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依婷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追求身心發展的同時,心理的發展需求卻成為的滯留問題。如今中學生學習壓力大所導致的心理問題早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聚焦點之一,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這一問題不可小覷。因此,我國對學生教育水平提升的同時,也產生大批心理素質教育方式,音樂心理劇就是一種音樂心理治療的新型的、有效的方式。
一、音樂治療新形式——音樂心理劇
音樂心理劇是20世紀60-7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莫雷諾提出來的一個醫學概念,屬于音樂治療這一概念范疇,即將音樂即興創作、音樂想象及其他的音樂治療技術與傳統情節心理劇相結合的一種綜合治療方法。心理音樂劇是一種類似于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方式,以音樂為媒介,透過心理劇的方式,挖掘治療對象的內心,深入、切實、帶入性地改善被治療者的心理癥候。與表達性藝術治療相同,音樂心理劇需借助音樂、戲劇、角色扮演等方式,舒緩、化解情緒,然后發現自我。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的心理培訓班為這一方法的治療過程進行解釋:演員是觀眾、觀眾也是演員,彼此通過舞臺演出自己的故事,釋放自己,演出心里的東西,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可以演出來。在這個表演過程中,參演人員便是借助于樂器,以音樂演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矛盾,發現矛盾隱藏的力量,借以釋放壓抑的感情,化解心結。
二、將音樂心理劇運用于中學生心理輔導的必要性
第一,引導中學生的真實感情流露。音樂心理劇能達到合理宣泄情緒的作用,通過運用音樂角色的載體,學生能表達被壓抑、深藏的情緒,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容易產生叛逆等行為或心理問題,對于一部分中學生不善于表達這一特征,在進行音樂心理劇演繹的過程中,音樂沒有明顯的對錯之別,學生更敢于反映主角的核心情感,同時可以削弱日常科學學科課程中所帶來的過度理智的干預,引發更真實、更深水平的情感流露,有助于實現中學生更深層的情感連接,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直擊心靈的溝通,從而增加中學生對于教師的信賴度,減少甚至消除中學生因對老師誤解而產生的叛逆心理,利于教師對中學生進行青春期逆反問題的心理指導。
第二,中學生是個有活力的群體,具有積極的創造性,符合音樂心理劇的開展條件,更利于挖掘音樂心理劇的治療效果。音樂心理劇的劇本是演出者自由發揮形成的,不管是演出過程中所創造的音樂還是所演角色的劇本都是即興的,這就需要參與者充分發揮自身創造力。樂器演奏時,需要參與者即興演奏創造出作品,以展示參與者內心,以擊鼓為例,當擊鼓者心情低落是擊鼓速度緩慢,可用四分音符的節奏來進行;當擊鼓者心情愉悅時,可用四個十六分的節奏型或附點節奏型音符傳遞。一段完整的表演需要演奏者具有充分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而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恰恰有著活躍的思維以及充分的創造力,從而使教師能夠更準確地對學生情況進行了解與定位。
第三,合理利用學生的藝術天分,幫助教師解決中學生青春期各方面心理問題。以往的中學心理教育課堂,更多以教師口傳心授的說教和呆板枯燥的測試為主,相較于常規心理治療,將音樂課堂帶入心理的療愈中,充分帶動了學生的藝術天分,將學生的音樂天賦更廣泛地利用起來,這使得心理治療變成一種音樂的洗禮,能賦予學生心理輔導更多藝術性。音樂運用在心理劇中,在促使人的知覺的同時還能產生聯覺,而這種聯覺有助于心境的變化,從而起到凈化心靈的作用。曾有一個關于音樂與商業的實驗:在一個餐廳里,每天晚上分別播放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和不播放音樂,用時18周。而后分別記錄下這三種情況的營業額。調查結果表明播放音樂時整體的營業額明顯比不播放音樂時的多。可見,音樂對于學生的情緒上的牽引是非常可觀的,而情緒主導的是行為。所以當教師合理利用音樂對學生進行心理劇創作的指導的同時,教師更能通過音樂心理劇這個媒介了解學生內心更多的感受,從而更能直觀地發現學生的心理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各種情況及時進行正確指導。
第四,音樂心理劇的運用能促進認知平衡,有助于學生發現和表達內心的矛盾,采取新的視角看待問題。教師利用音樂心理劇中不同劇本中的不同角色,讓學生以不同的視覺認識世界、調節行為,在音樂行為當中習得新的行為經驗,引申到心理劇角色中,內化至經驗系統,進而改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建立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可大大預防中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產生。中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觀,利用音樂心理劇的形式,幫助建立健康的、全面的世界觀,增加其趣味性。
三、如何進行中學生音樂心理劇的心理輔導
心理音樂劇具有演出性質,集音樂、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元素于一體,是一種綜合的表演性音樂治療手段,不適用于高頻率定期的課堂輔導。筆者認為,任何一種形式的心靈教化不在于多,而在于效益,所以為了不讓學生產生課程冗長且不具效益的感受,采用間斷性質或偶然性的輔導更能有效發揮其心理輔導的作用。針對音樂心理劇在中學生課外心理輔導的應用,筆者認為有以下開展形式:第一,課堂集體參與。學生以班級單位,進行規模性、課堂模式的音樂心理劇演出。集體式音樂心理劇課外活動需要老師帶領、全體學生參與,涉及中學生班級人數多,沒有適合幾十人同時參與的劇本。在參與形式上:教師可以事前擬定好主題,將學生進行分組,分組進行即興演繹。在主體營造上:要求教師的主題明確、目的性強,如教師擬定以親情為主題的音樂心理劇展示,則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好學生在整體方向朝著親情感化和理解親情方面的進程發展。在整體結構上:可借鑒傅聰關于《音樂心理劇融入中小學校園的探索性研究》中采用的“導入——演出——討論與分享——反饋”這四個階段進行。其中導入環節由各組學生進行整體劇情背景的營造,可通過播放音樂、舞蹈動作或者樂器的形式塑造整體環境。演出過程中全程由學生進行自我表現,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宣泄出真實的內心世界。在討論與分享的過程中,教師主動引導全班級同學一起進行人物、故事上的個人感受的分享,但是這一環節切記不評論、只討論。最后由演出同學進行最后的自我陳述以及討論后的自我反饋。在此過程中,指導老師必須遵循不評判只分析的原則,讓學生敢于展示內心的真實獨白。在課程活動的最后,指導老師要進行點題總結,回歸主題。第二,個體針對性輔導。此類針對性輔導對象是已出現心理矛盾的中學生個體,指導老師對該學生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模式,將矛盾以“角色互換”的方式進行音樂心理劇的演繹。例如對于與父母發生矛盾而離家出走的學生,教師可充當學生角色、學生充當父母角色,進行矛盾發生時的場景再現,此時教師應當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狀態,在不同的狀態下播放不同的背景音樂,當學生進入角色后用音樂引導學生的情緒,最終再將角色換回原位,讓學生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個體矛盾,從而解開內心結癥。
首先,組織有計劃性。學校心理部可以不定期地舉辦音樂心理劇小劇場會演,并組織學生參與和觀看。首先學校在每一次演出策劃之前,進行學生整體心理問題的摸底,摸排出學生最公共、急需解決的心理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始劇本的創作,在劇本創作的同時考慮到音樂在其中的運用,將音樂、舞蹈等合理運用在推動劇情、烘托氛圍等方面。演出結束后,給學生留以觀后感的作業,從學生的反饋中優化下一場的小劇場演出。其次,無計劃性”演出。如今網絡平臺上出現許多快閃演出深受大眾的喜愛,快閃演出將演員“藏”于觀眾之中,進行一場看似“現場事故”、實則“有預謀”的演出,音樂心理劇作為一種心理劇,來源于生活,劇本也從日常中產生,與快閃的呈現形式相匹配。快閃的演出模式運用到校園音樂心理劇中,指導教師要提前在演出前排練好,形式內容上可以融入音樂劇形式的演出風格,用演和唱、以及簡單手持樂器(如手鼓等)建設音樂背景。由于中學生課務繁忙,可以選用在大課間、學生們集體性的課后活動時間,讓學生切實參與并體驗其中,接受一場特殊的心靈洗禮。再次,在進行音樂心理劇的課外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對傳統音樂心理劇的內容、形式進行改良、創新。首先劇本創作上可以將語文課本中教學素材故事作為劇本,一方面語文校本中的材料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其中的內涵極具教化意義。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并加以靈活運用;其次,將說唱音樂形式運用到音樂心理劇的即興演繹中,能大大增加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能更直觀表達學生內心;再次,指導教師可以分任務分團隊,讓學生各司其職。充分執行以音樂為媒介、以心靈洗禮為目的的心理輔導模式。
目前我國心理音樂劇尚未發展成熟,將音樂劇帶入中學生課外心理輔導中這一舉措,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實質性問題。這些問題存在于實際操作中,教師的綜合能力和針對此方面的教學案例,以及教學材料的選取等都處于非常不理想的狀態:首先,教師知識欠缺。國內音樂心理劇正處于發展階段,并未廣泛普及。在此基礎上,大部分學校的音樂教師對于音樂心理劇的實質內容并不能做到全面理解,甚至在一些偏遠地區,音樂教師對于音樂基本知識的欠缺已形成嚴重的問題。其次,教學案例稀缺。針對音樂心理劇的教學,國內外許多中小學已將它納入音樂課內外教學中,但仍存在教學案例稀缺的情況,教師沒有標準參照物,無法對課程進行自我和外界評價,這使得教學進步空間上受限。第三,腳本的選材的有限性。音樂心理劇是音樂學與心理學兩個大學科的結合體,這一音樂形式不僅對教師的音樂素養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時對心理學的底蘊也有一定的要求,這就對從事這一課外活動的教師提出了挑戰。然而,城區音樂教師與鄉村音樂教師之間也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城區音樂教師知識普遍豐富于鄉村音樂教師,以此產生的差異也是將音樂心理劇推進中學課外音樂活動中應予考慮的問題。針對以上所提出的音樂心理劇發展的現狀與問題,筆者有以下提議:首先,拓寬教師知識面。一是學校可組織教師參與音樂心理劇調研活動、參與論壇會議等,從上層豐富教師的知識面,深刻理解其內涵;二是教師通過自身學習,自覺豐富音樂心理劇知識,切實聯系中學生身心特征,使音樂心理劇在教學實踐中發揮最大化的作用。其次,學校鼓勵學生參與。學生對于音樂心理劇的認識大部分來自學校,學校可利用知識傳授、合理宣傳等方式,將音樂心理劇以一種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展開推廣,如開展音樂與心理知識競賽活動、推出音樂心理劇小劇場演出等,讓這一類型的藝術形式在中學生群體中發展起來。最后,激勵開發音樂心理劇教學素材。如今音樂心理劇素材越來越多,但素材的選取并無衡量的標準,符合中學生身心發展要求的素材更少,應該有更多的筆者呼吁音樂心理劇這一教學的形式,提升其熱度與熟知度,從而有更多精彩且經典的音樂心理劇素材誕生。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