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群

縣域興則全省興,縣域強則全省強。縣域經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永登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準“生態功能型”和“工業主導型”發展定位,落位“一核三帶”、落子“四強”行動,開展“三抓三促”行動、開啟“小縣大城”建設,全力落實蘭州市委“1139”工作部署,建設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強縣。前三季度,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2.5億元,同比增長18.3%,增速位列全省86個縣區第一。
堅持戰略思維,以產業夯實發展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堅持工業強縣、產業興縣不動搖,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以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戰略帶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重農業現代化。以全域土地整治為抓手,聚“碎”地、扶“大”產、強“頭”企,新建高標準農田14.5萬畝,整治撂荒地41.8萬畝,建設和整治面積為前五年總和,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大力發展有機玫瑰、有機果蔬、富硒羊魚等農業產業,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積極培育都市型現代農業,做實縣域經濟發展的“硬支撐”。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增速位列全省第三。注重工業綠色化。深入實施強工業行動,堅持“扶舊”與“育新”并重,圍繞延鏈補鏈強鏈,推動電解鋁、鐵合金、金屬硅、水泥四大傳統產業綠色化、高端化轉型升級發展,甘肅寶鎂西鐵合金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高品質硅鐵合金項目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持續發展壯大新能源、新食品、新化工等新興產業,穩步實施3GW風光基地、12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等新能源項目,打造蘭州能源消納開發“雙百”基地。前三季度,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8%,增速位列全省第二。注重文旅融合化。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按照“大規劃、大景區、大配套、大營銷”發展思路,實施“個十百千”文旅產業振興工程,加快水墨丹霞景區國家5A級景區創建,做大做強魯土司衙門景區,拓展文旅產業鏈條,釋放文旅消費潛力,著力打造“蘭州后花園”。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增速位列全省第三。
堅持辯證思維,以項目激活發展引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們充分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兩種辯證手段,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推動資源等比較優勢加快轉變為項目和發展優勢。增強項目引領力。緊盯產業升級、縣城建設、民生保障、設施完善等重點領域,謀劃實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以大項目推動大發展,蓄積高質量發展動能。2023年全縣共謀劃儲備投資項目237個,總投資1607.87億元,同比增長20%。實行項目“四化”推進機制,推動項目早落地早建設,全力打好項目“雙進”大會戰。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連續20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增強招商競爭力。圍繞冶金、能源、食品、農業4條重點產業鏈,緊盯行業龍頭、鏈主企業、斷鏈環節,精準開展“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深入推進“優化營商環境攻堅突破年”行動,嚴格落實“六必訪”等制度,出臺食品產業激勵政策,落實并聯審批、容缺受理等措施,全面踐行“店小二”式服務,打造全省最優營商環境。前三季度,落實省外到位資金45.85億元,同比增長39%。增強園區承載力。強化“以畝產論英雄”導向,推動要素向園區集聚、項目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群,實施“大平臺”提質增效行動,示范建設樹屏產業園區,打造甘味、預制菜等新食品產業集群,預計全年完成產值15億元,同比增長55%;協同建設連河工業集聚區,打造鋁品、硅鐵產業集群,預計全年完成產值120億元,同比增長24%;加快建設柳中工業集聚區,打造硅材、建材產業集群,預計全年完成產值17.3億元,同比增長10%。主動融入新區發展,積極推進“飛地”經濟,加快建設新區化工園區西擴區,打造新化工產業集群。增強科技創新力。大力推進強科技行動,實施“大企業”培育壯大行動,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打好自主創新產品攻堅仗,鼓勵縣域內企業創新創造,今年新增1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搭建高水平創新平臺,依托樹屏產業園區謀劃建設“科創飛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6家,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2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
堅持系統思維,以生態擦亮發展底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入與自然和諧共生。立足生態功能定位,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強化“三線一單”剛性約束,堅定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化“擴綠”行動。持續開展“3841”生態綜合治理,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林長制,加大莊浪河、大通河、咸水河和呢嘛沙溝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打造美麗河湖14.3公里。開展全域國土綠化行動,多措并舉改綠、增綠、擴綠,深入實施“三北”防護林六期、國家儲備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18萬畝、修復退化林1.3萬畝,打造“一園三帶三廊道”生態景觀,筑牢省會蘭州生態屏障。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大通河莊浪河流域斷面水質均100%達標。深化“用綠”行動。落實“雙碳”和黃河國家戰略,統籌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有序推進食品園區建設等EOD(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項目,著力提升發展“含金量、含綠量”。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開展縣域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價值核算,啟動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VCS(國際核證減排標準)林草碳匯開發項目,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打造碳匯交易永登模式。深化“護綠”行動。樹立全周期城市管理理念,縱深開展全域城鄉融合環境綜合整治,緊盯清臟治亂、改造提升和廁所革命等重點任務,深入實施“八改”工程,同步推進“四房一墻”拆除行動,探索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著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永登。完成農村冬季取暖熱源清潔化改造2.65萬戶,禽畜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0%。
堅持創新思維,以融合蓄積發展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把城鄉關系處理好,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緊盯“小縣大城”建設目標,注重創新引領,突出融合發展,推動城鄉一體邁向現代化。在有效銜接上抓鞏固。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健全完善“1435”一鍵報貧機制,解決群眾訴求1683件。深化東西部協作,強化產業發展、穩崗就業等政策扶持,多措并舉增加群眾收入,全縣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萬元,同比增長18%,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在和美鄉村上樹樣板。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統籌產業發展、村莊分類、功能配套,科學編制國土空間和村莊規劃,完善交通、水利、能源等現代化基礎設施,以點帶面、示范帶動,高質量創建2個省級、6個市級和美鄉村,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善治“五治一體”的基層治理新模式。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6%。在縣城建設上求突破。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縣城有機更新,構建綜合交通網絡,打造現代物流樞紐,發展縣城節點經濟,促進人口、產業、配套等要素聚集。強化經營城市理念,統籌推進老舊小區、老舊住宅和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改善供水、供熱、供氣、供電、通訊管網,推動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公用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持續完善城市功能,完成改造老舊小區24個,濱河綠帶走廊建成投用,城市品位不斷提升。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探索推進“賦權強鎮”改革,增強綜合服務功能,加快“甘味樹屏”“玫瑰苦水”等特色小鎮建設。突出產業路、旅游路建設,計劃投資182億元,全力推動G341線中川至河橋段等重點項目建設,構筑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安全便捷的路網體系。
堅持底線思維,以民生提升發展成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樹牢底線思維,強化風險防控,著力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全面落實援企穩崗、就業援助等政策措施,完善就業政策體系,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組建樹屏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建立青年就業創業孵化基地,多措并舉擴大就業容量、提高就業質量。按照“就業機構+勞務中介+經紀人+勞動力”模式,有力有序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1%。統籌發展社會事業。持續深化教育改革,推行“校點聯盟抱團”辦學模式,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新增學位600個。發揮縣級醫院龍頭帶動作用,強化縣域緊密型醫聯體建設,不斷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依托縣綜合性養老院、殘疾人康復中心等項目,加快建設適老型社區。大力實施“結對幫扶·愛心甘肅”工程,堅持精神關愛、紓困解難、就業促進、落實政策一體推進,走訪慰問1.45萬人次,辦理實事1594件,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統籌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精心策劃舉辦文化惠民活動247場次,創作本土文藝作品200多個,文化軟實力持續增強。扎實推動主動創穩。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創新和發展“楓橋經驗”,深化拓展“一中心三平臺多陣地”基層善治體系,著力構建“田字型”基層治理新模式,受理各類群眾訴求8.1萬件,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800余件,解決十年以上信訪積案3起,群體訪同比下降50%,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以發展和安全“兩張報表”為牽引,健全完善“五大體系”,主動創安、主動創穩,及時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永登。
堅持歷史思維,以黨建強化發展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堅持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牢記自我革命是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著力政治建設。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高質量高標準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深入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活動,一體推進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努力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上取得實效。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實實在在辦好惠民利民實事,深入開展“訪民問暖”行動,全力保障群眾溫暖過冬,供暖投訴同比下降15%。著力組織建設。統籌抓好細胞、頭雁、先鋒、強基“四大工程”,協同打造“五橋工程”黨建品牌,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建立流動黨員服務站點22個,實現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異地“有家”外出“有責”。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不斷優化聯農帶農機制,全縣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22.4萬元,同比增長276%。著力隊伍建設。用好干部培育鍛造、考察識別、選拔使用“三個一線”識別使用機制,調整干部9批次、195人次。聚焦“選育管用”全鏈條,實施“十百千”培育鍛造計劃,分層分類開展全覆蓋教育培訓,實施優秀年輕干部“引才”“儲備”“蹲苗”三大行動,不斷提升干部能力素養,引進急需緊缺人才48人。建立“亮牌考核”機制,打造一支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頭雁”隊伍。著力作風建設。扎實推進“三抓三促”行動,深化糾治“四風”,靶向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深入推進“清廉永登”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全力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永登鐵軍隊伍,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紀律、作風和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