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峰

慶陽市位于甘肅東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溝壑區,年降雨量充足,全市林地總面積1312.43萬畝,森林蓄積量2262.5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26.3%,林地資源豐富,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一帶五區多點”空間布局中的水土保持區,也是“一軸兩區五極”發展動力格局中的能源富集區,肩負著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和重要歷史使命。2019年11月26日,國開行召開開發性金融支持林業生態建設現場推進會,提出要繼續加大國家儲備林和林業生態建設融資支持力度,力爭“十四五”期間發放林業貸款1500億元。“十四五”期間,我們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和“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的重要指示精神,搶抓把慶陽市列入《“十四五”國家儲備林建設實施方案》適度建設區歷史機遇,堅持“三個融合”發展慶陽國家儲備林,確保“森林蓄積量、碳匯儲量”雙增長,實現“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增效”宏偉目標。
一、堅持國家儲備林與產業培育融合發展。慶陽是“紅色圣地、岐黃故里、農耕之源、能源新都”,是革命老區,具有“兩點一存”的重要地位;慶陽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一帶五區多點”戰略布局中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工程布局的重點區域。慶陽生態地位的重要性,決定了守好筑牢黃土高原生態安全屏障是我們必須扛起的重大政治責任。在慶陽市實施國家儲備林項目既是支持隴東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務實之舉,也是增加森林碳匯,實現“雙碳”目標的具體舉措,更是慶陽老區人民建設綠色家園的美好愿望。同時,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周期長、涵蓋范圍廣、帶動能力強,所以,要與產業培育高度融合,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提升。一要堅持“國儲林+森林休閑”模式。按照《“十四五”國家儲備林建設實施方案》提出的“積極引導發展木本油料、林下種養、森林康養、森林旅游等,提升國家儲備林建設綜合效益”等要求,堅持慶陽市國家儲備林總體規劃與國家、省市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等高度融合,將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森林食療、林間休閑等多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隴東黃土高原特色國家儲備林項目。二要堅持“國儲林+產業集群”模式。秉承適地適樹原則,在慶陽市西北部培育中長周期大徑級用材林區、中部培育短周期一般用材林區、東南部培育長周期珍稀大徑級用材林區,努力加大對全市鄉土樹種的儲備和培育,優化林分結構,選擇最適宜的培育樹種,將大徑材、鄉土珍稀樹種、木本油料、種質資源等產業建設成有聚集規模的產業集群。三要堅持“國儲林+林下產業”模式。依托國家儲備林良好的土壤空間和生態環境,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四大類型(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休閑旅游)、十種模式”(林—菌、林—菜、林—花、林—禽、林—畜、林—苗、林—藥、林—蜂、林產品加工、林下旅游)的林下經濟,建設林下刺五加、穿地龍、野黨參、甘草、黃芪、羊肚菌、黑木耳等中藥材和菌類基地,培育核桃、杏、文冠果、沙棘等特色經濟林果產業,發展林下養雞、養野豬、養香鶉雁等養殖產業,建基地、創品牌,打響叫亮慶陽林下經濟名牌。
二、堅持國家儲備林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慶陽市境內地形地貌多樣,高原、溝壑、梁峁、河谷、平川兼有,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溫度9-10攝氏度,光照時間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非常適宜林木生長。平均海拔1300多米,土壤厚度65厘米以上,項目區年降水量426-623毫米,可完全滿足健康生長的需要,即使遇到極端干旱年份,有柔遠河、馬蓮河、大黑河、蒲河等水系4條,有水庫、淤地壩等水利設施,也可保障項目年約50萬立方米的造林灌溉用水需求。全市多年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在85%以上。慶陽歷來高度重視生態建設,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謀劃實施了“再造一個子午嶺”等重大生態工程。近七年累計造林73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6.15%,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200平方公里,現在年減少入黃泥沙6900萬噸,保護塬面1543平方公里,有發展儲備林項目的基礎條件。因此,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綠色發展、生態惠民”“保生態、保民生”的要求,發揮林草資源優勢,打造區域支柱產業,推動生態扶貧政策、民生工程改善、鄉村文明治理有序銜接。一是帶動貧困戶就業。國家儲備林的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撫育管護、林木采伐、木材運輸及林區道路建設等方面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有效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在項目實施中,有序組織鄉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林業產業中去,增加就業,提高村民收入。同時,針對林地面積增加的實際情況,吸收更多的脫貧人口為生態護林員,調整優化生態護林員政策,建立穩收入不返貧的長效機制,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二是改善基礎設施。國家儲備林建設不僅僅是營林項目,還包含項目區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中,要充分利用項目可支持的范圍,配套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改善交通、供排水、供電、橋梁等民生基礎工程。同時,與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建設管護站、林業生物防治體系、防火通道、鄉村道路,美化亮化鄉村,使國家儲備林建設既達到國家木材戰略儲備的目的,又讓農民吃上“生態飯”,拉動“觀賞經濟”,助推鄉村發展,更讓農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綠”,實現森林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協同發展。三是延伸產業鏈條。要加大工業原料林、鄉土珍稀樹種、大徑級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的培育力度,不斷優化樹種和樹齡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全面建設國家儲備林基地。同時,要堅持“打生態牌、走生態路、發生態財”的發展理念,對木材、果品、林產品等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形成脫苦杏仁、木器制品、活性炭、果酒、果醋、果脯、沙棘汁、沙棘油、金銀花茶等下游產品。通過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經營,提升經濟效益,確保國家儲備林既能“以短養長,還貸無憂”,又能“為國儲材、高效持續”。
三、堅持國家儲備林與碳匯開發融合發展?!皟缮健崩砟詈蜕帧八膸臁彼枷霝樾码A段的林草發展繪制了一幅宏偉的藍圖。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深入發展,林草部門應以生態文明建設先行者、國家“雙碳”戰略領跑者、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者、國家木材戰略安全壓艙石、現代林業產業體系領軍者等發展目標為己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聚焦國家“雙碳”目標,拓寬價值實現機制,打通“綠水青山”轉變“金山銀山”路徑,推動“兩山”價值轉化,努力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農民富的林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一是充分挖掘林地資源潛力。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慶陽市國土總面積4067.6萬畝,林地1312.4萬畝,草地1334.6萬畝,濕地10.1萬畝,可用于造林綠化的土地535.3萬畝,儲備林建設土地資源充足,確保國家儲備林項目用地能落地上圖。慶陽市通過多年的營林生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培育了大量苗木,全市有優質苗圃53個,存量苗木3.42億株,可以滿足造林苗木需求。全市有林草工程師1118名,高級職稱116名,可以滿足營林的技術指導需求。現有造林專業工隊268支,熟練技術工人10000余名,可以滿足造林施工需要,有實施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的成功經驗和模式,可以直接推廣使用。儲備林項目樹種可以選用生長快、材質優良、出材率高、經濟效益好的鄉土樹種,主要包括油松、樟子松、落葉松、新疆楊、白樺、榆樹、小葉楊、刺槐、國槐、元寶楓、黑果花楸、遼東櫟、杜仲、楸樹等喬木樹及文冠果、金銀花、連翹、沙棘等灌木生態林。二是碳匯開發推進儲備林建設。林業碳匯開發是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的具體舉措。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向國際社會做出莊嚴承諾,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雙碳”目標激勵下,林業碳匯開發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成為下一個增收的“風口”。要把林業碳匯開發作為增加政府收入、提高農民收入、反哺林草發展的重要途徑,積極探索開發路徑,整合林草碳匯資源,引進碳匯開發主體,按照CCER標準,開展碳匯計量認證,進行立項、申報、掛牌交易。三是儲備林項目增加碳匯收入。國家儲備林建設一方面進行集約人工栽培,增加森林面積,增大慶陽市森林固碳釋氧總量;另一方面通過改培、撫育等措施,提高森林生產力,增強單位面積森林固碳釋氧能力,提高固碳量。按照國家儲備林規劃規定中每畝林地每年產生0.34噸碳匯量計算,每噸碳匯收入50元,28.5萬畝的集約栽培林預計40年實現林業碳匯價值達1.93億元。堅持用碳匯開發收入投資儲備林建設,儲備林項目提升碳匯開發質效,形成良性循環的互促模式,使慶陽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