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翊君
[ 關鍵詞] 舞蹈藝術;基層群眾文化;發展
近年來,我國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于群眾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可以受到群眾文化的熏陶與影響,這也為基層群眾文化帶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舞蹈藝術作為常見的文化藝術形式,在這種背景下具備的功能作用越來越明顯,靈活應用舞蹈藝術,組織展開群眾文化建設,發揮舞蹈具備的美感培養、形象塑造、德育教育等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對于文化藝術的需求,從而給群眾帶來良好的文化體驗。
一、理論概述
(一)群眾文化
所謂群眾文化,主要就是指人們在勞動與生活當中無意或有意創造的文化,其本質目的就是放松身心,或者表達情感、鍛煉肌體。無論是何種目的與作用,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都將回饋給基層人民群眾。一般來講,我國群眾文化形式較多,包括舞蹈、戲曲、書法、音樂、繪畫等,創造群體也各不相同,涉及青年、中年及老年群體等,正是因為群眾文化創造群體多元、承載模式豐富,使得其具備普適性、整體性特征,在我國社會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群眾舞蹈藝術
舞蹈藝術是群眾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指群眾自發編排、組織的舞蹈,有著提升精神素養、鍛煉肌體、表達情感等各類功能作用。與其他文化載體相對比,群眾舞蹈藝術具備以下特點:一是群眾性,不拘泥于形式、人數及類型。例如,現階段流行于城市、鄉村的廣場舞就是典型的群眾舞蹈藝術,其可以有效承載群眾交流及肌體鍛煉作用。二是多樣性,不同區域群眾舞蹈受到本土文化的影響,有一定區別。三是業余性,群眾舞蹈藝術在動作、編舞、音樂等層面對于專業性要求不高。
二、舞蹈藝術在推動基層群眾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性
(一)營造良好文化氛圍,發揮群眾文化主體意識
群眾舞蹈藝術有著大眾性、群眾性等各類特征,是一種大眾意識,合理應用可以激活基層群眾的參與意識、主體意識,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群眾對于舞蹈的參與率和重視程度有顯著提升,在公園、廣場、社區等隨處都可以看到熱鬧的集體舞、廣場舞、健身舞等,是城市一道的亮麗風景線。科學合理地應用此類舞蹈,對其進行疏導,借助“創造熱情”及“草根”藝術感覺,創造可以激勵人、感染熏陶人的優秀舞蹈文化作品,可以讓群眾零距離感受與體會舞蹈帶來的樂趣,積極主動參與到舞蹈文化的傳承弘揚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舞蹈,表達與展示自身情感、思想,從過往的喝彩者轉變為激發“我要舞,我想舞”,在社會當中營造濃厚的文化傳承氛圍。例如天津東麗區組織舉辦“美麗東麗,好人之城——東麗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演”活動,其中有一個文化傳承橋段,通過讓群眾做主演、當主角的形式,編排設計《長輩》主題舞蹈,由群眾自發創編,用感人的舞蹈,呼吁社會關注留守兒童及空巢老人。在作品的最后,主人公與母親兩個人的對話與動作,深刻觸動了在場觀眾的心靈,讓其產生情感共鳴,從過往的“旁觀者”轉變成局中人,極大促進了群眾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教育引導,發揮了主體意識。
(二)有效傳承群眾舞蹈文化,帶動群眾文化繁榮發展
舞蹈是人們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主要形式,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F階段,社會大眾對于文化的需求逐年增加,在這種背景下,群眾舞蹈憑借著自身時代性優勢特征,已經逐漸成為社會大眾娛樂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獲取基層群眾的熱愛及推崇信賴,靈活對其進行應用,不斷豐富舞蹈藝術文化表現形式,可以進一步助推群眾文化持續發展,為我國群眾文化建設提供良好的支撐與幫助,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甘肅某舞蹈藝術團隊創編制作的《黃河源》舞蹈作品,主要參與人員是基層群眾,由基層群眾借助舞蹈展現黃河歷史樣貌及新時代發展狀態,有著顯著的地域特征,深受群眾歡迎與喜愛。又如,群眾舞蹈作品《俏夕陽》中整合融入皮影戲人物,動作整齊劃一、充滿美感,有利于唐山皮影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此外,我國舞蹈種類豐富多元,舞蹈風格有著較大的差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眾的舞蹈形式各不相同,即使是相同舞種,受到地方文化風俗的影響,也會產生各不相同的風格與特色。對此,在基層群眾舞蹈文化發展時期,可以積極合理吸收時代精神,引導不同區域的群眾根據自身理解與認識,對舞蹈內容進行加工,在保持舞蹈風格的基礎上,增強舞蹈的娛樂性、趣味性,豐富舞蹈內涵,形成極具特色的舞蹈形式,有效擴展舞蹈文化發展途徑。
(三)優化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社會文化發展
一方面,舞蹈可以讓群眾自娛自樂的要求得到滿足,舞蹈有趣易學,對于環境條件沒有較高要求,在鍛煉大眾身體素質的同時,還可以陶冶群眾的情操,深受群眾的熱愛。例如:廣場舞音樂充滿動感、簡單易學,全民都可以參與,不僅可以促進肌體健康發展,而且能夠豐富、充實群眾日常生活,在表演時通過交流溝通可以增進鄰里之間的情感,在社會中傳遞良好的精神風貌。另一方面,舞蹈可以助推社會和諧,舞蹈類型相對較多,如東北秧歌、民族舞、廣場舞、健身舞等,對于大部分群眾來講,不需要專業場所就可參與,如公園、社區、廣場等都是舞蹈的重要場所。在此類場所當中,一些興趣相似的人一起溝通交流,工作結束之后或者在休閑時間可以走出家門,參與文化活動,分享傳遞情感經驗,大家在相同愛好的引導下將會有共同話題,溝通交流起來更好、更輕松方便,鄰里間存在的壁壘問題也可被有效打破,既緩解了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又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助推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四)提升群眾身體素質,熏陶群眾情感
新時代,人們的生活步伐、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精神壓力、心理負擔逐漸增加,運動精力、運動時間欠缺,身體素質降低,對心理健康發展、人體生理健康也產生一定的影響。群眾舞蹈有著較強的娛樂性,在參與過程中,不僅可以讓群眾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而且能夠進一步增強身體素質,鍛煉肌體,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同時,群眾舞蹈是一種有氧運動,在表演時需要掌握節奏、卡好旋律、做好動作,在這一時期,舞蹈者的肢體動作與語言將會被有效調動,提升身體平衡能力、協調能力,還能鍛煉思維能力,促進大腦快速發展。長此以往,自然可以優化社會環境氛圍,助推社會穩定發展。
三、借助舞蹈藝術推動群眾文化發展的策略
(一)做好頂層規劃,有效指導群眾舞蹈藝術的開展
在借助舞蹈藝術助推群眾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全面發揮舞蹈藝術具備的群眾性功能,堅持落實群眾組織、群眾參與、群眾規劃,避免過度干預引導,讓群眾舞蹈可以與基層群眾日常生活有密切關聯性。
一是群眾文化部門必須擺正自己的定位,向民眾及其建設的文化取經,學習群眾語言,了解群眾需求,為群眾辦好事。二是落實部門引導職責,基于同等地位組織展開柔性干預引導,讓群眾自發推動群眾舞蹈藝術向符合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價值觀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強制性管理群眾舞蹈,要求其具備教育意義。三是減少對群眾舞蹈的專業化、現代化指導,群眾舞蹈藝術之所以有廣泛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得益于其具備業余性特征,讓不懂舞蹈技術、舞蹈藝術、肢體語言的群眾可以主動參與其中。因此,對于群眾舞蹈藝術,需要保證其業余性特征,在這一基礎上實施專業指導,包括指出鍛煉時間、強度、不安全動作等。
(二)完善群眾舞蹈場地,保證舞蹈活動實施效率
群眾舞蹈藝術的實施與專業性舞蹈有一定的區別,群眾舞蹈形式豐富多元、參與人數較多,因此大多數群眾舞蹈開展時都需要場地提供支撐。但是,當前群眾舞蹈的實施易受到場地的約束和限制,特別是城市群眾舞蹈場地欠缺,容易影響附近居民群眾的生活,引發群眾矛盾。對此,為確保群眾舞蹈藝術的功能作用可以有效發揮,需要積極合理建設專業運動場地。一是做好場地選址,根據群眾舞蹈開展情況合理選擇舞蹈場地,保證舞蹈場地空間范圍及交通條件。二是建設專業場地,在舞蹈場地設置隔音板、綠植等,減少群眾舞蹈的實施對周圍居民的影響。
(三)加大群眾舞蹈宣傳力度,促進群眾舞蹈推廣
現階段,群眾文化參與群體仍舊以中老年群眾為主,雖然有年輕化發展趨勢,但是仍以基層單位、學校機構組織為主,總體層面分析群眾舞蹈的實施仍舊趨于老年化。而一個可持續、健康良好的群眾活動,單純依賴老年群體遠遠不夠,因此需要為其注入更多新鮮血液,助推群眾文化長遠發展。群眾文化部門需要不斷加大對群眾舞蹈藝術的宣傳力度,借助青年群眾感興趣的模式吸引其注意力,助推舞蹈形式多樣化、舞蹈載體現代化發展。例如,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聯合應用各類不同的網絡媒體,包括抖音短視頻、微博、貼吧等,推廣新型的群眾舞蹈藝術,如融入青年群體比較喜愛與熟悉的曳步、街舞等,將其當作舞蹈創新形式,吸引青年群眾參與。同時,還可結合青年群眾的關注點,著重強調群眾舞蹈具備的功能性。例如,歌手劉畊宏在當前互聯網環境中通過舞蹈健身活動,掀起一股居家健身的浪潮,深受青年群眾的追捧和關注。因此,本研究認為在推廣下沉群眾舞蹈時,可將其當作榜樣,著重強調群眾舞蹈的健身性等各類功能,吸引有健身塑形意愿的青年群體。
除此之外,還可靈活應用微信公眾號、社區群及官網等,對群眾舞蹈進行廣泛宣傳,吸引社區中老年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到多種類型的群眾舞蹈當中,豐富群眾舞蹈涉及的對象,拓展群眾舞蹈活動范圍。
(四)改善群眾舞蹈藝術形式,打造大眾化、多元化舞蹈藝術新地標
一是改革優化舞蹈藝術創作及舞蹈編排主題,需要從選題、立意等多個層面出發,選擇與時代同步發展、與百姓生活有著密切關聯性的主題,引起大眾的共鳴,引發人們的深度思考,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廣。
需要積極合理地將新風正氣、當代時政、時代風貌、典型等當作素材,在創作時關注群眾文化習俗、地域文化、習慣,善于使用民俗民風、本土文化等藝術元素,打造優異的群眾舞蹈文化主題。例如,合理應用北方地區的秧歌、南方地區的龍舞、西南地區的儺舞,這些都是區域流行的傳統舞蹈,在組織展開舞蹈藝術建設時,需要對其進行綜合應用,全面推廣普及,比如區域群眾文化組織可以組織展開東北秧歌競賽,支持社區舞蹈團隊、基層群眾主動參與。二是強化專業人才團隊的構建,廣泛收集接納優秀人才,進而讓舞蹈具備的創意特征,讓藝術形態更加多元多彩?,F階段,參與基層群眾舞蹈的人群已經覆蓋多個群體及年齡段,所以在組織展開舞蹈創作時,不可單純針對某一人群,而是需要依托不同群體的行為、心理及認知特征,組織進行個性化、針對性定制。例如,對不同行業、不同職業,以及中老年、青少年群體組織展開有效指導、科學設計。三是革新舞蹈編排模式,創新舞蹈表現手法,汲取過往舞種的精髓,剔除當中的糟粕部分,進行創新編制。例如,在編排設計群眾舞蹈動作時,需要改良、調整難度較高的動作,讓其具備簡單化、直觀化特征,能夠更加容易被基層群眾接納,進而促進高雅舞蹈藝術走入基層,熏陶與影響基層群眾,為我國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四、結語
新時期社會快速發展,對于群眾文化構建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保證群眾文化可以持續、長遠發展,需要進一步發揮舞蹈藝術具備的群眾性、服務性等各類功能作用,做好群眾舞蹈藝術指導,加大群眾舞蹈宣傳力度,建設專業的舞蹈場地,助推群眾舞蹈藝術創新發展,讓群眾舞蹈藝術可以融入居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熏陶與影響群眾的情操,培養群眾文化素養,為構建群眾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