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婷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標準不斷調整與改革,音樂創造教學在新舊多版課程標準的定制中都得到了重視。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關于音樂創造教學的具體教學內容,包括探索音響與音樂、即興編創、創作實踐三方面”。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藝術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其中,“創意實踐是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緊密聯系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創新和實際應用的能力……創意實踐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形成創新意識,提高藝術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強團隊精神”。
為何要提倡生活化教學思維呢?這個問題要從真實的音樂課堂說起。調查顯示,大部分初中生缺少本應在小學學段完成的元素性音樂教學基建,導致無法較好地完成初中學段的教學目標,使得初中的音樂教學仍需“補課”,以彌補未完成的元素性音樂教學。其主要體現在:由于新入學的初中生大多來自不同的學校和家庭,在音樂學習能力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例如讀譜能力薄弱,團隊合作意識淡薄等方面,這與核心素養時代對中學生音樂能力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大多數學生表示“聽不懂”“看不懂譜”等等,才得以在音樂課上寫作業、睡覺、講話。并且12~14歲的孩子日趨成熟,生理和心理上的發展可以喻為“夾心餅干”,他們有著兒童的行為特征,卻會自稱“大人”,自尊心極強。
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和提煉素材、資源等,創造生活中的音樂。回歸學生的日常生活,采用與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相契合的活動內容,才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在真實情景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育人方式變革。筆者認為,通過實踐性強、貼近生活的課堂實踐,幫助學生走出讀譜難的困境,使其從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從靜態學習向動態轉變,是中學生音樂學習能力得以提升、素養得以形成的當務之急。
一、任務驅動:圍繞共同任務開啟多層感知體驗,培養學生聽覺能力和音樂記憶能力
通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引導到具體的情境中去聆聽音樂,可以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去發現和理解音樂的元素,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和聽覺能力。圍繞共同任務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會像闖關一樣有成就感。“聽”在音樂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學生接觸、認識和熟悉音樂曲譜的重要階段。在“聽”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音樂的情感表達、節奏變化和聲音變化,從而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這種"聽"的經驗可以被視為識譜的“準備階段”,為學生之后的學唱和演奏奠定了基礎。縱觀人們學習音樂的軌跡,唱歌總是從兒時的“咿咿呀呀”開始,可以稱為非正式學習,正式學習音樂才逐漸接觸、學習曲譜,因此“聽”是“唱”的前提。
音樂課堂上應當講求有效聆聽,每一次聆聽都要創設一種與此相適應的課堂情景、環境,新課標中,七年級將聆聽音樂作為重要的學習任務之一,從教學角度出發,聆聽音樂的活動不同于我們生活中自發的、隨意的、無任務的聆聽,而是一種有目的、有明確學習任務指向的音樂學習行為,該任務就是通過聆聽,并結合其他多種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和特點,感知音樂的各種要素。
《斑鳩調》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神州音韻》(二),它源自江西安遠的民間小調。這首曲調在當地的節日歌舞活動中被廣泛演唱,屬于傳統的燈歌。燈歌是人們在農閑時進行的自娛自樂的活動,人們載歌載舞,以歌頌豐收、祈愿太平年景、慶祝新年為主要內容,其曲調通常歡快活潑。如何打破民歌歷史久遠和當代學生聯系的壁壘,讓學生會聽會唱呢?我們的教學不妨嘗試從茶歌的韻律入手。運用提問法和“穿越”回以前的江西,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創設生動而真實的采茶豐收情境。帶著任務穿越:①帶回一首江西民歌。②并且嘗試一種特別的民間表演形式(采茶舞)。第一次聆聽,安靜聆聽。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江西民歌的情緒與旋律。第二次聆聽,聽中動。動,是指音樂活動。我們還應該鼓勵中學生積極參與到集體音樂活動中去,集體性音樂活動更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音樂素養和能力。為江西人民采茶助力,教師帶著學生模擬采茶葉的動作,目的是調動學生多元化感官,想象音樂塑造形象。第三次聆聽,聽中玩,并嘗試帶入歌詞,教師引導學生下滑音部分加入甩手的動作。學習任何語言都以模仿為起點,而“聽”是模仿的初始步驟。無論是學習哪種語言,最初的步驟往往是通過模仿來熟悉。在音樂領域,同樣適用這一原則。沒有“模仿”的感性認識和經驗基礎,就不可能有理性的認識和技能的把握。第四次聆聽,聽中舞,模仿老師簡易的采茶舞,通過直觀感受、親身體驗模仿使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真正理解、接受“江西燈歌”這種形式的音樂與舞蹈特感受、體驗江西燈歌這種載歌載舞的民歌形式;第五次聆聽,聽中創,利用奧爾夫小型樂器從節奏、節拍、音色、旋律等方面體驗音樂對自然界中蟲鳥鳴叫的模擬手段,創設江西人民載歌載舞,大豐收的熱鬧場面。在課堂中引入樂器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識譜實踐活動。學習演奏樂器的過程本身就包含了識譜的環節,通過演奏,學生能夠有效地提升他們的識譜能力。演奏樂器的要求必然涉及識譜,這就迫使學生去學會唱出曲調。這種方式能夠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同時也促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音樂的構成。
《斑鳩調》的旋律朗朗上口,但是節奏上較為復雜,所以筆者采用多種手段來幫助學生聽辨和記憶歌曲旋律。在聽、玩、動、唱、舞、創、等綜合性音樂活動中,結合道具和樂器,多次聆聽,采用多元化和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眼、口、手、耳、腦等多方位發展,幫助學生熟悉和記憶旋律,加深對音樂形象的體驗,培養學生聽覺能力和音樂記憶能力,在編創中建立合作意識。筆者根據初中生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好奇心強這一點做任務驅動,幫助學生認真聽——積極參與聽——有效聆聽,積累音樂聽覺的感性經驗,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能力和音樂記憶力。因此,我們可以巧妙地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到對多種音樂要素的理解和實踐中。
二、讓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
對于第三學段(6~7年級)關于“探索生活中的音樂”的課程內容中,要求學生能“運用自然界和生活中聲音的特點和規律,進行編創與表演。能用自制的打擊樂器或簡易音高樂器進行合奏或為其他表演伴奏”。通過比較發現:《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與《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相比在學生課程內容學習上從“探索音響”到“生活中的音樂”,更加注重音樂與生活的聯系。需要教師根據師生共同經歷和創造的生活經驗對學習材料進行加工和再造,讓學生感到親切、輕松、愉快并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賽龍奪錦》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神州音韻》(二),生動描繪了端午節期間民間舉行的龍舟賽,歡騰、熱鬧的場面,生動地展現了勞動人民勇敢、豪放、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本節課分為三個部分,旨在貫序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邏輯關系,從感知(初步感知音樂形象)——探究(多維度體驗音樂要素)——表現(理解作品并自制樂器)設計層層遞進學習的環節。
(一)在學生的視覺感官上做文章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色彩有很直觀的物化效果,是一種可見的情緒,特別是音樂課堂,通過視覺外化感受音樂內在的情感,可以化解較為抽象的知識點,通過生活化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生能夠快速地理解并加深記憶。《賽龍奪錦》涉及樂器較多,并且幾乎是通過視頻和音頻這兩種方式來讓學生學習,這會陷入以師為主的課堂,學生缺少思考和體驗。但我們可以在學生的視覺感官上做文章,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教師通過用《西游記》中孫悟空任務的介紹引導學生感受嗩吶的音色美麗,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地嘗試選用顏色來對此做出描述,通過嗩吶強大的磁場,音色高亢,力度很強,對應一種紅色的主題。然后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戰斗很激情的場面。最終通過教師總結,將顏色與音樂要素進行緊密的聯系。圍繞《賽龍奪錦》這一主題,通過多種感官的共同參與,借助一個巧妙的視覺媒介,我們將無形的概念轉化為有形的形象。這不僅展現了劃龍舟比賽中激烈的場面,還使學生們充分融入與《賽龍奪錦》的對話中。學生們展現出豐富的想象力和對音樂的感悟能力,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同時,我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學內容應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的重要指導意義。
(二)探索生活中的音樂:自制鼓
劃龍舟是一項集體活動,需要團隊協作,同時也要展現出力爭上游的堅韌精神。讓學生們自制鼓并感受那種你追我趕的激烈場面更有利于學生對樂曲的審美感知。
自制鼓制作的所需材料及制作步驟十分簡單,對于未經過專業級訓練過得初中學生而言是很好操作的。所需材料:紙筒(一個)、氣球(兩個)、彩色卡紙(一張)、雙面膠、鉛筆、黏土。制作步驟:第一步,選擇兩個適當大小的氣球,將它們套在紙筒的上下兩個開口處。第二步,選擇兩根長短合適的鉛筆,將黏土做成鼓槌放在鉛筆上。第三步,用彩色卡紙剪成自己的喜歡的圖案,制作屬于自己的鼓。發音原理:鼓的聲音產生是通過敲擊張緊的薄膜,使其逐漸衰減的振動所引發的。選材技巧:選擇材質厚一點的氣球。為了創造多樣化的音質,還可以在罐子里填充不同密度的物體,如大米、豆子、面粉等。自制樂器引入初中音樂課堂,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的音樂,通過使用常見物品制作樂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能顯著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音樂創造力以及視奏能力。這種教學方法也有助于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豐富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形式。教師也應關注并且確保每位學生都得到適當的指導,而不僅僅局限于少數特長生。根據教學的需要,針對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并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落實這些方案,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自制橡古琴、編鐘、笛子等課程,可以作為音樂創造和樂器演奏課程的核心內容,也可以在其他類型課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巧妙地融入其他學科領域進行跨學科教學,讓音樂課做到真正的“活起來”。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認為教育應當根據生活情境并為了生活而存在,這種被稱為“生活教育”的理念表明教育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二者不可分割。各門學科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音樂課堂尤為如此。我們需要積極尋求與學生親近、容易接受的表達途徑,將日常生活經驗融入音樂之中,將音樂問題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這有助于加速學生從抽象音樂逐漸走向具體的審美體驗,這一過程是新課程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必然目標。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