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棟卿
定西市隴西縣鄭家川村村委班子全體成員及駐村幫扶工作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和縣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要求,堅持把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根本保證。根據《隴西縣駐村幫扶工作提質增效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全縣幫扶干部開展“大調研”把脈問計,鄭家川駐村幫扶工作隊采取和村兩委班子交換意見、走訪群眾、召開民情懇談會等方式了解村情,以村上正在實施的肉牛養殖示范村項目為主題,對以發展庭院養殖作為村民增收的發展思路開展了專項調研。
一、鄭家川村的基本情況
隴西縣權家灣鎮鄭家川村位于權家灣鎮北部,距隴西縣城45公里、鎮政府13公里,干旱少雨,自來水僅供人畜飲用。全村總人口291戶1165人,下轄洪家溝、鄭家坪、峴背后、賈家岔、董家溝等5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1.04萬畝,人均8.5畝,村內現有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5家,建成2處千畝以上種植基地,6處五百畝以上種植基地。鄭家川村設黨支部1個,正式黨員50名,黨支部引領發展集體經濟合作社1個。全村經濟收入主要以玉米種植、馬鈴薯種植、中藥材種植及牛、羊養殖和勞務輸出為主。全村肉牛存欄268頭,2023年借助政策打造肉牛養殖示范戶基礎戶71戶,示范戶8戶,標兵戶l戶。
二、項目實施可行性分析
近年來,鄭家川村大力發展養殖業,從傳統的老黃牛養殖轉變成西門塔爾肉牛養殖轉變。從以前的牲畜只是用來耕地到現在的肉牛養殖出售,追求經濟效益成為主流。以村辦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依托,農戶大力發展養殖業,肉牛養殖戶占常住戶的340/0,養羊戶占到常住戶的20%上,農戶對養殖收益期待更高,同時,有部分養殖意愿戶因為沒有養殖基礎,圈舍建設、飼草儲備等方面存在困難,部分養殖頭數少,規模1到2頭或品種不太好的農戶在擴群或品種調整上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
三、項目推廣實施
一是黨建引領,推動發展規范化養殖。緊緊圍繞“家家養牛羊、戶戶糧改飼”目標,做好“黨建+產業”文章,通過支部與群眾共商,達成共識,形成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的合力,實現“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得益”的工作局面,依托“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的政策,每戶存欄西門塔爾基礎母牛5頭以上(含5頭),建設標準化暖棚圈舍60平方米以上,配套防雨防滲集污池10立方米以上、堆糞場10平方米以上,實現了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現了規范、清潔養殖和綠色、健康發展,為打造養殖專業示范鎮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分類指導,推動養殖實現高質量發展。多次入戶宣傳養殖政策技術,排摸農戶產業發展需求,讓農戶認識到發展肉牛產業是致富的一條可行的路子。通過組織縣畜牧中心、鎮畜牧獸醫站專業技術人員和鄉賢能人、養牛大戶在田間地頭、養殖圈舍現場示范指導和召開社員交流會的形式,開展宣傳培訓、示范帶動,重點對飼草料種植和加工調制、日常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進行培訓和交流,顯著提升了養殖水平,從而帶動了種植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三是種養結合,推動養殖實現循環式發展。為全力保障肉牛產業可持續發展.權家灣鎮政府著力在動員農戶種植飼草、服務群眾飼草加工上求突破,以撂荒地整治為契機,引導經營主體種植飼草玉米,以低于市場價為養殖大戶提供飼草原料,帶動養殖戶年制作青貯飼料超過1000噸以上,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鎮政府的這項舉措既增加了養殖戶的收入,又增加了飼草玉米種植戶的收入。
四是精準對接,推動養殖實現高收益發展。為了加強服務,把鎮村社干部、致富帶頭人、黨員中心戶納入示范村建設工作隊伍中來,切實做好宣傳、動員、服務工作,協調解決農戶圈舍、資金、飼草等問題,進一步激發農戶肉牛養殖的信心和決心。截至目前,全村肉牛養殖由之前的268頭擴大到現在500余頭,成為全村的主導產業。每戶年可出售牛犢3頭(或存欄增加3頭)以上,純收入3.6萬元,全村肉牛養殖純收入可達480萬元以上,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占比達到62%以上,肉牛養殖成為該村農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
四、存在問題
1.養殖戶思想認識落伍。傳統的土圈改造標準化圈舍費工費力,村民不愿改,敷衍應付不達標。
2.市場行情不太景氣。2023年上半年市場肉牛、母牛價格一路下滑,行情不穩,影響養殖戶的擴容規模積極性。
3.干旱天氣致草料匱乏。2023年夏秋出現極端天氣,干旱少雨,靠天生活的鄭家川,飼草枯死在田間地頭,養殖戶情緒有波動。
4.疫病突發損失較大。由于養殖戶缺乏科學的養殖知識,肉牛生長環境差,對肉牛防疫不到位,一旦疫病發生且發病后治療不及時,肉牛發病率較高。由于對保險認識不足,沒有購買牛羊保險,容易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五、發展庭院養殖業,實現農民增收的建議
1.增加培訓力度,促進養殖產業快速發展。據調查,鄭家川村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員占比較大,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村勞動力僅占全村勞動力的8%。駐村一段時間以來,經過入戶走訪,對鄭家川村的基本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發現在肉牛養殖過程中,大部分散養戶對養殖技術掌握不夠,建議權家灣鎮政府銜接縣畜牧獸醫中心舉辦畜牧養殖知識培訓,通過開展集中培訓講解、示范培訓引導、送科技下鄉、現場觀摩學習等形式,加強對農業合作社、養殖戶的技術培訓,同時安排鎮畜牧獸醫站工作人員經常對農業合作社、養殖大戶養殖過程進行指導,提高全村肉牛養殖戶的養殖水平,不斷提高養殖戶對新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和應用能力。
2.爭取項目扶持,確保肉牛養殖增收見效。利用2023年第一批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專業養殖村示范建設項目,財政投入180萬元在鄭家川村建設肉牛養殖示范村,在適度規模,品質改良、標準養殖、購買保險上落實增收措施,在發展庭院經濟養牛上下功夫,在增加群眾收入上見真章,實現“小而散”向“精而專”,“小規模、低收益”向“大群體、高效益”的轉變,帶領群眾走上以庭院養牛為主的致富增收路和產業振興路。
3.轉變傳統觀念,改進現有養殖方式。鄭家川村肉牛養殖以分散的庭院飼養方式為主,養殖方式相對落后,是影響發展肉牛產業的制約因素之一。分散的庭院飼養方式同樣影響著全村其他畜禽養殖業的發展。當前,要以發展養殖產業和規模養殖場為載體,重視集約化飼養,調整養殖方式,以龍頭養殖戶帶動發展養殖產業。建議鎮畜牧獸醫站統一肉牛養殖標準、統一生產規模,并積極引導分散的養殖戶以肉牛入股規模化養殖場,由養殖場統一飼養、統一免疫、統一加工出售。全鎮在畜牧獸醫站的指導下按照標準化養殖技術改造提高生產和管理水平,逐步實現肉牛養殖現代化,從而帶動其他畜禽養殖現代化。
4.重視良種繁育,構建完善的良種繁育體系。在發展畜牧產業的時候要認清畜禽良種繁育在整個畜牧產業的重要地位。建議畜牧獸醫站牽頭,圍繞良種引進、自主育種,堅持外引品種與選育本地特色品種相結合,加強以肉牛為重點的“繁、引、推”相結合的良種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優質雜交畜禽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良品種,不斷提高優良品種的覆蓋率,建成適應畜牧業倍增計劃需要的繁育體系。同時,還要加大對個體繁育技術員的培訓指導,通過培訓,提升良種繁育工作能力。
5.大力培育引導,提升市場競爭水平。一是政府統籌協調,加強監管,完善畜產品交易市場,重點打造一批養殖示范基地、畜產品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市場競爭主體,并盡可能做到規模大、水平高、外向型、產品新,提升畜禽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二是引導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養殖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推進畜產品深加工,延長畜牧產業鏈,促進轉化提高畜產品附加值。
6.多處著手,促進循環經濟延鏈。一要大力推廣青貯飼料、秸稈飼料,促進農作物秸稈的合理利用,實行草田輪作,實現種植業和畜牧業有機結合。有利于擴大飼料資源開發的力度,能夠優化種植業結構。堅持把農作物秸稈高效利用作為推動草畜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秸稈利用新模式,形成“田種玉米、秸稈回收、農戶增收”的循環農業發展格局,將秸稈變廢為寶,成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助農增收的“好幫手”;二要合理規劃養殖場的規模和選址。根據鄭家川村耕地面積和農作物種植結構,結合村社統一規劃,選擇背風向陽,地勢較高、土壤干燥的地方新建養殖場,并保證距離生活飲用水源地、農民居住區500米以上;三要鼓勵對養殖場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鄭家川村應該在原有的分散型小規模的養殖基礎上,向規模大,產品結構多樣化、集約化經營方式轉變。同時,積極推廣沼氣等先進技術的使用,沼氣的使用能夠有效凈化環境衛生,改善居住和生活條件,經發酵處理過的底料,消滅了雜菌蟲卵,是高效優質的有機肥料,也可降低種植業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品質,起到增產增收作用,促進畜牧業循環經濟體系的“延鏈”,改善了生態環境,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今后全村發展中,鄭家川村村委班子全體成員及駐村幫扶工作隊還要立足全村發展的大局,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努力實現全村產業興旺、鄉村宜居宜業、收入快速增長、農民生活富裕,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