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立足黃河上游蘭西城市群生態環境治理,以黃河上游水源補給區的甘肅省臨夏州、“三江源”生態保護區腹心區域的青海省海南州、黃河上游重要功能生態區的青海省海東市為例,依托稅收數據分析蘭西城市群生態環境發展的短板,提出對策和建議,以期助力黃河上游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
一、黃河上游蘭西城市群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一)臨夏州在黃河流域所處位置及生態保護現狀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總面積816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11萬,地處中國西部。黃河自西北入境貫穿臨夏北部、境內流長124千米,著名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電站庫區均在州內。近年來,臨夏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打造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先行區。成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建立中長期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動態項目庫,多措并舉,實施多項水土保護和治理工程,筑牢了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二)海東市在黃河流域所處位置及生態保護現狀
青海省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和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海東市因位于青海湖以東而得名,地處國家三江源生態核心保護區地帶,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區、黃河的重要產流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區。屬于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鑲嵌地帶,全市總面積1.32萬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6萬。海東市水電資源豐富,已建成大小水電站36座,是青海省重要的能源基地。海東市堅持“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保護與修復并行,提升生態健康水平,實現了“一江清水向東流”,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黃河治理保護成效明顯。
(三)海南州在黃河流域所處位置及生態保護現狀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全州總面積4.45萬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5萬。黃河在青海省海南州境內長411.3千米,流經全州5縣20個鄉鎮,流域面積3.42萬平方千米,干流總長占青海省境內黃河總長的27.11%。境內建有龍羊峽水電站、尼那水電站、拉西瓦水電站等。近年來,海南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新時代治水方針,圍繞三江源、共和盆地、青海湖流域三大生態圈,統籌推進多項綜合治理項目,牢固樹立和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二、從三地五稅“綠色稅收”看蘭西城市群生態發展
(一)環境保護稅助力綠色發展升級改造
2018-2022年,臨夏州環境保護稅收入分別為174萬元、542萬元、576萬元、694萬元和661萬元。海東市環境保護稅收入分別為985萬元、1146萬元、1043萬元、1146萬元和1227萬元。海南州環境保護稅收入分別為64萬元、134萬元、108萬元、95萬元和103萬元。從數據看出稅收方面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度在逐步提升,有效地促進了蘭西城市群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黃河上游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貢獻了稅務力量。
(二)資源稅促進資源開采利用更加規范合理
2018-2022年,臨夏州資源稅收入分別為264萬元、225萬元、557萬元、714萬元和406萬元。海東市資源稅收入分別為1892萬元、1524萬元、2352萬元、1797萬元和1801萬元。海南州資源稅收入分別為1158萬元、955萬元、818萬元、1548萬元和1388萬元。三地資源稅近年來總體呈下降趨勢,資源開采利用向規范化邁進。
(三)車船稅新能源利用導向作用進一步加大
2018-2022年,臨夏州車船稅收入分別為6676萬元、7338萬元、8765萬元、9796萬元和10480萬元。海東市車船稅收入分別為4209萬元、4858萬元、5731萬元、6587萬元和6611萬元。海南州車船稅收入分別為1772萬元、2224萬元、2486萬元、2856萬元和2767萬元。
從增長速度來看,2018-2022年,臨夏州車船稅同比增長比例分別為9.92%、19.45%、11.76%和6.98%;海東市車船稅同比增長比例分別為15.42%、17.97%、14.94%和0.36%;海南州車船稅同比增長比例分別是25.51%、11.78%、14.88%和-3.12%。2020年以來,車輛保有量不斷增加,兩省三地車船稅同比增速反而呈現下降趨勢,反映出新能源車保有量占比逐年上升。
(四)車輛購置稅有效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2018-2022年,臨夏州車輛購置稅收入分別為19549萬元、21266萬元、26512萬元、23972萬元和14573萬元。海東市車輛購置稅收入分別為16815萬元、15116萬元、16904萬元、16080萬元和6906萬元。海南州車輛購置稅收入分別為4978萬元、3574萬元、4701萬元、3935萬元和3114萬元。從三地五年車輛購置稅收入逐步減少看出,車購稅發揮了對車輛購置的調節作用,促進了綠色能源的利用,有效降低了燃油排放污染。
(五)耕地占用稅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加強土地管理、保護農用耕地
2018-2022年,臨夏州耕地占用稅收入分別為6431萬元、2276萬元、369萬元、8891萬元和13344萬元。海東市耕地占用稅收入分別為9424萬元、6967萬元、3434萬元、3939萬元和2374萬元。海南州耕地占用稅收入分別為21456萬元、18581萬元、14106萬元、47155萬元和78804萬元。從稅收數據來看,2018-2022年臨夏州雖有波動,但整體呈上升趨勢;海東市稅收基數不斷縮小;海南州稅收增幅較大。
三、蘭西城市群臨夏州、海東市和海南州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呈現的亮點
在生態環境保護中通過引入“綠色稅收”概念,發揮稅收政策對環境保護的積極作用,從而做到宏觀調控自然環境保護職能,使民眾環保意識進一步增強,建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通過對三地五稅的增減變化分析,兩省三地的生態環境發展呈現以下特征。
(一)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更為牢固
對比位于黃河上游的臨夏州、海東市和海南州的環境保護稅入庫情況,2018年海東市環境保護稅征收基數比臨夏州高出82.34%,比海南州高出93.5%,到2022年高出46.13%和91.61%,基數分別下降36.21%和1.89%。五年間,三地不斷加強征管措施,稅收基數與環境保護趨勢逐漸吻合,通過環境保護稅的征收促進企業綠色發展升級,實現全流程超低排放,各類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從踐行“黃河戰略”的高度進一步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二)跨區域協作機制更趨完善
為更好服務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切實發揮好“以稅資政”的作用,根據甘肅、青海兩省共同簽署的《深化合作共同推進蘭州一一西寧城市群高質量協同發展框架協議》精神,甘肅省臨夏州和青海省海東市、海南州稅務部門緊密結合兩省三地發展及地方黨委政府關注的熱點和前沿話題,充分利用當地經濟和稅收數據,引入現代化分析手段,統籌稅收經濟分析力量,開展跨區域聯合分析工作,助力協作機制走深走實。
(三)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更加合理
開發資源,既不能浪費也不能污染環境,應實現綠色開采,作為綠色稅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源稅在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開征耕地占用稅是為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加強土地管理,保護耕地。通過稅收數據可以看出,兩省三地近五年的資源稅征收情況穩中有降,說明各地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上更趨合理,也反映出環境保護力度正在加強。從臨夏州和海東市的耕地占用稅入庫數據來看,兩地近年來耕地占用稅呈現下降趨勢,反映出耕地保護“紅線”意識逐漸加強。
(四)能源結構調整更加優化
“綠色、環保、低碳”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新趨勢,車輛購置稅和車船稅都是綠色稅種,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出的一系列強有力的稅收優惠政策,是通過綠色稅收優化能源結構的一種重要手段,能夠更具針對性地調控大眾購買新能源車輛,產生良好的環保效應。對比同樣位于黃河上游的臨夏州、海東市和海南州車船稅征收情況,五年間三地車船稅收入從不斷攀升到逐漸回落,雖然車輛保有量不斷上升導致車船稅稅基增高,但車船稅收入總量同比增長趨勢放緩,直至2022年三地均出現年增長率大幅回落,說明能源結構正在調整優化。
(五)推進“黃河戰略”更加有效
兩省三地緊握政策機遇,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從稅收數據可以看出,位于黃河上游的臨夏州、海東市和海南州從2020年起入庫的環境保護稅、資源稅和車輛購置稅呈現一升兩降趨勢,環境保護稅收入呈增長趨勢,說明三地環保意識逐漸加強,生態保護提質增效;資源稅呈下降態勢,說明三地資源開采利用更加注重集約化和科學化,更加重視生態效益;車輛保有量上升但車輛購置稅下降,說明綠色稅收對新能源支持導向作用愈加明顯,能源利用愈趨向節約型和環保型,也印證了三地開展生態保衛戰的不斷深入。
四、黃河上游蘭西城市群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區域合作、協調發展
甘肅省和青海省同為黃河上游的重要地域,黃河上游產業以水電為主,兼有風能和光能,深挖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相關產業,借助水力資源優勢充分挖掘潛力產業,延伸行業鏈條,在做好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的同時,綜合促進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聯通交通、聯動發展
打通交通堵點,做好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將黃河上游流域內各級大小城鎮和鄉村居民點有效連接起來,利用三地共有的特色優勢產業,以黃河上游為依托,打造蘭西城市群——黃河上游核心發展區,成立兩省聯動的經濟示范園區,注重組團發展,使園區成為經濟發展核心,從而形成以點帶面的經濟發展模式。
(三)生態優先、一體發展
結合三地產業發展現狀及資源稟賦優勢,進一步優化現有產業結構,讓“產業+”模式充分發揮優勢,讓游客體驗者“進田間”、讓特色農產品“進車間”,打造以水資源為主的旅游路線產品和以農副產品中草藥加工為基礎的生產基地,打造品牌化產業園區。
(四)綠色低碳、協同發展
依托蘭西城市群現有的優勢特色產業,重點抓好優勢產業的發展,協同其他產業同步發展,支持引導優勢產業集約發展,形成大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加快發展水電行業、旅游業、現代特色農業,推動產業向高度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發展。
(五)科技加力、共享發展
借助互聯網對多部門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尤其對工業產業大數據進行篩查核算,測算產業發展對生態體系的影響,為行業發展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通過環境保護與產業升級相結合,助推黃河流域內工業企業節能增效、降碳減排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