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朝陽

9月13日,洛陽市新安縣五頭鎮神堂村,志愿者帶孩子們開展活動
每到中午,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劉楊村的17位孤寡、獨居老人便會到村里的“助老小灶”就餐,鹵面、水餃、包子……食譜雖然簡單,卻解決了部分老人的現實難題。
“剛開始,‘助老小灶的費用是村集體承擔,后來物資主要由村民和社會捐贈。”劉楊村黨支部書記陳軍委說,場地也由愛心村民免費提供,廚師由村里評選的好媳婦、好婆婆自愿輪流擔任,逢年過節村集體再出錢舉行幾場“敬老宴”,劉楊村把孝老敬親這件事干得有聲有色。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基本單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明確路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河南多地調研發現,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情民意,行政主導、干部包攬的傳統治理模式難以適應時代要求,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格局,才能讓“共建共治共享”在鄉村落地生根。
駐馬店市遂平縣人口56萬,耕地103萬畝,是傳統農業大縣。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推進,村莊空心化,治理力量薄弱,社區人流雜,社會矛盾多發,主要依靠村(社區)干部進行治理的傳統治理模式難以處置日益復雜的社情民意。
“一個村里5到7個村干部,美麗鄉村、禁燒禁放、信訪穩定等各種事務都壓在肩頭,面對群眾各種各樣的訴求、糾紛,分身乏術,很難有足夠精力和能力去滿足訴求,化解糾紛。”遂平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月紅說,甚至許多小矛盾也會在拖沓中由小變大,由易變難。
同樣,本刊記者調研發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在傳統農區,“空心化、老齡化、行政化”成為部分村莊的新常態,“村變居、人流雜、矛盾多”成為一些社區的大難題。
近年來,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不少職能部門在村里掛牌設點、定崗設員,初衷都是服務向基層延伸。但掛牌設點的一些部門“搶占”陣地后,長期不往村里去,牌子掛了,陣地占了,服務沒到;而定崗設員的一些部門,看似在村里有了跑腿員、辦事員,但“這長那員”的帽子多數又落在了分身乏術的村干部頭上,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多位受訪干部認為,傳統農區在財力、物力、人力上總會存在短板,若僅僅依賴行政資源傾斜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在一定時期內就會陷入行政資源有限與群眾需求無窮的死循環。
通過群眾身邊的調解組織,煩心事有人管,堵氣處有人通,矛盾糾紛止于未發、化于萌芽,讓公平正義在每個群眾心中扎根發芽。
本刊記者調研發現,行政主導變多元參與、仰仗“公家”變依靠大家的思想轉變已在不少地方落地生根。
劃好用活單元網格,喚醒共建共享意識。在新安縣鐵門鎮,全鎮33個村(社區)按照“就近方便”原則,以10戶群眾為單位組建一個網格單元,發動老干部、老黨員、志愿者等擔任網格員。一張“網”覆蓋矛盾調處化解、民生實事辦理、志愿服務保障等事項,并形成服務清單。
“老百姓‘點單,網格員‘接單,志愿者‘辦單,通過積分換商品、服務換服務等方式,喚醒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鐵門鎮鎮長楊光瑞說,不少民生實事都能在村民互助體系中得到助力。
科技賦能捕捉民意,基層觸角更加靈敏。蘭考縣惠安街道有129家企業,5.4萬余名居民中,約2萬人是流動人口。惠安街道政法委員楊艷敏說,惠安街道不僅設置36名專職網格員走近群眾、發現問題,同時搭建“智慧腦”平臺,讓居民遇到問題時可以便捷反映。“干部有限,民力無窮,劃分治理網格,建設技術平臺,目的都是讓每個人上心自家事,關心周邊事,熱心大家事。”楊艷敏說,這樣才能規避依靠幾個干部捉襟見肘開展工作的窘境。
社會組織各顯專長,耳聰目明調解得力。駐馬店市遂平縣強化“抓前端、治未病”思維,多方動員社會力量,縱向上建立了“縣、鄉、村、組、聯戶”五級社情民意收集網絡,橫向上建立政法部門聯動、社會組織協同的矛盾糾紛處置體系,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社會調解組織。通過群眾身邊的調解組織,煩心事有人管,堵氣處有人通,矛盾糾紛止于未發、化于萌芽,讓公平正義在每個群眾心中扎根發芽。
“群眾之間的矛盾,越早發現,越快介入,越易化解。”王月紅說,根據行政區域劃分的縱向網格是發現問題的“眼睛”,職能部門發展的橫向組織是化解矛盾的“大腦”,溯源治理歸根到底,還是堅持群眾路線這一重要法寶。
上世紀90年代,面對迫切改變村莊基礎設施落后面貌的需要,新安縣五頭鎮馬頭村的村干部就為如何發動群眾而煩惱。
“大集體解散后,土地承包到戶,村民自己打糧自己吃,自己掙錢自己花,感覺跟村集體已經‘脫離關系了。”馬頭村黨支部書記劉花玲已擔任30多年村干部,那些年村里的道路、學校、村部都很差勁,集體又窮得叮當響,只能發動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老支書想了個好辦法,參與集體事務,記錄‘道德公分,村里通報表揚,就靠這個,村里修了路,建了學校。”
如何發動群眾,30多年前困擾馬頭村的村干部,30多年后,仍是困擾一些基層干部的老大難問題。“不論是以前的‘道德工分,還是當下的文明戶評選、積分兌換等實踐探索,本質上都是為了找到撬動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的‘砝碼。”新安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王海珍認為,要鼓勵基層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辦法,也要破除少數干部群眾“等靠要”的慣性思維。
劉樊莊是遂平縣和興鎮金劉村的一個自然村,去年,在4名聯戶網格長的動員下,村里開展人居環境大整治,清理了垃圾坑塘,鋪設了村道路肩。劉樊莊聯戶網格長劉文昌說:“干部挑頭管事,有人出磚頭、水泥,有人出車輛、人工,由自掃門前雪變成共創好環境。”2900余人的金劉村是傳統農業村莊,村集體年收入不足3萬元。“如果沒有聯戶網格,之前僅疫情防控一項工作,村干部就忙不過來。”金劉村黨支部書記王文廣說。
面對村里的變化,網格長認為得益于村干部挑頭管事,村支書覺得靠網格長動員群眾。實際上,能不能發動群眾,關鍵在于村里有沒有堅強的黨組織。“干部不領,水牛掉井。”楊光瑞等鄉鎮干部認為,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格局,不是讓干部“靠邊站”,而是要干部“靠前站”,在有限條件下積極作為。
王海珍等基層干部建議,傳統農區提升治理能效,干部群眾需盡快摒棄“等靠要”思維,不要在等待觀望、抱怨作秀上消磨時間,而要在建強支部、發動群眾上多下功夫,以此彌合資源有限與需求多樣的矛盾。
(參與采寫:張靖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