞村中,戶戶青石鑲門,石板鋪路,石窗嵌墻,大門有石雕門罩,堂前有石雕魚缸、石雕條幾、石瓶、石桌。石雕漏窗的運用則更為廣泛,題材和造型豐富多樣,果木、動物、云彩、花葉,不一而足。
傳承及影響
徽州三雕是民間情趣與文人情趣的結合。從思想內容上看,徽州三雕反映了新理學的影響,強調社會教化功能,重視審美中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倫理的自然融合。在藝術形式上,徽州三雕作品充分體現了民間藝術語言的特點,是民間藝人主觀意志的充分體現。
徽州三雕極富裝飾意味,有稚拙天真的藝術造型,融匯了秦漢以來中原文化及民間藝術的優秀傳統,同時又吸收了徽州地域文化的豐富營養,因而呈現出既玲瓏剔透又清新雅致的獨特面貌。就工藝技術而言,徽州三雕的雕工講究刀法,追求“刀味”,用刀干凈利落、方硬爽利,不拖泥帶水,粗中有細,剛中有柔,看似大刀闊斧,實則層次分明。
徽州三雕藝術是徽州建筑的一部分,在形體色彩、質地、工藝技巧、構圖、藝術立意諸多方面都有大量創新,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美學傾向。它使徽州傳統建筑走向一個絢麗斑斕、華美多姿的自我表現時代,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當代,徽州三雕不僅是徽州人民的藝術創造與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